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外治的手法技巧(1 / 3)

中醫外治的手法技巧

【按摩外治法】

1按壓法按壓法是最常用的基本手法之一,也是一種較強的刺激手法。以拇指羅紋麵或掌根部(或雙掌疊起)或肘尖著力,先輕後重,由淺而深地按壓體表一定部位或穴位,有節奏地逐漸用力,深壓撚動,得氣停留5~10秒,再將手緩慢抬起,動作要緩和。由於著力部位、用力輕重及適用範圍不同,可分為拇指按、屈指按、掌根按、掌麵按、屈肘按等多種。

(1)指按法:用拇指或食、中指羅紋麵(或第1指間關節的彎曲突起處)著力按壓,多用於經穴或阿是穴。此法接觸麵積小,容易控製與調節刺激量,對全身各部都適用,具有明顯的開通閉塞、散寒止痛作用。

(2)掌按法:用掌麵或掌根部或魚際部著力向下按壓,可單手或雙手重疊壓。適用於麵積大而又平坦的部位。掌麵按主要用於腹部治療;掌根按適用於腰部、背部及臀部麵積較大、肌肉豐厚的部位,可用於治療急慢性腰痛、腰背筋脈拘緊以及脊柱側彎或後凸畸形等症。

(3)肘按法:屈肘用肘尖部著力按壓。此法力度重,刺激較強,多用於腰部、臀部(或環跳穴處)等肌肉豐厚部位的治療,如腰肌強直、頑固性腰腿痛等疾患。

為了便於治療,輕按時術者正坐位,重按時術者應取站立位。施術時,術者要呼吸自然、不得屏氣,施術時用力平穩、動作協調、由輕而重、逐漸加力。需要較大力度與反複多次操作時,宜用疊揉法。這種按法,作用力強而術者卻很省力。患者體位由術者指令。

在著力過程中,用力應平穩、均勻,不得用暴力。特別是胸背部用掌按時切忌暴力,以防止肋骨損傷。本法具有通經活絡、鬆解肌肉、寧心安神、鎮靜止痛、開通閉塞、調和營衛、祛風散寒、蠲痹壯筋、解痙養肌、溫中止痛、矯正畸形等作用。應用範圍廣,可在全身各個部位及穴位應用。臨床常用於治療感冒、頭痛、失眠、心絞痛、腰痛、腿痛、腹痛、胃痛、痹證、肢體麻木、周身酸痛、筋骨勞損、癱瘓等病症。

2摩法摩法是最常用基本手法之一。就是用手掌麵或食指、中指、無名指並攏的指腹或掌指關節部分,附著於體表一定部位或穴位上,以腕關節連同前臂做環形移動摩擦,著力麵按順、逆時針方向做旋轉運動。《石室秘錄》雲:“摩法不宜急、不宜緩、不宜輕、不宜重,以中和之意施之。”說明摩法就是用手拇指麵,或手掌麵,或食、中、無名指指麵,或掌指關節部分,附著於體表一定部位上,通過腕關節連同前臂做環形的有節律的屈伸、外旋施以柔軟的往返撫摩。《醫宗金鑒》雲:“摩者,謂徐徐揉摩也。”

摩法一般分為指摩法和掌摩法兩種。

(1)指摩法:就是以拇指或食、中、無名指指麵,緊貼在施術部位上,屈腕約160°,手掌抬起,四指並攏著力,肩、肘關節協同於著力麵,按順、逆時針方向做旋轉摩擦運動。

(2)掌摩法:就是掌麵緊貼在施術部位上,以腕稍懸屈和掌與前臂微屈,手指自然伸直。指掌著力部必須隨著腕關節帶動前臂做環旋摩動。環旋速度120次/分鍾。

術者取坐位,在體表上施術,每次要堅持15~20分鍾,摩後患者肌肉深層應產生舒服感,且無不良反應。施術時要注意肘關節微屈、腕部放鬆、指掌自然伸直,著力部位要隨著腕關節連同前臂做盤旋活動,用力自然,著力大小應以患者感覺有一定壓力為宜。

