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內閉外脫證型中,如呼吸淺促不勻,可重用五味子10g,山茱萸15g,以固腎納氣。口唇青紫或見血瘀征象者,可加用桃紅四物湯以活血化瘀。待陽回厥複,再根據病情,用涼開醒神,泄熱開閉法治之。因本證病情較重,病死率高,針對休克、酸中毒、腦水腫等,在采用中醫綜合治療的同時,積極配合西藥治療。閉開脫回後,再繼續調治痢證。
(六)預後轉歸
痢疾的轉歸與預後取決於患兒體質、正氣的強弱與感邪的輕重。
1.體質強,正氣尚足者一般預後良好。經過正確、及時治療,一般在2周左右痊愈;發熱、腹痛、裏急後重、膿血便等症狀一般在3~7天消失。感受疫癘毒邪盛者可出現熱入心營、熱動肝風或內閉外脫的危證,須積極搶救。
2.體質較差,正氣不足,或素體脾胃虛弱者,可遷延日久,轉為慢性痢疾。
(七)預防與調護
1.避免外邪所侵,要注意菌痢患兒的隔離、消毒,對痢疾接觸者應醫學觀察7天。
2.注意飲食的清潔衛生,尤其在夏秋季節,對一般患兒的食具要煮沸消毒15分鍾,糞便要用1%漂白粉澄清液浸泡或沸水浸泡消毒,對尿布和襯褲也要煮過或用開水浸泡後再洗。
3.患痢期間應予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即使在痢疾初愈、食欲恢複時,也要控製,少吃生冷瓜果、香甜油膩食物。
4.必須密切觀察病情變化,如麵色、呼吸、血壓、瞳孔等。
5.病後調理,重在調理脾胃,可用異功散,若以脾胃陰傷為主者,可用葉氏益胃湯。但都應注意調和氣血,可加當歸、白芍、陳皮等。
(八)療效評定
1治愈症狀消失,大便鏡檢正常,培養連續3次陰性。
2好轉症狀消失或減輕,大便鏡檢正常,培養致病菌轉陰或未轉陰。
3未愈臨床症狀及大便鏡檢無改善。
二、名家醫案
1.倪菊秀醫案——邪積內滯
李某,男,4歲。
【現病史】發熱3天(體溫385~395℃),流涕鼻塞,腹痛下痢,日有七八次,紅白相夾,納呆作惡,舌苔厚膩。
【診斷】痢疾(中醫:下痢)。
【辨證】邪積內滯。
【治法】疏解消滯。
【方藥】荊芥炭、炒防風、枳實各5g,葛根、藿梗各6g,炒楂肉9g,益元散(包煎)、馬齒莧各12g,廣木香、川厚樸各3g。2劑。
二診:發熱已和,表證亦除,舌苔仍膩,腹痛下痢膿血,裏急後重,宿食不清,再以通利消滯。
【方藥】葛根、酒炒赤芍、當歸、白扁豆花各6g,廣木香、川厚樸、陳皮各3g,馬齒莧12g,檳榔、楂肉炭各9g。2劑。
上藥服後痢疾漸化,舌苔亦薄,胃開納動,膿血已少。續以原方加減以清理腸胃,給予溫和脾胃而愈。
【按語】痢疾初起有發熱腹痛,嘔吐下利,裏急後重,舌苔薄膩或厚膩,此時宜消食導滯,以程鍾齡《醫學心悟》的止痢散加減施治,如兼有惡風、頭痛、脈浮等表證者,須參合表劑以疏外邪,荊防敗毒散可以先用,如表證甚重,亦可完全用解表之法,表證得解,痢必隨減。故古人有“表解而裏自和”之稱,亦喻嘉言所謂“逆流挽舟”之法。
[選自倪菊秀.小兒痢疾驗案四則.上海中醫藥雜誌,1993,(2):2122]
2.葉海利醫案——濕熱痢
周某,4歲。
【初診日期】2000年9月20日。
【現病史】瀉下黏液膿血便4天。患兒發病前曾到公共場所玩耍,發病後日瀉5~15次,經西醫診斷為痢疾,予抗炎、支持治療3天,瀉下次數稍減,但仍有粉紅色黏液便,且較臭穢,伴午後發熱,納差,口苦,舌尖紅、苔厚而黃膩。
【診斷】痢疾(中醫:下痢)。
【辨證】濕熱痢。
【治法】因勢利導、瀉下利濕。
【方藥】小承氣湯加味。大黃6g,厚樸4g,枳實6g,黃連4g,白頭翁6g,檳榔4g,地榆9g,甘草3g。清水一碗,煎成半碗,頓服,上、下午各一碗,連服2天,瀉利止,即改用養胃氣兼輕清利濕熱之品,調理6天,諸症皆消,飲食正常。
