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外治為什麼能治病
《醫宗金鑒》雲:“按其經絡,以通鬱閉之氣,摩其壅滯,以散瘀結之腫。其患可愈。”這就是外治療法能夠治愈疾病的作用原理。因為髒腑與體表生理相連、與經絡相通,通過按摩、拔罐、刮痧、耳穴貼壓、指壓、梳頭等手法,作用於人體的皮膚、肌肉、筋腱、關節、神經、血管以及淋巴等組織,產生一種良性刺激,促使經絡疏通,氣血流暢。由此可以提高局部的營養(即新陳代謝作用),增強機體的自然抗病能力,消除患部肌肉的過度緊張,又能夠增加肌肉的彈性。因此,通過外治手法可起到舒筋活絡、暢通氣血、消腫止痛等效果,從而減輕患者的痛苦,縮短治療時間。臨床證明,施用外治手法後,組織功能恢複快,症狀減輕或消失,如許多患者原來皮膚蒼白、鬆弛、幹燥等現象消失並恢複正常,就是最好的證明。外治療法的作用(功用)是多方麵的,因施術部位和手法不同而異。根據古今醫家經驗的臨床體會,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幾方麵:
1平衡陰陽,調節髒腑功能中醫認為:“陰陽失調,百病叢生”,說明一切疾病都是由於陰陽失調、髒腑功能紊亂所引起的。《內經》曰:“陰盛則陽病,陽盛則陰病”“陽盛則熱,陰盛則寒”。因為外因、內因與不內外因(即所謂三因)作用人體,均可導致髒腑功能失調,陰陽失衡,從而引發疾病。又如《內經》所言:“人之疾病,必有所本,或本於陰,或本於陽,其本則一。”
中醫外治療法則是通過對機體體表一定部位或穴位的良性刺激和神經反射作用,達到調節髒腑及某些器官組織功能、平衡陰陽的目的。實踐證明,外治療法不僅可以調整血壓、心率快慢、血糖的升降,調節胰島素、腎上腺分泌的增減,而且可以興奮神經和肌肉,起到平衡陰陽、調和氣血之“陰平陽秘,精神乃治”的作用,因而能夠治好病,且保健強身,延年益壽。
2發汗解毒,調和營衛中醫認為,外邪襲表,營衛失和,因而發病。運用中醫外治相應的手法所產生的良性刺激,使局部毛細血管充血、擴張,又因刺激而致神經反射作用,開泄汗腺,導致發汗,祛除外邪,使外入之病邪仍從外而解,達到發汗解毒、調和營衛之功效。
3疏通經絡,消腫止痛經絡是氣血運行的通道,內屬髒腑,外絡肢節,使人體構成一個統一的整體。邪阻經絡,則疾病發生;形傷則腫,氣傷則痛;不通則痛,壅阻則腫。而通過運用中醫外治療法對人體體表部位或穴位所產生的刺激,可振奮經氣、疏通經絡、增強血液和淋巴液的流通,促進患部的新陳代謝。通則不痛、壅散腫消,達到疏通經絡、消腫止痛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