本法具有調理脾胃、理氣和中、消積導滯、調和氣血、散瘀消腫等作用。適用於全身各部,重點用於胸脅、脘腹部、背腰部及各關節部。摩腹部,有通便、止瀉、健脾、消食等作用,用於治療中焦虛寒、脘腹脹滿、腸鳴、腹痛、脘腹冷痛、食積、便秘、腹瀉、脹痛;摩胸部,有寬胸理氣、疏肝解鬱等作用,用於治療胸悶氣滯、脅肋脹痛、厥心痛、肺氣腫、胸脅碰傷;摩關節,有消腫止痛、祛風勝濕等作用,用於治療風濕性關節炎、滑膜炎、骨關節炎等病症。本法刺激輕柔、緩和,是按摩胸腹、脅肋部的常用手法。

根據患者身體狀況,虛則補之,用緩摩法。急證多為實證,實則瀉之,用瀉法。快速順時針方向摩運,可通調胃腸積滯,具有瀉熱通便作用;逆時針方向摩運,則能溫中止瀉,具有溫補下元(小腹)的作用。

3推法推法是常用基本手法之一。《醫宗金鑒》雲:“推者,謂以手推之,使還舊處也。”《小兒推拿廣意》雲:“凡推法必似線行,毋得斜曲。”說明推法就是用拇指、掌或肘部著力於一定部位上,先輕後重,逐漸加力,進行單方向向前或向上、向外的直線推動。根據推法的操作方向,推法可分為直推、平推、分推、合推等。施術方式可分為指推法、掌推法、拳推法、肘推法等4種。

(1)指推法(又稱一指禪推法):此法具有一定功力根基的施術者較為常用,一般用者較少。用大拇指指端羅紋麵或偏峰持續著力於體表一定部位或穴位上,以肘為支點,通過腕部的擺動和拇指關節的屈伸活動,來回推按的一種治療手法。運用時要注意上肢肌肉放鬆,沉肩,肘關節微屈、下垂略低於腕,腕關節自然懸屈,使之能往返均勻地擺動,拇指端做緩慢移動,推動速度為100~120次/分鍾。本法作用麵積小,但深透度大,可適用於全身各個部位和穴位。本法有舒經活絡、調和營衛、祛瘀消積、健脾和胃的作用,可用於內科、婦科、骨傷、五官及兒科常見病症。其中指羅紋推適用於腹部,治療胃腸消化係統及婦科病症;指峰推可用於治療頭痛、頭暈、失眠、高血壓、關節痛、肝鬱、痹病等內科病症;偏峰推刺激量小,適用於在頭麵和五官周圍操作,可治療近視、色盲、鼻淵、麵癱、頭痛、耳鳴、牙痛等疾病。

(2)掌推法:以手掌大魚際、小魚際或掌根著力,直向一定方向推進,也可與另一手重疊,以增大壓力。適用於麵積較大的部位,如腰、背、胸、腹部及大腿部等,用於治療腰脊酸痛、胸脅脹痛等病症。

(3)拳推法:以一手或雙手握拳,以大拇指除外四指關節處著力,向一定方向推進。此法刺激較強,適用於腰、背部及四肢部等。可治療腰扭傷、勞損、宿傷及風濕痹痛感覺遲鈍者。