【按語】痢疾為夏季小兒常見胃腸道疾病,具有傳染性,治不及時可出現“內閉外脫”的危象。醫者多采用西醫治療,亦取得療效,但卻避免不了損傷小兒脾胃功能而恢複緩慢。葉老認為,本例雖病已4日,但濕熱之邪仍積聚於胃腸,患兒神清,尚存正氣,若進收斂之劑,則為誤治。雖用承氣之劑,藥力稍猛,但正所謂:“邪去一分,便能保存正氣一分”,及時蕩滌腑氣,導毒下行,且有急下存陰之功。若彷徨不定,用藥失誤,可致邪毒鴟張,致正不勝邪而產生嚴重變證。承氣湯類是張仲景在《傷寒雜病論》中為陽明腑實證而設,屬苦寒瀉下之劑,主要功用為散結通腑,消除痞滿。小兒痢疾雖表現為瀉利而非便結,但其病機仍為濕熱毒邪壅阻中下焦,為邪實之證,故因勢利導,用承氣湯類可取得良效,但應中病即止。
[選自葉敦敏,邱淑麗葉海利兒科急症治驗江西中醫藥,2002,33(2):8]
3.倪菊秀醫案——濕熱夾滯
裴某,女,10歲。
【現病史】發熱3天(體溫38~39℃),下痢膿血,黏凍,納呆腹痛,裏急後重,次數頻多(日7~10餘次),已服用西藥呋喃唑酮及氯黴素等效不顯,舌質紅苔膩,脈數實。
【診斷】痢疾(中醫:下痢)。
【辨證】濕熱夾滯,內蘊腸胃。
【治法】清熱導滯,化濁和痢。
【方藥】葛根、炒黃芩、白扁豆花、炒苦參、赤芍各6g,黃連3g,馬齒莧、楂肉炭各9g,黃柏45g。3劑。
二診:服藥後身熱已退,舌苔亦薄,痢次漸減,膿血尚有,胃氣稍動,欲進稀粥,但宿滯未消,再以清利消滯。
【方藥】黃連、川厚樸各24g,廣術香3g,白頭翁、馬齒莧、楂肉炭各9g,白扁豆花、赤芍、炒枳實各6g。3劑。
三診:舌苔潤,納穀亦和,便日2次,膿血已無,糞色醬褐。再以清理腸胃,兼予化滯,此後胃和舌淨使調,再扶脾胃而愈。
【按語】葛根芩連湯合白頭翁湯為治熱痢之主方。凡下痢膿血或紅多白少,臭穢迫人,裏急後重,發熱煩躁,脈滑實有力,舌質紅苔黃膩,此為熱痢主證,以上兩方協同施治,既清熱導滯,又和血行氣,即劉河間所稱“後重則宜下,腹痛則宜和,身重則除濕,脈弦則去風,行血則便膿自愈,和氣則後重自除”。
[選自倪菊秀.小兒痢疾驗案四則.上海中醫藥雜誌,1993,(2):22]
4.張以文醫案——疫毒痢
患兒,男,9歲。
【初診日期】1989年9月6日。
【主訴】發熱半天,伴腹痛。
【現病史】患兒突然高熱、腹痛,隨即出現神誌昏迷,四肢抽搐,大便未行。
【查體】體溫41℃,精神差、麵白,心(-)、雙肺(-),腹軟無陽性體征,肛門灼熱,舌質紅苔黃膩,脈滑數。
大便常規:WBC(),RBC()。
【診斷】中毒性菌痢(中醫:下痢)。
【辨證】暴感暑熱疫毒。
【治法】通因通用。
治療:急予針刺“人中”穴,重刺激,“十宣”穴放血少許,同時肌內注射阿尼利定(安痛定)18ml,苯巴比妥(魯米那)01ml,隨後抽搐緩解,體溫漸退,急服湯藥1劑。
【方藥】大黃(後下)6g,黃連6g,厚樸6g,枳殼8g,白芍12g,甘草8g。水煎服。
服藥後下利膿血5次,疫毒已有化機,高熱見挫,腹痛隨之減輕。次日,繼服湯藥原方,大黃改為3g,加檳榔6g,葛根10g。連服3劑,諸證消失,病情告愈,飲食調養10天後,恢複健康,照常上學。
【按語】治療痢疾以清熱解毒,調血理氣為主,此為千古治痢之定法。然中毒痢非同一般痢疾,因其病因是暴感暑熱疫毒之邪所發,來勢凶急,暑濕熱邪,蘊伏腸胃,熏腐腸膜血絡,阻滯氣機。熱深毒重,秘結腸內,邪熱不得下達乃化熱化火,內竄營分,熱閉心包,引動肝風,即見抽搐、昏迷等實熱內閉之證。若疫毒鴟張,正不勝邪,正氣虛衰,陰陽不濟,氣血凝滯,發生內閉外脫之危證。若同時伴有便下膿血,裏急後重者,邪毒尚有外泄之機,病情有轉機之勢,險證常可化夷。因此治療本病首當使邪毒有出路,證見痢下,仍須通利。
前人有“痢無止法”經驗,尤其在本病初起,當以祛邪為先,采用通因通用之法治療,絕不可過早采取固澀之法,以防疫毒內陷。
中醫學在治療疾病中,曆代醫家都十分重視祛邪要有出路,使邪毒或從汗解或從二便排出,達到邪去病除之目的。中毒痢的邪毒當從大便排出為妥。古人有“六腑以通為用”的說法。“不通”非熱結於內,即寒留於中,故非下不足以驅邪,通下乃有急解病侯之危的獨特功效。世人畏瀉藥如虎,認為易傷正氣,其實中醫學的辨證治療中,驅邪正是為了扶正,這一點在治療小兒中毒性菌痢中尤為突出。
[選自張以文.運用“通因通用”法治療小兒中毒痢.天津中醫,1994,11(4):30]
(萬力生叢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