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傳染病證8(1 / 3)

第7章傳染病證8

第十一節痢疾

痢疾是感受時邪疫毒(痢疾杆菌)所引起的一種腸道傳染病。臨床以發熱、腹痛、裏急後重,瀉下赤白膿血黏液便為主症。本病主要指西醫學的細菌性痢疾,不包括阿米巴痢疾。一年四季均可發病,但高峰在夏秋兩季,一般在7~9月達高峰。男女老幼普遍易感,而以兒童發病率高。尤其中毒型菌痢比較集中發生於兒童,其起病急,變化快,易致死亡,是一種危重類型。中醫對本病認識較早,《黃帝內經》將本病稱為腸澼、赤沃,《金匱要略》將痢疾與泄瀉統稱為下利,使本病辨證論治有了很大的發展。

一、診療思維

(一)病因病機分析

本病多由外受時邪疫毒,內傷飲食,損傷腸腑而形成。外感風寒、暑濕、暑疫等時邪疫毒,均可致痢。飲食不節,如好食肥甘厚味辛辣之品,或誤食不潔之物,夾濕熱疫毒,釀生濕熱,濕滯熱鬱,蘊阻於腸間;若恣食生冷瓜果,損傷脾陽,可致寒濕內阻。感染外邪與內傷飲食,兩者互相影響,往往內外交感而發病。

痢疾的病變髒腑,主要在腸腑。無論是暑濕、疫毒時邪,還是風寒之邪,其病機的關鍵所在,都是邪毒積滯於腸腑、凝滯津液、蒸腐氣血所致。邪毒積滯腸腑,氣機壅阻,凝滯津液,蒸腐氣血,則發為痢下赤白。邪毒熏蒸,故見發熱;氣機壅滯,故見腹痛;氣血津液受損,腸絡受傷,邪毒搏血,故見大便膿血;邪毒內鬱,氣機壅滯,下痢裏急而後重。如果疫毒、濕熱之氣上攻於胃,則胃不納食。治療不徹底,痢疾遷延,邪戀正虛,脾虛不健,則久痢不愈,或時止時作。脾氣下陷,則滑痢脫肛。日久可由脾及腎,導致腎氣虛憊。暴痢久痢,一則傷氣耗血;二則損傷陰陽,而致傷陰傷陽之證。

痢疾的不同證候,可由不同的病因產生,且受到身體素質、發展過程等因素的影響,究其病機屬性,則可分為虛實兩大類。痢疾總為腸胃積滯有餘之證,小兒罹患,濕熱之證尤多,而且易於化火,內陷厥陰。但由於夾雜感邪的不同,體質強弱的差異,病程久暫的不同,在臨床上見證不一。體質壯實者,病多屬實;素體怯弱,或脾胃不和,病多屬虛。病初多實,且多夾表;久病多虛,又常虛中夾實。虛寒多見麵白肢冷,懶於言語;濕重多見腹滿脹悶不舒,體困肢重;實熱則麵赤氣粗,壯熱煩渴。

若疫毒熾盛,正氣不支,火鬱濕蒸,內陷厥陰,出現熱毒內閉和陽氣外脫之證,病情重篤,形成疫毒痢,即中毒型菌痢,是急性菌痢的危重變證。臨床以起病急驟,突發高熱,病性嚴重,迅速惡化並出現驚厥、昏迷和休克為特征。本證多見於2-7歲兒童,病死率高,必須積極搶救。若病起急暴,神昏驚厥,多為熱毒蘊結在裏,內陷厥陰的毒邪內閉證。若突變麵色蒼白,肢厥汗冷,氣弱脈微,則為正不勝邪,正氣內虧,陽虛於外的內閉外脫證。

病因病機示意圖

(二)診斷思維

1.辨病思維

(1)診斷要點

1)流行病學史:好發夏秋季節,有接觸史及飲食不潔史。

2)臨床表現

①典型菌痢:起病急,畏寒,發熱,腹痛,腹瀉,大便初為稀便,繼而轉為黏液、膿血便。常有裏急後重感。查體左下腹可有壓痛。重症患者大便頻繁,進而可致脫水、酸中毒。

②非典型菌痢:多見於嬰幼兒。全身和腸道症狀較輕,大便為稀便或黏液便,次數不太多。

③中毒型菌痢:多見於2-7歲的小兒。表現為全身嚴重的毒血症症狀。起病急驟,突發高熱,反複驚厥,嗜睡昏迷,迅速發生循環和呼吸衰竭症狀。開始可無腸道症狀,以後才出現膿血便。中毒型菌痢又可表現為休克型(表現為感染性休克)、腦型(表現為昏迷、驚厥以及嚴重的腦症狀)和混合型(表現為周圍循環衰竭和呼吸衰竭)。

