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你與腫瘤有多遠(1 / 3)

一、你與腫瘤有多遠

什麼是腫瘤

腫瘤是機體在各種致瘤因素作用下,局部組織細胞異常增生而形成的新生物,常表現為局部腫塊。腫瘤細胞具有異常的形態、代謝和功能,它生長旺盛,常呈持續性生長。人類發現腫瘤已有3 000餘年曆史,直到19世紀顯微鏡發明後,才建立了目前腫瘤學的框架。20世紀以來,由於自然科學的發展、基礎理論研究與新技術的應用,腫瘤學研究有了長足的進步。盡管惡性腫瘤已成為人類第一或第二位的致死原因,但腫瘤研究的進展已使大約1/3惡性腫瘤患者有希望根治。

良性腫瘤與惡性腫瘤的區別

任何腫瘤都有害健康,但危害程度不同,據此醫學上將腫瘤區分為良性腫瘤和惡性腫瘤兩大類。

良性腫瘤的瘤細胞在形態和功能上接近於相應組織的正常細胞,腫瘤多呈緩慢、膨脹性生長,壓迫周圍的正常組織,可以形成包膜,所以分界清楚。腫瘤在局部生長,產生壓迫和阻塞等症狀,但瘤細胞不會從原發部位脫落、轉移到其他部位而形成新的轉移瘤。因此,良性腫瘤大多數可被完全切除而不複發,能完全治愈,對人體危害較小。

惡性腫瘤瘤細胞的結構和功能與相應正常細胞有較大的差異,形態多變,功能異常。惡性腫瘤生長的速度快,常侵入周圍的正常組織,分界不清。瘤細胞很容易從瘤體上脫落下來,通過淋巴管、血管或其他腔道運行到他處形成新的轉移瘤。惡性腫瘤除了引起壓迫和阻塞症狀外,還可能合並出血、壞死、發熱等。不少惡性腫瘤患者,尤其在疾病晚期可極度消瘦,稱為惡病質。由於惡性腫瘤呈浸潤性生長,難以完全切除,術後容易複發,而且腫瘤常常轉移到局部淋巴結或向全身播散,難以徹底治愈。可以說良性腫瘤和惡性腫瘤在生物學特性和對機體的影響上有明顯不同,具體區別如下(表1)。

腫瘤康複靠自己一、你與腫瘤有多遠

表1良性腫瘤與惡性腫瘤的區別

良性腫瘤 惡性腫瘤 細胞分化程度 分化好,異型性小,與原有組織的形態相似 分化不好,異型性大,與原有組織的形態差別大 核分裂象 無或稀少,無病理核分裂象 多見,並可見病理核分裂象生長速度 緩慢 較快 生長方式 膨脹性或外生性生長,前者常有包膜形成,與周圍組織一般分界清楚,故通常可推動包膜 浸潤性或外生性生長,前者無包膜,一般與周圍組織分界不清楚,通常不能推動,後者常伴有浸潤性生長繼發改變 很少發生壞死、出血 常發生出血、壞死、潰瘍等轉移 不轉移 常有轉移 複發 手術切除後很少複發 手術切除治療後較多複發 對機體影響 較小,主要為局部壓迫或阻塞作用。如發生在重要器官也可引起嚴重後果 較大,除壓迫、阻塞外,還可以破壞原發處和轉移處的組織,引起壞死、出血、合並感染,甚至造成惡病質

良性腫瘤一般對身體影響小,易於治療且效果好;惡性腫瘤對身體影響較大,治療措施複雜。如果把惡性腫瘤診斷為良性腫瘤,就會延誤治療,或者治療不徹底引起複發、轉移。相反,如把良性腫瘤診斷為惡性腫瘤,也必然要進行一些不必要的治療,使患者遭受不應有的痛苦、損害和精神負擔。因此,區別良性腫瘤與惡性腫瘤,對於正確的治療具有重要的實際意義。一般通過組織病理檢查即可確定腫瘤的良惡性,在必要時應該結合臨床表現和患者的一般狀況等作全麵的考察。