(4)旋推法:以一手或雙手指腹在一定部位或穴位上著力旋轉推運。旋推時,要做到指不離穴,掌不離經。反複旋推,使患者施術部位有溫熱和舒適感。此法適用於頭部、腹部。

術者指力、耐力要能持續操作15~20分鍾,所用推壓力能使患者肌膚深層產生酸、麻、脹、痛而體表無不良反應。施術過程中,腕部擺動要靈活自如,不可跳躍,不能用蠻勁。

4拿法拿法亦是常用基本手法之一。《醫宗金鑒》雲:“拿者,兩手或一手捏定患處,酌其宜輕宜重,緩緩焉以複其位也。”說明拿法就是用大拇指和食指、中指或大拇指和其餘四指做對應鉗形用力(即相對用力),提拿一定部位或穴位,進行一緊一鬆的拿捏。前者稱三指拿法,後者稱五指拿法。拿法動作要緩和而有連續性,用力要由輕到重,不可驟然用力。常配合其他手法運用於頸項、肩部、腰部、背部和四肢部穴位,適用於肌肉、肌腱、筋膜之處,如頸肌、斜方肌、骶棘肌、腓腸肌、肱三頭肌等。本法刺激較強,有祛風散寒、開竅提神、舒筋通絡、鎮靜止痛、緩解痙攣,消除肌肉酸脹、精神疲勞等作用。可用於治療神經衰弱、胃炎、消化性潰瘍、胃脘痞脹、筋骨酸痛等病症。

施術時多取站姿,進行短時間的擠壓、揉捏、提起放下,反複進行。動作要協調。提拿的部位主要是人體深層的肌腱、韌帶與肌束等條索狀組織,故不要僅夾住表皮,更不能用指甲著力摳掐。

5揉法揉法是常用的基本手法之一。《厘正按摩要術》雲:“揉以和之。揉法以手腕轉回還,宜輕宜緩,繞於其上也。是從摩法生出者,可以和氣血,可以活經絡,而髒腑無閉塞之慮矣。”揉撚法是用手掌大魚際、掌根部或手指羅紋麵部分,附著於一定的體表部位或穴位上,做輕柔緩和的回旋揉動。根據施術時著力部不同,又有指揉法、大魚際揉法、掌揉法、肘尖揉法之分。

(1)指揉法:用拇指或中指麵或用食指、中指、無名指指麵輕按在一定部位或穴位上,腕部放鬆,做輕柔緩和的小幅度回旋揉動。適用於全身各部經穴。多用於治療小兒疾病。

(2)掌揉法:用掌麵或掌根部著力,手腕放鬆,以腕關節帶動前臂做小幅度的回旋揉動,壓力要輕柔緩和。適用於腰、背、臀部及四肢肌肉豐厚處。常用於治療脘腹脹痛、胸悶脅痛、便秘、泄瀉等腸胃道疾患,以及因外傷引起的軟組織紅腫疼痛等病症。

(3)大魚際揉法:可用於頭麵、胸腹部及四肢部。餘同掌揉法。

揉法施術時,要注意手腕放鬆以腕關節連同前臂一起做回旋揉動(使之表皮與內層的軟組織之間產生輕柔緩和的內摩擦),腕部活動幅度可逐步擴大,壓力要輕柔,一般速度為120~160次/分鍾。整個動作貴在柔和,揉轉的幅度由小而大,用力由輕漸重。術者的手要緊貼在操作部位上,不得在皮膚表麵摩擦與滑動。切不可用蠻勁、強手法施術。

揉法具有調和氣血、寬胸理氣、消積導滯、疏經活絡、溫經散寒、活血化瘀、理筋鬆肌、消腫止痛,促進血液循環、淋巴通暢之功效。適用於全身各部施術。可用於治療頭痛、眩暈、失眠、麵癱、脘腹痛、胸悶脅痛和便秘、泄瀉等腸胃疾患以及腰背、四肢、軟組織損傷等病症。