④慢性菌痢:菌痢的症狀反複發作或遷延不愈,病程超過2個月以上。常因急性期治療不徹底、細菌耐藥、營養不良或有腸道寄生蟲所致。

3)實驗室檢查:大便常規可見較多紅、白細胞及巨噬細胞;大便培養可找到痢疾杆菌。

(2)鑒別診斷

①阿米巴痢疾:起病緩慢,無明顯高熱及全身症狀,輕微腹痛,無裏急後重,便次較少,一般每日10次以內,血、黏液常附著在成形或半成形糞便表麵或在便後出現,取新鮮糞便查到阿米巴滋養體可確診。

②消化不良性腹瀉:有過量飲食和消化不良病史,水瀉為主,有食物腐敗臭味,可有黏液便,大便鏡檢陰性或可看到少數膿細胞,隻有多次糞便鏡檢和培養才能確診。

③腸炎、結腸炎:其主要區別是病原體不同,常由其他細菌或病毒引起。臨床全身毒血症狀輕,大便次數不多,黏液稀便而少膿血,須做大便培養才能明確診斷。

④中樞神經係統疾病:中毒型菌痢需與乙型腦炎及化膿性腦膜炎、感染性休克、嚴重食物中毒等疾病鑒別。這些病一般在糞便和灌腸排出液中查不到大量膿細胞。食物中毒有時可見膿血便,但無裏急後重及肛門括約肌鬆弛現象。當灌腸後大便檢查不能證實為菌痢時,必要者即應做腦脊液及其他檢查以明確診斷。

2.辨證思維

(1)辨證候:痢疾的辨證關鍵在於辨別寒、熱、虛、實。痢疾有濕熱痢、寒濕痢、久痢、疫毒痢之分。濕熱痢、寒濕痢為其常證,起病較急,症狀典型,見濕熱蘊滯腸胃或寒濕困阻腸胃之證。久痢多由急性痢疾發展而來,病程較長,症狀遷延不愈,常傷氣耗血、損陰傷陽,而見陰虛內熱或脾胃虛寒之證。疫毒痢是痢疾的危重變證,起病急暴,傳變迅速,常見實熱內閉與陽氣外脫之證。

(2)辨發熱:發熱本為痢毒內結外蒸之候,但由於病情、體質等不同:初痢身熱,脈浮為兼表,脈沉實為裏。兼表證者,若發熱而兼惡寒無汗,頭痛身疼,苔白,脈緊,為風寒束表;若發熱而惡寒輕,或不惡寒,有汗口渴,苔薄黃,脈數,為風熱表證;而發熱又兼見患“無衣則凜凜,著衣則煩”,心煩汗出不暢,口渴而不欲飲,脈浮而濡者,為暑濕困表。裏證者,若發熱而蒸蒸汗出,口渴舌紅,苔黃脈大者,為裏熱邪盛;若兼見胸腹脹滿,拒按,甚則譫語神昏,為邪熱裏結。久痢身熱者:脈虛為正氣虛;脈大實為邪氣盛;脈虛弱無根,或細數,為危重之候。若午後潮熱,五心煩熱,舌紅少津,脈細數為陰虛之證。

(3)辨痢下形色:一般認為痢色赤,屬熱屬血;痢色白,屬寒屬氣。痢下白凍黏液,亦多因濕熱傷氣,濕勝於熱;濕熱俱盛,痢下赤白;亦有痢赤屬寒,痢白屬熱者,當審其脈,脈遲苔白者為寒,脈數苔黃者為熱。痢下白凍如魚腦,或夾雜完穀不化,多為冷積。痢下膿血腐臭,多為熱滯,痢下清稀為寒,痢下膿稠多熱,痢下血多為熱重。久痢滑脫不禁,多屬脾腎兩虛。久痢膿血,多致陰虛血損。

