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章 二度發兵太原城,潘美力阻宋太宗(1 / 1)

趙光義將先帝太祖設置的“封樁庫”改為“內藏庫”,攻伐北漢的軍費不用再發愁了。但他心裏仍是沒底,召來潘美、曹彬征詢意見。

趙光義說:“前朝周世宗和本朝太祖皇帝,都曾禦駕親征太原,但就是沒能平定北漢,難道真是因為太原城太過堅固,因而不能攻克嗎?”

曹彬回道:“周世宗時,大將史超在‘石嶺關’一戰便失敗,使得軍隊士氣低落,不得不還軍。當年太祖皇帝親征,礙於契丹援助北漢而受阻,太原城雖說堅固,但也並非想象中那樣不可攻克。如今出兵也是時候了!”

趙光義見潘美沉默不語問道:“潘愛卿,對太原一事怎麼看?”

潘美回道:“聖上,太祖既定方針“先南後北”的步伐以實現大宋統一大業,如今東南,西南以平定,臣同意曹大人的看法。”

其實君臣三人的對話,又要說回到太祖身上。

話說公元975年,北宋平定南唐,南方除吳越、漳泉兩個已經臣服於宋的小割據勢力外全部歸入大宋版圖。次年,太祖再次出兵北伐,命令黨進、潘美、牛思進、米文義等領兵分五路進攻太原。其中,大將郭進領兵先後攻克忻、汾、代、沁、遼、石等州,形式一片大好。卻在這時,開封皇宮中“斧聲燭影”事發,太祖駕崩,宋軍隻得班師回朝。

原本趙匡胤在平太原的形勢一片大好,不料變故陡生,以至於功敗垂成,卻給即位的趙光義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趙光義聽了潘美、曹彬的話,心中主義已定。

從整個宋朝曆史來看,宋太祖時期,宋朝就有了崇文抑武的國策,太宗趙光義即位,對武將的猜忌尤甚,總會派遣外戚到武將身邊任監軍,說白了,就是監視這些身在外、功高善戰的將軍們的一舉一動。

話說在進攻太原是趙光義派田欽祚監視郭進,豈料田欽祚竟然激死郭進,使得太原計劃一再擱淺,也正是有了太宗趙光義的寵信,田欽祚才敢肆意妄為,不把主帥郭進放在眼中。

至於後來太宗得知郭進的真正死因,罷黜了田欽祚的內職,將他貶到房州任團練使,那也挽回不了失去一位能征善戰的將帥的損失。

類似此類的“監軍折帥”的悲劇事件,後頭還有。

太平興國三年四月,宋軍連續攻克太原城外圍州縣,使得太原成為一座孤城。沒過多久,宋太宗趙光義親率禁軍抵達太原城下。他先是慰勞全體將領,接著發布手詔向北漢主劉繼元勸降。

盡管宋朝大軍大舉壓城,北漢仍將希望寄托在契丹遼國。劉繼元寫好求救信,將書信塞入蠟丸之中,命密使插入發髻,火速前往遼國。

密使趁夜潛出太原城,向著遼國方向疾奔,被宋軍逮住。第二天,宋軍將北漢密使押到太原城外,當著城樓上北漢將士的麵,斬了密使的人頭。北漢軍士知道前往遼國求救的密使被殺,士氣一落千丈,開始有將領偷偷出城歸降。

盡管如此,宋軍仍是無法攻破太原城,太宗趙光義大怒,命令各將領冒死攻城。

天武軍校荊嗣領著一隊人馬攻上城樓,被敵人的弓箭射中雙腿,他仍自奮勇殺敵,又被敵軍刺穿了左臂,隻得退下城樓。

麵對孤城在前,卻是久攻不下,太宗又急又氣。他命令一幫擅長舞劍的勇士排列在城下,讓他們舞劍恫嚇北漢將士。

隻見兩百多名勇士利劍出鞘,舞動開來,花樣百出,蔚為壯觀。其實,按現在來說,不過就是“耍雜技”罷了。

城樓上的北漢將士見此陣仗,當真嚇破了膽。出城歸降的將領越來越多。

宋太宗再次親自草詔勸諭劉繼元,說:“越王、吳王獻地歸朝,或授以大藩,或位列上將,他們的臣僚、子弟皆享官封,隻要你納城投降,朕必保你始終富貴!”

劉繼元不相信遼國會見死不救,仍命令將士們堅持抵抗,等待遼軍來援。

劉繼元再次拒絕了太宗趙光義的勸降,令趙光義怒不可遏,召來潘美,說道:“朕已兩次親擬詔書讓劉繼元開城投降,他都一口拒絕,看來他是不見棺材不落淚。朕已決定派人挖開汾河,以水淹城。”

潘美道:“陛下,太原城雖然堅固,但既無援軍,城中糧草也消耗得差不多了,必定支撐不了多久,微臣以為,不必再苦城中的百姓。”

趙光義道:“這些北漢人一再頑抗,久攻不下,朕顏麵何存?”

潘美怔了一怔,跪下說道:“望陛下三思!”

趙光義道:“朕心意已決!”

潘美還想說話,見太宗陰沉著臉,終於沉默了。

潘美聽宋太宗趙光義說出決汾河淹太原城的意思,心下不忍,卻又不敢反駁,暗道:“憑我一己之力,無論如何說服不了皇上,眼下隻能聯合眾將,齊力進諫。”當即拜辭太宗,退出帳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