第8章其他病證1(3 / 3)

[選自陳超.汪受傳治療小兒腦積水驗案1則.中醫藥臨床雜誌,2006,18(6):602]

4.張學文醫案——顱腦水瘀,腦絡瘀阻

陳某,男,1歲10個月。

【初診日期】1987年7月13日。

【現病史】頭顱膨大,頭皮腫亮,青筋暴露,未長頭發1年餘,右眼流淚,口角流涎,語遲,1歲4個月時才會說個別單字,患兒順產,產後一直正常,從3個月時頭顱逐漸增大,帽子1周得放大1次,1個月之內增大很明顯,以後逐漸穩定。曾在西安某醫院拍X線片,診斷為“腦積水”未予治療。

【查體】頭大光亮,青筋暴露,未長頭發、神情呆滯,頭圍53cm,舌體紫黯略胖,指紋青紫。

【診斷】腦積水(中醫:解顱)。

【辨證】顱腦水瘀,腦絡瘀阻。

【治法】活血利水,祛瘀通竅。

【方藥】通竅活血利水湯。丹參、川芎、赤芍各5g,川牛膝、車前子各6g,白茅根10g,蔥白2寸,生薑2片,大棗3枚。以上藥共水煎,黃酒15g進服,麝香01g衝服,日1劑。丹參注射液4ml,肌內注射,每日1次,共10日。

服藥20餘劑,右眼流淚,口角流涎減輕,說話較前清楚,頭圍52cm。又用原方加減服用20餘劑。

三診(1988年2月18日):患兒病情大減,頭未再大,囟門原縫隙至額上,現已合至上星穴,頭圍48cm,走路平穩,可以自己跑玩,身高又長了5cm,智力與同齡兒相同,但仍膽小,紋淡,舌質舌苔正常,身上發癢,用初診方去紅花、生地黃,加寄生6g,澤瀉、地膚子、白蒺藜各6g,另將原方藥量稍加,5g者改為6g,3g者改為5g。服藥l5劑,患兒基本正常。

1989年5月1日隨訪:患兒語言、表情、活動、飲食、二便均正常,唯囟門約有指甲大小未長合,脈沉,舌正常,身略癢,擬補益氣血,益腎利水之劑善後,培腎固本。

[選自華榮,孫景波.張學文教授治療小兒腦積水的經驗.陝西中醫,1991,12(8):338339]

5.宋祚民醫案——脾腎兩虛

隋某,女,6個月。

【現病史】患兒頭大異常,前囟較大,後囟未閉,顱縫解開,頭項不能直立,不會翻身。當地兒童醫院診為腦積水。來我院就診時,患兒納少寐多,大便多溏。

【查體】神情呆滯,雙目無神,白睛顯露。舌淡,舌體略胖,苔白,脈細弱,指紋淡紅。

【診斷】腦積水(中醫:解顱)。

【辨證】脾腎兩虛,髓腦失充,水濕不運。

【治法】補肝腎,健脾胃,祛濕行水。

【方藥】熟地6g,生黃芪10g,山藥10g,山茱萸6g,補骨脂6g,茯苓15g,澤瀉6g,車前子(包煎)10g,桑寄生10g,枸杞子10g,女貞子10g,狗脊6g,川續斷6g,明礬(衝服)05g。

服藥20劑,家長來訴:患兒尿量增加,神情好轉,欲笑狀,眼目漸有神,囟門及顱縫未見增大,仍納少,前方加生穀芽10g,生麥芽10g,雞內金3g以生發胃氣。

患兒又服藥2個月,後囟閉合,前囟及顱縫明顯縮小,頭項較前有力,可自行直立1~2分鍾,會笑,手眼漸協調,黑睛有神,納食明顯增加,大便軟,一日二行,舌淡紅,苔薄白,脈細有力,指紋淡紅。因天氣較熱,要求服成藥,故以上方為基礎,加減藥量,配製蜜丸服用。

又一年,家長來訴:丸藥先後配製2次,與湯藥交替服用約10個月,患兒病情日漸好轉,目前神情正常,顱縫及囟門完全閉合,已能站立,可蹣跚行走,會叫父母及說簡單詞語。從照片上看,小兒活潑可愛。囑家長還可服一段時間丸藥,以鞏固之。

