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興國三年(公元978年)二月,錢俶再次經水路來到汴梁,朝見趙光義。錢俶沒想到的一點是,剛到開封,整個都城都在傳言,說宋朝即將出師吳越。他更不知道,這原本便是趙光義有意策劃的。
錢俶知道再也拖不下去了,何況自己已經身陷開封,誰知道趙光義會幹出什麼事來?倘若自己就此遭到囚禁,那可真是叫天不靈、叫地不應了。
錢俶又想:“如果把吳越獻給宋朝,仍然不失王公之位,雖然不如在吳越威風,但至少可以保全家族性命。”
權衡利弊之後,錢俶急忙上奏趙光義,請天子接收吳越。
趙光義看完奏折,心中暗笑,口中卻道:“錢愛卿對朕一向恭順,朕怎麼會要他的國土呢?”
時任宰相的趙普道:“錢王主動納降,陛下為何不接受呢?”
趙光義道:“當年他助我大宋攻克南唐,朕若接收他的國土,豈不叫世人將朕看成是忘恩負義的小人?”
趙普便不再說話。
這天夜裏,趙普私下去找錢俶。兩人一見麵,趙普便道:“我是來給錢王獻計的!”
錢俶急忙邀趙普進入內堂,親自奉上茶水,低聲問道:“是不是陛下沒有批準我的奏折?”
趙普端起茶杯,緩緩呷了一口茶水,輕輕點了點頭。
錢俶歎氣道:“這可如何是好?”
趙普笑道:“錢王,您急什麼?我先才不是已經說過,我是來給您獻計的嗎?”
錢俶忙道:“對對對!宰相大人有何高見?”
趙普道:“皇上的心思,我略懂一二。他想的是取一定要取,但要取得不失信義。錢王,您應該知道接下來該怎麼做了吧?”
錢俶略一思索,旋即恍然大悟,忙道:“多謝宰相大人指點迷津!”
第二天,錢俶再次呈交奏折,請趙光義收納吳越。趙光義仍是決絕。
第三天,錢俶再次上奏,說吳越入歸中原,華夏一家,天下大統,有利江山社稷之類的話。
趙光義看了奏折,讚道:“錢王深明大義,朕也自歎弗如!”
趙光義最終還是接納了錢俶的“好意”,下詔將吳越國定位兩浙路,吳越十三州,五十五萬多戶人口全部納入宋朝,成為大宋朝的子民。吳越國從此不複存在。
錢俶投誠沒過多久,割據“漳、泉”二州的王洪進效仿錢俶,納土稱臣。從此南邊平定。
如此一來,趙光義接下來要麵對的是在契丹遼國庇護下的北漢政權了。
宋太宗趙光義的皇位,得來多少有些不清不楚,他自己也是心知肚明,因此急盼建立不世之功,以蓋世人口舌。
南方的割據政權已經全部納入北宋,趙光義便將目光對準了北方的太原。
打仗首先需要錢,但是這一點太祖趙匡胤早已為他解決了。
當年平定南唐之後,文武群臣進諫太祖,請加“一統太平聖君”,趙匡胤說:“燕雲十六州、北漢都未光複,何來一統太平?”可見太祖的雄心壯誌。他對“平北漢”、“收燕雲”視為統一範疇的事,認為隻要太原未下,燕雲未收,趙宋王朝的統一事業就不能算是成功。
平定北漢,唯有動武,這一點,太祖比誰都清楚。對收複燕雲十六州,他卻有另一番規劃。他的謀略是和平贖買為先,和平贖買不成在武力攻取。為此,他將平定南方各個割據政權得來的府庫金帛,以及每年賦稅的剩餘,全部存進“封樁庫”。
太祖曾說:“軍旅饑謹,應當未雨綢繆,決不能到了亟需的時候,臨時加重百姓的負擔。石敬瑭割讓燕雲之地賄賂契丹,使得一方之民獨陷外族之手,朕十分同情燕雲的百姓。朕設立這‘封樁庫’,等到蓄滿三十五萬貫,就會派遣使者去契丹談判,隻要契丹願意歸還燕雲的土地和百姓,朕就將這些積蓄做位贖金,用以交換。倘若契丹不願意,說不得,朕就用來招募天下勇士,攻打契丹。”
很可惜,曆史的命運沒能讓我們看到太祖——趙匡胤實現他的雄韜偉略,他卻於風雪夜中的“斧聲燭影”離奇駕崩。但是他卻給即位的宋太宗趙光義留下了大筆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