(4)辨腹痛、裏急後重:這是痢疾的主症之一。裏急者,窘迫急痛;後重者,肛墜欲便不爽,便後有未盡之意。是因為內有積滯,氣機不暢所致。其證多主實積,但也有虛證,還須注意審其寒熱。腹痛脹滿,甚則拒按,為實。若腹痛窘急欲便,不及登圊者,為實熱,熱而化火,火性急迫之故。若腹痛脹滿,裏急後重,得泄少許,未幾複作,兼見口中氣臭,嘔吐酸腐者,多為內有食滯。腹痛滑痢,不甚急迫,雖泄而後重反增,甚則滑痢脫肛,是脾腎氣虛下陷。腹痛綿綿,喜按喜溫,是為虛寒。若久痢血痢、虛坐努責,是陰血虛虧之證。

(三)治則思維

一般來說,痢疾初起,重在祛邪。祛邪又有解表、導滯、清解、溫通、涼血、解毒、開閉、通下之法。痢疾多由濕熱疫毒兼夾積滯為患,故清熱毒、消積滯最為常用。後期多調理脾胃和氣血。久痢則應注意扶正,或以養陰止痢,或以溫陽固澀;對虛中夾實,反複發作者,當斟酌病機,視其虛實緩急,以施攻補。痢疾又為傷氣傷血,氣滯血瘀之證,故不論何痢,均宜注意調氣和血,所謂“調氣則後重自除,和血則便膿血自愈”。

在具體選方用藥時,又要注意護養胃氣,苦寒攻伐之品不可過用;注意寒溫並用,痢非純寒純熱,寒溫相伍,既可寒熱兩解,又可防止苦寒敗胃;注意慎用分利,《雜病源流犀燭》說:“利小便者,治水瀉之良法也。以之治痢則乖,痢因邪熱膠滯、津液枯澀而成,若分利其水,則津液愈枯而滯澀更甚”。但若濕熱壅盛,津液未傷,則可適當加清利之品,如六一散之類。

對中毒型菌痢、難治及重危患兒,應采取中西醫結合治療。

(四)辨證論治

1.常證

(1)濕熱痢

【證候】急性起病,發熱,下痢赤白黏凍或膿血,初起或為水瀉,一二日後再便下赤白,腹痛,裏急後重,肛門灼熱,墜而不爽,小便短赤,舌紅,舌苔黃膩,脈滑數。

【辨證】濕熱蘊蒸,氣血阻滯,化為膿血。濕熱之邪壅滯腸中,氣機不暢,傳導失常,故腹痛,裏急後重。濕熱熏灼腸道,脂絡受傷,氣血瘀滯,化為膿血,故下痢赤白。濕熱下注,則肛門灼熱,墜而不爽,小便短赤。苔膩為濕,黃為熱,脈滑為實,數是熱的征象。濕熱痢在小兒痢疾中最為多見,急性痢疾大多屬於此證,慢性痢疾中也有屬此證者。在臨床上有偏於熱、偏於濕或兼夾為患者,但是偏於熱者居多。

【治法】清熱導滯,行氣和血。

【主方】芍藥湯加減。

【處方舉例】白芍15g,當歸10g,木香5g,檳榔10g,黃芩10g,黃連5g,大黃5g,肉桂5g,甘草6g。(以5歲為例)

(2)寒濕痢

【證候】痢下多白,清稀而腥,或純下白凍,伴腹痛,裏急後重,飲食不振,胃脘飽悶,頭身重困,舌質淡,苔白膩,脈濡緩。

【辨證】寒濕內蘊,氣機受阻,氣滯血凝。寒濕者皆為陰邪,陰邪留著腸中,則氣機阻滯,傳導失常,故見下痢腹痛,裏急後重。寒濕傷於氣分,故下痢白多赤少或純為白凍。寒濕中阻,運化失常,故飲食不振,胃脘飽悶。脾主肌肉而健運四旁,寒濕困脾,則健運失司,故頭身困重。舌淡苔白膩,脈濡緩,皆為寒濕內盛之征。此證多見於普通型急性痢疾,以痢下多白、清稀而腥為主。但應注意,痢白多主寒濕,但也有屬濕熱者;下痢暗紅,也可為寒濕所致。辨其寒熱,重點看其兼症,如脈舌的情況等。寒濕多苔白膩、脈沉緩,濕熱為苔黃膩、脈滑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