腫瘤的良惡性並非一成不變

值得注意的是,良性腫瘤與惡性腫瘤之間有時並無絕對界限,有些腫瘤的表現可介於兩者之間,稱為交界性腫瘤。例如膀胱的乳頭狀瘤具有良性細胞形態,但容易複發,甚至轉變成惡性腫瘤。有的良性腫瘤如血管瘤多無包膜,界限不清,切除後容易複發。良性腫瘤發生在某些重要器官也可引起嚴重後果,例如顱內良性腫瘤(腦膜瘤、星形膠質細胞瘤)可壓迫腦組織,阻塞腦室係統,導致極大的危害;又如發生在心髒的間皮瘤,僅數毫米大小,但可引起心律失常而導致患者猝死。惡性腫瘤也並非預後皆差,如皮膚基底細胞癌生長緩慢,幾乎不發生轉移,經治療後能完全治愈。腫瘤的良惡性也並非一成不變,有些良性腫瘤如不及時治療,可轉變為惡性腫瘤,例如卵巢腫瘤可惡變為卵巢癌。偶爾,惡性腫瘤也可轉變為良性腫瘤,例如一種惡性腫瘤的神經母細胞瘤經治療有時可轉變為良性的節細胞神經瘤。

惡性腫瘤都是癌症嗎

人們通常所講的“癌症”指的是所有的惡性腫瘤,包括“癌”與“肉瘤”等。癌的英文名字cancer,原意為“螃蟹”。這就是說“癌”具有無限製地向外周擴散、浸潤的特性。習慣上稱的癌症是一組疾病,其特征為異常細胞的失控生長,並由原發部位向其他部位播散,這種播散如無法控製,將侵犯要害器官和引起衰竭,最後導致死亡。癌症是當前嚴重影響人類健康、威脅人類生命的主要疾病之一。它與心腦血管疾病和意外事故一起,構成當今世界所有國家前三大死亡原因。因此,世界衛生組織和各國政府衛生部門都把攻克癌症列為一項首要任務。

惡性腫瘤並非一定是絕症

醫學科學家研究證實,約有10%的惡性腫瘤患者經治療會痊愈。科學家認為,使惡性腫瘤自然消失的原因有十幾種,主要有:惡性腫瘤隨致癌因子的解除而消失;自我身心鬆弛和進行想像療法,使腫瘤自然消退;有與惡性腫瘤作鬥爭的堅強信心,使惡性腫瘤在心理免疫下更快康複;發熱與感染後自愈;內分泌變化使腫瘤消退;因放射線的透射作用而停止發展等等。隨著科學的發展,惡性腫瘤治療由過去的單一手術療法,發展到放射線療法、化學療法、中西醫結合療法、免疫療法、支持療法、對症療法、精神療法等綜合治療體係,療效有了明顯的提高。總之,就是充分調動自身機體免疫係統的防疫功能與惡性腫瘤作鬥爭,惡性腫瘤就有治愈的可能,惡性腫瘤並非一定是絕症。

每個人體內都有癌細胞嗎

人體其實是由一個個細胞組成的“社區”,每個細胞照章行事,知道何時該生長分裂,也知道怎樣和別的細胞結合,形成組織和器官。而構建不同組織的“圖紙”,就是基因。很多人說,正常人體內都有癌細胞,隻不過沒發展起來。從醫學上講,如果能查出癌細胞,就可以診斷這個人患惡性腫瘤了,然而這種說法並不正確。現代醫學家認為:人人體內都有原癌基因,但絕對不是人人體內都有癌細胞。原癌基因主管細胞分裂、增殖,人的生長需要它。為了“管束”它,人體內還有抑癌基因,平時,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維持著平衡。但在致癌因素作用下,原癌基因的力量會變大,而抑癌基因的力量卻變得弱小。致癌因素是啟動癌細胞生長的“鑰匙”,主要包括精神因素、遺傳因素、生活方式、某些化學物質等。隻有多把“鑰匙”一起用,才能啟動“惡性腫瘤程序”;“鑰匙”越多,啟動機會就越大。

