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治口腔潰瘍15方
【病證介紹】
口腔潰瘍,中醫稱之為口瘡,是指口腔黏膜上發生表淺如豆大的1個或數個潰瘍點,多見唇、頰、齒齦、舌麵等有一處或數處小黃豆大或豌豆大小,呈圓形或橢圓形的黃白色潰瘍點一枚或數枚,中央凹陷,周圍潮紅。是臨床常見病、多發病。一般分虛證和實證兩類。
實證多由心脾積熱,複感風火,燥邪熱鬱化火,循經上行,攻於口腔所致;或因口腔不潔,食物刺傷所致。虛證多因陰虛火旺,上炎口腔;或過食生冷、寒涼之品,寒濕困於口腔所致;或由急性失治轉化而成。
【按摩外治3法】
按摩方一
1取穴天河水、心經、小天心、小橫紋、四橫紋、板門、六腑、二人上馬、腎經。
2操作清天河水、揉小天心、揉小橫紋、推四橫紋、清板門、退六腑、揉二人上馬各30~60次,清心經、推補腎經各100次。每日或隔日治療1次,中病即止。
3備注引自《外治彙要》。適用於小兒口瘡。症見口腔內唇、頰、上齶等處黏膜出現淡黃色或灰白色的小潰瘍麵,單個或多個不等,周圍紅暈,局部灼痛、流涎,反複發作。
按摩方二
1取穴分四組:一為脊柱、小天心、脾經、天河水;二為脾經、合穀、腎經、板門、天河水;三為脾經、胃經、內八卦、合穀、脊柱、六腑;四為腎經、脾經、板門、天河水。
2操作隨證(分型)選穴與操作手法是:
心脾積熱型選取第1組穴,先讓小兒俯臥,常規捏脊3~6次。捏脊時,手法要重,從尾椎捏到第1腰椎並做提拉,以發出響聲為佳。揉小天心穴3~6分鍾,清脾經3~6分鍾;清天河水穴2~3分鍾。
脾虛濕困型取第2組穴,補脾經3~6分鍾,揉合穀穴3~6分鍾,補腎經3~6分鍾,清板門穴3~6分鍾,清天河水穴2~3分鍾。
脾胃積熱型取第3組穴,清脾經3~6分鍾,清胃經(拇指掌麵近掌端第1節直推為清)3~6分鍾,逆運內八卦穴3~6分鍾,揉合穀穴2~3分鍾,捏脊3~6遍,推下六腑穴3~10分鍾。
陰虛火旺型取第4組穴,補腎經6~10分鍾,清脾經3~10分鍾,清板門穴3~6分鍾,清天河水3~6分鍾。
每日或隔日治療1次,中病即止。
3備注引自《實用家庭按摩》。適用於小兒口腔炎(口瘡、鵝口瘡)。在口瘡發作時,應禁食辛辣刺激食物。多給患兒吃西瓜、草莓及含維生素豐富的食物。必要時可加用竹葉6克,木通3克,生地黃6克,甘草3克,山楂、金銀花各10克。水煎15分鍾。1日服3~4次,每次口服2~3湯匙。能治口瘡及鵝口瘡。
按摩方三
1取穴玉枕(患側)。配穴:少商。
2操作患者取坐位。術者以拇指指腹按揉患側玉枕穴。手法先按(壓)後揉、剛柔相濟、指力稍加、用力均勻,每次3~5分鍾。實證用瀉法,指力稍重,時間稍長或加配穴,用三棱針點刺放血少許;虛證用補法,指力稍輕,時間稍短。若屬中氣不足或陽虛者,按摩後再加溫灸。每日1次。
3備注適用於口瘡。一般5~10次可愈。
【拔罐外治3法】
拔罐方一
1取穴大椎及其兩旁05寸處,身柱、靈台、心俞、曲池(交替)、足三裏(交替)、三陰交(交替)。
2操作采用刺絡拔罐法或毫針罐法,留罐10~15分鍾,每日或隔日1次。
3療效屢用效佳,一般2~5次即可痊愈。
4備注引自《外治彙要》。忌食辛辣等刺激之品,忌煙、酒。
拔罐方二
1取穴胸段脊柱正中線及其兩旁膀胱經內側循行線。
2操作采用走罐法。走罐至局部皮膚潮紅為度。起罐後於大椎、身柱、靈台、心俞等穴位上閃罐5~6次,然後再在閃罐區選2~3點明顯痧點行挑痧法,隔日1次。
3療效多年使用,療效顯著。
4備注引自《外治彙要》。
拔罐方三
1取穴主穴:大椎、心俞(雙)。配穴:商陽(雙)、少衝(雙)。
2操作采用梅花針罐法和刺血法。於大椎、心俞穴位上先以梅花針叩擊(實證重叩,虛證輕叩)數遍後,再拔罐,留罐15~20分鍾;同時用三棱針點刺商陽,少衝穴各3下,放血少許。隔日1次,5次為1個療程。
3療效治療48例,連治2~5個療程後,均獲痊愈。
4備注在治療期間,忌食辛辣、葷腥之品,忌煙、酒。若能配合內服牛黃解毒片,外噴錫類散(噴患處),則奏效尤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