6擦法擦法亦是基本手法之一。以手掌麵、大魚際或小魚際部分著力於一定部位上,做前後或左右的直線來回摩擦,使之產生一定的熱度。一般分掌擦法、魚際擦法、側擦法。

(1)掌擦法:前臂內側與治療部位相對,腕、掌與五指伸直,以全掌附著在施術部位上,常用於肩背、胸腹等部位,以治療呼吸道、消化道疾患以及體虛乏力等症。

(2)魚際擦法:前臂取旋前位,掌麵朝下,拇指與第一掌骨內收,以隆起的大魚際著力。常用於四肢部,以治療四肢傷筋、軟組織腫痛及關節不利。

(3)側擦法:前臂取中立位,腕、掌與手指用力伸直,五指並攏,以小魚際著力。常用於肩背、腰骶及下肢等部,以治療腰背風濕痹痛、筋脈拘急以及脾腎陽虛等。

術者多取站勢,沉肩、垂肘。本法動作幅度要大,推擦部距離盡量拉長。開始擦時稍慢,後稍快,以局部發熱為度。操作次數不宜太多,時間不宜過長,一般以推擦10次為宜。

擦法操作時腕關節要伸直,使前臂與手接近相平,手自然伸開,著力部分要緊貼皮膚,但不能硬用壓力,以免損傷皮膚;隻擦皮膚,不可帶動深層組織。擦時應直線往返,用力要穩,動作要均勻連續,一般速度為100~120次/分鍾。

本法具有活血祛瘀、消腫止痛、溫經通絡、調和氣血、祛風散寒、舒展肌筋、滑利關節、健脾和胃、行氣活血、軟化瘢痕等作用。刺激柔和、溫熱,功用甚多。可用於全身各部位,其中擦胸背、腹部可產生較緩和的熱效應;擦腰骶部、夾脊及骶棘肌,可產生較為集中的高熱效應;擦四肢部,可產生中等溫熱作用。可用於治療腰背酸痛、肢體麻木、風濕痹痛、慢性勞損、軟組織損傷、肌筋膜炎、胃脘脹痛、頸項酸痛、落枕、外感頭痛等病症。

7抹法抹法為基本手法之一。就是用單手或雙手拇指羅紋麵或手掌緊貼於體表施術部位,做上下左右或弧形曲線的往返緩慢推動。

抹時動作要柔和而有節律性,用力輕而不活,重而不滯。本法有溫熱效應。具有寬胸理氣、溫經止痛、祛風散結、行氣活血、開竅鎮靜、醒腦明目、散瘀通絡、除痹勝濕等作用。適用於頭麵(前額、太陽穴、後發際)、頸項、胸腹及手掌部,可用於治療頭痛、頭暈、頸項強直、神經衰弱等病症。

此法亦是基本手法之一。就是用手背近小魚際側部,或小指、無名指、中指和食指關節部分近小指側麵,附著於體表一定部位或穴位上,通過腕關節,做前後連續不斷的屈伸、外旋、內旋動。用側掌在治療部位或穴位上做動,使產生的力持續作用於治療部位上,稱為側掌法;握拳用食指、中指、無名指和小指的第二指關節凸起部著力動,稱為握拳法。動速度為120~160次/分鍾。

操作要求持續3~5分鍾,所用壓力要適當,使治療部位產生酸、麻、脹感,而體表不感疼痛為宜。手法呈自主動狀態,但不能以手或臂去摩擦移動。

本法接觸麵積大,壓力深透有力,適用於頸、肩、背、腰、臀、腿部和四肢肌肉豐厚的部位。對於胸腹部、頭麵部和小關節等部位不宜應用。

運用法要注意肩、臂、手腕放鬆,肘關節微屈約120°,使著力於體表部分要緊貼體表而做往返動狀態,不要跳動或使手背拖拉摩擦。運用壓力要均勻,動作協調而有節律性,不可忽快忽慢、時輕時重。

法具有舒筋通絡、消瘀止痛、祛風散寒、溫經勝濕、活血化瘀、疏鬆肌肉筋膜、滑利關節、解痙止痛、緩解肌肉痙攣、增強肌肉活力、促進血液循環、消除肌肉疲勞等作用,常用於運動係統與神經係統疾病的治療與康複,對風濕疼痛、肢體麻木、肢體癱瘓、關節運動功能障礙等病症有治療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