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法】溫中散寒,化濕止痢。
【主方】胃苓湯加減。
【處方舉例】蒼術10g,白術10g,厚樸10g,桂枝5g,茯苓15g,澤瀉10g,豬苓15g,陳皮6g。(以5歲為例)
(3)虛熱痢
【證候】下痢遷延日久,或痢疾後期,午後低熱如潮,下痢赤白稠黏,裏急欲便,量少難下,或虛坐努責,腹中熱痛綿綿,食少,心煩口幹,手足心熱,皮膚幹燥,形體消瘦,小便短黃,舌質幹紅或幹絳少苔,脈細數。
【辨證】陰血虧虛,濕熱未盡。本證多因素體陰虛,或濕熱痢遷延不愈,或過用香燥,以致陰傷血耗,陰血虧虛,而同時餘毒未盡。邪滯腸間,陰血不足,則下痢赤白黏稠,裏急欲便,量少難下。陰虧熱灼,故午後低熱如潮,腹中熱痛綿綿。營陰不足,則虛坐努責,皮膚幹燥,形體消瘦。胃陰虧虛,故食少口幹。陰虛火旺,故心煩,手足心熱,小便短黃。舌質幹紅或幹絳少苔,脈細數,均為陰血虧耗之征。
【治法】養陰清熱,和血止痢。
【主方】駐車丸加減。
【處方舉例】黃連5g,阿膠(烊化)10g,當歸10g,炮薑3g,白芍10g,甘草6g。(以5歲為例)
(4)虛寒痢
【證候】下痢日久,便多稀薄,帶有白沫,甚則滑泄不止,腹痛綿綿不絕,喜溫喜按,食少神疲,四肢不溫,腰酸怕冷,舌淡苔白滑,脈沉細而遲。
【辨證】脾腎虛寒,寒濕阻滯。本證多由寒濕痢遷延而致,或過用寒涼,或素體陽虛、脾胃虛弱而致。痢久脾虛中寒,寒濕留滯腸中,故下痢稀薄帶有白凍。寒盛正虛,腸中失卻溫養,故腹痛綿綿不絕,喜溫喜按。胃主受納,脾主運化四旁,胃氣虛弱,脾陽不振,故食少神疲,四肢不溫。脾胃虛寒則化源不足,腸中久痢,則精微外流,因而導致腎陽亦虛,關門不固,所以腰酸怕冷,滑脫不禁。舌淡苔白滑,脈沉細而遲,皆為虛寒征象。
【治法】溫補脾腎,澀腸止痢。
【主方】真人養髒湯加減。
【處方舉例】訶子5g,肉豆蔻10g,白術10g,人參5g,肉桂5g,當歸10g,白芍12g,木香5g。(以5歲為例)
2變證疫毒痢是菌痢最常見的危重變證,在兒科比較多見,臨床上要高度重視,積極搶救治療。
(1)毒邪內閉
【證候】突起高熱,惡心嘔吐,痢下黏凍,煩躁譫妄,反複驚厥,神誌昏迷,或初起即有高熱驚厥而無大便膿血,應做肛拭或灌腸,可發現大便膿血。舌紅而幹,苔黃厚或灰糙,脈滑數有力。
【辨證】本證屬中毒型菌痢,夏秋多發。飲食不潔,感受暑濕疫毒,邪毒鴟張,化熱化火,充斥表裏內外,內竄厥陰,而成毒邪內閉之實證。其發病暴急,病情危重。邪毒內蘊腸胃,外發肌膚,故見壯熱。毒聚腸腑,上衝及胃,胃氣不得降,則惡心嘔吐。暑濕疫毒,化火最速,火盛風動,內閉心包,所以見煩躁譫妄,反複驚厥,神誌昏迷。毒從下瀉,則有下痢膿血。如毒聚內結,腸失傳導,不見下痢則病情更為嚴重。暑濕疫毒內蘊,故舌苔多見黃厚;熱灼傷津,可見舌苔灰糙、舌質幹紅。
【治法】清腸解毒,泄熱開竅。