常見的化學致癌因素有哪些

凡可能引起惡性腫瘤的化學物質就叫化學致癌因素。約95%的化學致癌物質進入人體後須經活化或生物轉化才能起到致癌作用,這些是間接致癌物;不需經過代謝活化就能致癌的稱為直接致癌物質。大約80%的惡性腫瘤是由環境中致癌因素引起的,其中絕大多數是化學致癌物質引起的。目前天然和人工合成的化合物有300萬種以上,動物實驗證明,能誘發惡性腫瘤的無機物和有機化合物有1 100餘種,常見的有以下化學致癌因素。

(1)化學混合物:煤煙、焦油及礦油引起皮膚癌、肺癌;香煙引起肺癌。

(2)工業化學產物:萘胺、聯苯胺、氨基聯苯、金胺等引起膀胱癌;苯引起造血係統惡性腫瘤;氯甲甲基醚、開采赤鐵礦引起肺癌;芥子氣引起喉癌;鉻及鉻酸鹽引起肺及鼻咽癌;鎘或氧化鎘引起前列腺癌及肺癌;鎳化合物引起鼻竇癌及肺癌;石棉引起肺癌、胸膜和消化係統腫瘤;砷化合物引起皮膚癌、肺癌和肝癌;異丙油引起鼻咽癌及喉癌;氯丙烯可引起肝癌、肺癌和腦腫瘤。引起惡性腫瘤的藥物有氯黴素、環磷酰胺、沙可來新(溶肉瘤素),萘胺、己烯雌酚、某些激素類避孕藥、睾丸甾酮、非那西汀、苯妥英鈉等。

(3)自然界的產物:黃曲黴素引起肝癌;咀嚼檳榔引起口腔黏膜癌。

化學致癌物質致癌作用與致癌物的數量及濃度有關。化學致癌物質引起惡性腫瘤有一定的接觸途徑。化學致癌物質引起癌變的時間有長有短,長者可達50年,短者僅3~5年,一般為10~30年。這個時間為化學致癌物質的潛伏期。化學致癌物質的研究為預防惡性腫瘤提供可靠依據。

常見的物理性致癌因素

某些物理因素例如放射線、紫外線、熱輻射、長期慢性刺激等,對人或動物有致癌作用,並均已從臨床或實驗得到證實。

(1)日光曝曬引起皮膚癌的主要原因是由於紫外線。紫外線引起癌變並非直接使DNA(脫氧核糖核酸)損傷,而是在DNA損傷修複的過程中出現變異,修複過程遺留某些缺欠,導致癌變。長期在戶外工作的人,暴露於陽光的頭頸、手臂,好發皮膚癌。皮膚色素少及有散在雀斑的人易患皮膚癌。

(2)放射線可以治療惡性腫瘤,同時也可以誘發惡性腫瘤。放射治療誘發的惡性腫瘤發病率極低,並不影響放射線的治療作用。放射線誘發惡性腫瘤主要是放射線擊中DNA鏈,修複過程中發生畸變或染色體出現碎片,如有促癌因素存在,癌變更快。放射線致癌都有一定潛伏期,一般長達20~30年。白血病和皮膚癌的潛伏期較短,大約10年,骨肉瘤約為12年,軟組織肉瘤約為16年,頭頸放療後誘發腫瘤約30年。

(3)紅外線輻射源,如煉鋼爐、紅外線燈、灼熱物體,通過輻射把熱量作用於身體表麵,使皮膚產生慢性充血或炎症,有誘發惡性腫瘤可能。如同時還有其他致癌因素存在,如煤焦油、煙塵等,更容易發生皮膚癌。創傷是致癌因素還是促癌因素,至今尚無最後結論,比較一致的意見認為創傷是促癌因素,如陰囊外傷後出現睾丸肉瘤,骨及乳腺外傷後出現骨肉瘤及乳腺癌,均可能是在原來的癌變基礎上生長加速。

(4)慢性刺激有促癌作用。慢性刺激可使炎症組織增生或不典型增生,此時若有致癌物質刺激,就會發生惡性腫瘤。體內有異物進入,如彈片、寄生蟲、砂粒、纖維或石棉等,都可誘發惡性腫瘤。異物一般引起肉瘤,生長迅速,很快向鄰近組織轉移、浸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