【按語】此患兒為先天性腦積水,中醫認為腎為先天之本,患兒先天稟賦不足,胎元怯弱,故腎氣虧損,腦髓失充。脾為後天之本,小兒後天失養,脾虛水濕不運,上衝腦海,故見頭顱增大,囟門及顱縫解開。腎之精氣不能上注於目,故目無神彩,白睛顯露。因此,選用健脾補腎為大法,佐以祛濕利水,方中以生黃芪、山藥健脾益氣,熟地黃、補骨脂、山茱萸,枸杞子、女貞子補腎養陰壯陽,桑寄生、狗脊、續斷補肝腎、強筋骨,茯苓、澤瀉、車前子淡滲利濕行水,明礬祛風痰、化濕痰。全方重在補先天養後天,以圖其本,佐以祛濕行水,以治其標。患兒病在先天,證情較重,故服20劑,病情出現好轉,2~3個月後,療效漸明顯,考慮治療非在一日,故配服丸藥,長期服用,果見大效。

[選自宋祚民,李建.中醫臨床證治係列講座·第4講·腦積水.中級醫刊,1996,31(4):50]

6.宋祚民醫案——水濕阻絡

孫某,男,1歲2個月。

【現病史】患兒1歲時,曾患重感冒一次。1周後安然不能行走,頭顱逐漸增大,經當地醫院CT檢查,診為交通性腦積水,第3、4腦室擴大。醫生建議:開顱治療。家長畏懼開顱,轉至我院診治。時而煩啼,水入即吐,小便黃少。

【查體】頭顱明顯增大,頭圍565cm,囟門寬大,兩顳凸鼓,顱骨不堅,按之有乒乓球感,頭頸無力,不能支撐頭顱,低頭斜視,白睛多露,麵色白,神情呆滯,舌淡紅,苔白略厚膩,指紋紫紅,脈象弦滑。

【診斷】腦積水(中醫:解顱)。

【辨證】水濕阻絡。

【治法】通絡利水。

【方藥】穿山甲6g,路路通10g,澤瀉6g,車前子(包煎)6g,菖蒲10g,鬱金10g,防風3g,白芷6g,煆牡蠣(先煎)12g,鱉甲(先煎)10g,白礬10g,女貞子10g,大茴香10g,水紅花子15g。

服藥5劑後,患兒左側顱顳部明顯縮小,頭圍50cm,尿量明顯增加,每20分鍾小便一次,舌淡紅,苔薄白而潤,脈滑。守上方再服7劑,患兒頭圍減至475cm,頭項較前有力,已能自己坐起玩耍,納食增加,夜寐可,煩啼消失,上方加山藥10g、茯苓10g、大棗6枚以健脾益胃。

服上方24劑,複查CT:第3、4腦室積水大部分吸收。外觀左側顱頹部基率正常,右側亦較前明顯消減,頭圍465cm。患兒精神好,視物有神,顱骨按之,已有堅硬感。按上方配製丸藥,囑其繼服,以鞏固療效。

【按語】此患兒就診時,解顱之征雖然明顯,但煩啼、水入即吐等症狀更甚。藥雖靈妙,若悉數吐出,則自然無效,故應先行調脾胃止嘔吐,以安定用藥之門戶。並囑患兒家長喂藥時宜少量頻服。果然2劑後,嘔吐止擬方以圖其本,方中以穿山甲、路路通通經透絡、利水消腫;澤瀉、車前子利水滲濕清熱;菖蒲、鬱金芳化水濕;防風、白芷辛溫解表散濕;煆牡蠣收斂固澀,清熱除濕;鱉甲滋陰潛陽、軟堅散結;白礬祛風痰、化濕痰;女貞子補肝腎;大茴香溫中理氣和胃;水紅花子逐瘀化濕。全方合用,通絡利水祛濕。經絡通則水濕無以壅滯,水濕去則小兒頭顱內壓降低,可縮小腦內容積。

[選自宋祚民,李建.中醫臨床證治係列講座·第4講·腦積水.中級醫刊,1996,31(4):5051]

(萬力生叢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