【主方】黃連解毒湯加減。
【處方舉例】黃芩10g,黃連5g,黃柏10g,山梔子10g,白頭翁10g,秦皮10g。(以5歲為例)
(2)內閉外脫
【證候】突然麵色蒼白或青灰,肢厥冷汗,呼吸不勻,皮膚見有花紋,口唇發紺。嚴重者口吐咖啡樣血液,呼吸淺促,節律不勻,目光無神,神誌不清等內閉外脫危象。
【辨證】本證多發生於邪盛正虛或素體內虧的患兒,以及先由一般濕熱痢在病程中突然發生者,或由毒邪內閉證轉化而來。小兒為稚陰稚陽之體,不耐疫毒熏蒸,元氣最易受傷,故又易由內閉之實轉為陽氣外脫之虛,而致內閉外脫之危候。正不敵邪,先損陽氣,陽氣不能通達全身,頭為諸陽之會,故見麵色蒼白或青灰,四肢厥冷。胃絡內傷,則嘔吐血液。陽氣不能溫養肌膚,故皮膚出現花紋。衛氣不固,營失內守,所以汗出不溫。腎氣失納,心陽不振,故呼吸淺促,節律不勻,脈細數無力。
【治法】扶正固脫,潛陽息風。
【主方】參附龍牡救逆湯加減。
【處方舉例】人參10g,製附子9g,煆龍骨15g,煆牡蠣15g,白芍12g,炙甘草6g。(以5歲為例)
(五)病程觀察
1常證
(1)在濕熱痢證型中,熱重於濕並兼表者,見發熱惡寒,頭身重痛,痢下赤白以紅為主,裏急下迫、煩渴躁擾、肛灼溲赤而短,用葛根黃芩黃連湯加減;熱重而無表證者,用白頭翁湯加減;熱毒壅盛者,用黃連解毒湯加減;熱痢若裏熱壅盛,擾動營血,壯熱、躁擾譫妄、腹痛拒按、血痢者,加赤芍10g,地榆10g,水牛角(先煎)15g,大黃5g,枳實10g,內清外泄;若熱毒瘀塞,上攻於胃,口噤不食,嘔惡不止者,可先用玉樞丹或鮮竹瀝灌服。
小兒胃腸嫩弱,易實易虛,使用攻下之品時,應注意中病即止,以免損傷元氣。另外,熱盛最易傷陰,而痢下之膿血,皆由血氣所化,小兒陰常不足,故護陰十分重要。陰傷證常於菌痢後期出現,可加養陰之品,如生地黃、石斛、烏梅、牡丹皮,或用連梅湯。同時對於苦寒化燥或辛溫香燥之品,要注意減量或避免使用。
濕重於熱者,見痢下赤白以白為主,兼見痞脹煩滿、倦怠納呆、滯下不爽、苔膩,加厚樸10g,薏苡仁15g,蒼術10g,滑石(包)10g;暑濕在表者,加藿香10g,佩蘭10g;患兒素體虛弱,或脾胃不足,可加陳皮10g,茯苓10g,炮薑3g,白術10g,苦寒、香燥、滑利之品皆可酌減,此類患兒往往濕從寒化而轉為寒濕痢。
無論是熱偏重,還是濕偏重,濕熱痢均易兼夾積滯,明·萬全《幼科發揮·痢疾》即雲:“痢不問赤白,皆從積治,濕熱者,食之所生也。”但積滯有輕重,治療也就有緩急。積滯較輕者,在上述各治法中稍加消導之品,如神曲、山楂、枳殼、萊菔子之類。積滯較重者,症見腹部脹滿疼痛,後重裏急,便後痛減,口中氣臭,舌苔垢膩,可用檳榔、萊菔子、枳殼、大黃等。但也應指出,雖消積導滯為治痢要法之一,但使用之輕重緩急,應當視病情不同而異,小兒腸胃嫩弱,易虛易實,尤應注意應用。
