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外治為什麼能治病(2 / 2)

4活血化瘀,軟堅散結由於痰瘀與氣互結,壅遏局部,凝聚成積,變生諸疾,如痰核、骨質增生等。又如肢體軟組織損傷後,可導致毛細血管和淋巴管破裂,形成局部瘀血、腫脹、疼痛。氣血瘀滯、經絡阻塞為患,而通過運用中醫外治療法所產生的良性刺激及神經反射作用,能振奮經氣、疏通經絡、增強代謝、暢通氣血,促使血液循環,加速吸收,因而能達到軟堅散結。瘀散氣行,其結自消或瘀散滯化、腫消痛止,以利組織修複進而恢複肢體功能活動。故有活血化瘀、軟堅散結之功效。

5滑利關節,恢複功能凡關節功能活動障礙、屈伸不利、腫脹、疼痛的患者,通過按摩,可以達到疏通經絡、滑利關節、恢複功能的作用。同時還可鬆解、滑利因外傷、勞損引起的關節粘連,使其恢複運動功能。

6宣通氣血,理氣止痛中醫認為,氣血運行於全身。健康者氣血暢通,周流不息;有了疾病時,則氣血失和、壅滯不通。通則不痛,不通則痛。因此其治療原則是疏通氣血、舒筋活絡。通過運用中醫外治療法能使局部血管擴張,組織充血,促進血液循環,因而有疏通經絡、宣通氣血的作用,從而達到理氣止痛之目的。

7健脾和胃,消食化滯中醫認為,飲食內傷,百病叢生。由於脾胃受傷而導致消化功能障礙、升降失常,因而致生種種病變,故又有“脾胃為百病之源”之說。而通過運用中醫外治療法的各種手法刺激脾胃髒腑經脈的有關穴位,或輔之其他相應經穴,能健脾和胃、消食化滯,使脾胃功能得以正常發揮。

8緩解痙攣,減輕疼痛外治療法可以有效緩解局部的血管痙攣和反射性的肌肉痙攣,並能使周圍神經的興奮性降低,從而減輕患者的不適和疼痛。

9開閉通竅,醒神複蘇凡遇危急患者神誌不清時,若不急救,每致危候。此時以按摩療法之掐法,施術於人體某一部位或穴位,多可轉危為安,醒神複蘇。如指掐“人中穴”救治昏迷患者,多可立見其功。由此證明,外治療法具有開閉通竅、醒神複蘇之效。按摩也是臨床救急之良法。

10增強免疫,強身健體《內經》雲:“正氣存內,邪不可幹”、“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按摩因為可“補其不足、瀉其有餘、調其虛實,以通其道而祛其邪”,又可促進血液循環、調節髒腑功能、加速機體代謝、恢複機體陰陽的相對平衡、提高機體的整體素質和抗病力,從而能增強機體自身免疫功能,達到強身健體之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