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刮痧外治3法】
刮痧方一
1取穴脊柱兩側,口區,頰區,頸前區,頸後區,頸1~7及其兩側,肘彎區,肘下外側區。
2操作用刮痧法。先在脊柱兩側(從頸1至命門)輕刮3行,至出現潮紅為止,並重點刮頸椎兩側3行,至出現痧痕為止。再刮口區、頰區(間接刮,或用梅花針叩刺)、頸前區(用擰痧法)及頸後區,然後刮肘彎區及肘下外側區。實證用瀉法,虛證用補法。每日或隔日1次,5次為1個療程。
3備注屢用效佳,一般1~2個療程即效或痊愈,若配合外治方則效果更佳。具體方藥可詳見《中醫喉科精義》或《百病中醫諸竅療法》。
刮痧方二
1取穴分三組:一為心俞、脾俞;二為合穀、太溪、三陰交;三為地倉、頰車。並隨證配穴:心脾蘊熱配勞宮、商陽和厲兌;陰虛火旺配照海、廉泉、內關;心脾兩虛配通裏、陰陵泉、足三裏。
2操作用刮痧、點揉法。先刮第1組穴,再刮第2組穴,均至出現痧痕為止,然後點揉第3組穴,每穴3~5分鍾。每日1次。並隨證加刮配穴。手法力度中等(陰虛火旺型較重),操作範圍較廣泛。其中厲兌以針點刺。
3備注王平經驗。用之臨床,多可取得一定療效,若配合藥物療法,則可取得更好療效。同時應注意口腔衛生,忌食辛辣之品,並注意勞逸結合。
刮痧方三
1取穴頰車、承漿、廉泉、曲池、支正、合穀、足三裏、內庭。
2操作用刮痧法。先刮頭頸部頰車、承漿、廉泉,再刮上肢部曲池、支正、合穀,然後刮下肢部足三裏、內庭。用瀉法或平補平瀉法,刮至出現痧痕為度。每日或隔日1次。
【指壓外治1法】
1取穴勞宮、合穀、足三裏、內庭、腎俞、太溪。
2操作
(1)實證:患者正坐,術者坐其對麵,用一手掌托住患者同側手背,另一手拇指揉勞宮穴1~2分鍾,再揉合穀穴30秒。以相同的操作方法推或揉另側勞宮與合穀穴。再按足三裏、內庭穴各30秒。
(2)虛證:勞宮穴操作同實證。患者俯臥位,術者站於患者左側,用雙手大魚際和掌根旋轉揉兩側腎俞穴1分鍾,再用拇指分別按揉兩側太溪穴各30秒。
3備注調整膳食種類,多食新鮮蔬菜、水果,少食或忌食辛辣食品。避免過勞,保證充足的睡眠。保持大便通暢,可服用蜂蜜以利通便,預防複發。
【耳穴貼壓外治4法】
耳穴貼壓方一
1取穴神門、心、內分泌、皮質下、交感。配穴:肺、大腸、小腸、脾、肝、胃。
2操作根據髒腑辨證選取2或3穴,再酌取潰瘍部位口、舌、唇、頰等。將王不留行籽用膠布貼於耳穴上,每穴按壓2~3分鍾,使耳郭皮膚發紅烘熱,有疼痛感,以患者能耐受為度,每天按壓4或5次,每隔2天更換對側耳穴,4次為1個療程。
耳穴貼壓方二
1取穴神門、心、脾、口。
2操作先在一側耳尖刺血10滴。再將王不留行籽用膠布貼於耳穴上,每次貼壓一耳,每4天另換一側,囑患者每天按壓20~30分鍾,以痛為度,治療5次為1個療程。
耳穴貼壓方三
1取穴口、腦、神門。配穴:心脾實火者加脾;心腎不交者加腎;胃腸功能紊亂者加胃、脾;內分泌紊亂者加屏尖;精神緊張、睡眠不足者加腦、下腳端。
2操作用王不留行籽貼壓耳穴,用拇指、食指分別在內外兩側對壓,手法由輕到重,使之產生酸、麻、脹、痛的感覺。耳郭出現發熱,效果更佳,每穴3~5分鍾,每天自行按壓5或6次,病輕者3天1換,重者隔天1換,雙耳交替使用,10次為1個療程。療程間隔3~5天。
耳穴貼壓方四
1取穴肝、小腸、大腸、神門、皮質下、口。
2操作用王不留行籽傷濕止痛膏貼壓於耳穴上,3天換1次,兩耳交替使用。每天自行按壓3或4次,每次每穴按壓1~2分鍾,10次為1個療程。
【梳頭外治1法】
1持梳呈45°,梳齒深觸神庭1區,囟會1區,用厲梳法上下梳刮,每區3分鍾,頻率每分鍾60次。
2梳棒按揉肺、神門各2分鍾,每分鍾80次。
3手指按揉腎上腺、內鼻各2分鍾,發熱為宜。
4用梳角按揉上迎香、禾髎至印堂和風池各1分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