(2)寒濕痢證型中,風寒外束,症見頭痛身疼、惡寒發熱、鼻塞流涕者,應予外散風寒,內化寒濕,加荊芥10g,防風10g,羌活10g,紫蘇10g;風寒表證較重者,用荊防敗毒散或藿香正氣散。荊防敗毒散重在解表,治療痢疾能達到“解其外暢其內”的目的,這種應用辛溫發散的方法治療痢疾,自清代喻嘉言倡導並稱之為“逆流挽舟法”,已為醫家所重視,但應避免過汗。表濕較重者,應芳香化濕,宣透表濕,可用藿香正氣散加減。若兼夾積滯者,加萊菔子10g,神曲10g,檳榔10g,枳殼10g,山楂10g;內有冷積,麵色青灰,腹痛綿綿不絕,膿血滯下不爽,裏急,苔白膩,脈沉弦者,可用大黃附子湯溫通導下;寒逆嘔吐較劇者,加半夏10g,丁香5g,吳茱萸5g;寒氣內盛者,可用桂附理中湯;脾氣下陷,脫肛者,加黃芪15g,升麻10g,煨訶子5g。
(3)虛熱痢證型中,如虛熱灼津而見口渴、尿少、舌幹者,可以沙參15g,石斛10g,以養陰生津;若見痢下血多者,可加牡丹皮10g,赤芍10g,墨旱蓮10g,地榆炭15g,以涼血止血。
此時用藥,一方麵注意養陰和血,酸甘合用,因酸可收斂止痢,和血化陰。另一方麵,也要注意排毒止痢,因餘毒未盡常常貽害匪淺,濕熱未清,而見口苦、肛門灼熱者,黃柏、秦皮、黃連、苦參、馬齒莧之類,仍宜應用。在運用時應掌握主次輕重,攻不傷正,補不礙邪,即張璐所說:“切戒攻積之藥”。痢久胃氣已傷,懷山藥、陳皮、扁豆、山楂、蓮子肉等護養胃氣之品,可適當加入,同時也可避免苦寒、滋膩之弊。
(4)虛寒痢證型中,陽虛氣不化水,出現浮腫者,加黃芪15g,茯苓15g,大腹皮10g,澤瀉10g,薏苡仁15g,補氣利水;滑痢日久,脫肛者,加升麻10g,黃芪15g,赤石脂10g,升提中氣。對虛寒下痢,應注意區分脾虛為主還是腎虛為主,一般輕證多屬脾虛,重證則屬腎虛。脾虛以理中治之,腎虛則宜四逆類,附、桂、幹薑皆為必用之品。
2變證疫毒痢是菌痢最常見的危重變證,在兒科比較多見,臨床上要高度重視,積極搶救治療。
(1)毒邪內閉證型中,疾病初起,兼風寒表證者,加防風10g,羌活10g;暑濕表證較重者,加藿香10g,香薷10g,滑石10g。病情較重,已出現神昏譫語、反複驚厥、頻頻嘔吐者,應根據不同見症予以加減用藥:頻頻嘔吐者,先用玉樞丹辟穢解毒、降逆止嘔,或先灌服鮮竹瀝液30ml;高熱、神昏、驚厥為主者,加水牛角(先煎)15g,赤芍10g,牡丹皮10g,同時可用安宮牛黃丸、紫雪丹、至寶丹等;服藥困難者,急以刮痧法刮前胸、後背及兩手、腿彎,以宣其營衛,使邪氣得以外越,並針刺少商、尺澤、委中放血,以泄經脈之中毒熱;神昏痰鳴者,加竹瀝10g,鬱金10g,天竺黃10g,膽南星10g;抽搐不止者,加地龍10g,鉤藤15g,石決明10g;腹脹痛、拒按、窘急躁擾、大便不通者,加枳實10g,檳榔10g,並加重大黃用量,急下以存陰,若當下未下可使內閉導致外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