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宗嶽《太極拳論》答問1(2 / 3)

但又怎樣使人背而我順呢?我認為這是和身、步、手法的公轉配合有關的。概括地講,便是自轉要因敵變化順逆,公轉要因敵變三角形。不論是手與手、步與步、或手與步的配合,都應當是三角形的。

又,“人剛我柔謂之走”,必須用自轉的方法使對方失去平衡。而“我順人背謂之粘”,就是要使對方處處形成背勢,我方順勢隨意進擊。

問:“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對其中“急應”和“緩隨”如何去理解?

答:這兩句講到時間也要因敵變化,當然同樣要求“無過不及”。太極拳交手的規律:“彼不動,己不動”。這個方法是有理有利的,無過不及則是有節的。因為太極拳雖然也可以說是比較高深的一種武術,它的戰略卻以自衛為主,正符合“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原則,這就是有理的。不先動手,對方無法看出我方的動向,豈不是有利?無過不及,不發著則已,一旦發著,則所攻擊的目標必然準確。同時又可保證自己重心的平衡,更較安全。

由於動作的時間因敵應快則快,當慢則慢,所以練拳也應快慢相間的運動。但陳式太極拳要求快慢相間的練法,是指全套慢全慢,快則全快,並非一式的動作忽慢忽快。並非如某所講的:“轉關宜慢,過了轉關則加快”。更不可誤認為太極拳是能夠以慢勝快的。

問:“雖變化萬端,而理唯一貫。”其中的“理”是指什麼?

答:太極拳的理隻有一個。按舊的說法是陰陽平衡學說,按新的說法就是矛盾對立統一法則。實際說來,有理必有合理的說法。它的基本規律,隻是螺旋運動的順、逆自轉和正、反公轉。由於交手時需要因敵變化,除了眼法必須注視對方,不許隨著身、手亂轉外,身的左右旋轉,步的進退,手的自轉與公轉的方向和角度的大小,莫不由於對方的變化而適當應加的加,應減的減。而且加減的尺寸與時間要做到毫厘不差,分秒必爭。雖是千變萬化,卻還是一貫用纏法進行。所以我認為,明了拳理固然必要,而掌握運用拳法尤為重要。講理而不懂法,等於善談兵的趙括徒有虛名。

問:“由著熟而漸悟懂勁,由懂勁而階及神明。”怎樣去揣摩其中“著熟”到“懂勁”,再到“神明”的變化?

答:這一段話說明從學拳到交手的前進方法和提高的層次。我們首先應當認清什麼是“著”。太極拳的著,概括地講就是太極拳十三勢的掤、捋、擠、按、採、挒、肘、靠八種手法,前進、後退的步法,左顧右盼的眼法和中定的身法。它雖然分屬手、步、眼、身,又是互相關聯的。除了眼法在左顧右盼之中隻是中定的前進,而無後退,身法也有中定的左右旋轉和進退(左轉則左退而右進,右轉則右退而左進,更有隨著步法進退的位移)。手、步的進退,同樣有左右的變化,並且仍以中定為主。沒有中定,則進退失據。

“掤”字有兩種意義:一是指內勁,即陳式的纏絲勁。它是貫穿於周身,運用各種著法的勁。任何著法如果沒有掤勁,即使形式做對了,也是有形無質,不起作用。二是指著法。它是和對方交手的引化作用。所以掤著在陳式拳式中,每式的每一動作,或轉折之處,都是掤著。它有正掤、側掤、上掤、下掤、平掤、左右掤和進退掤等多種形式。陳式一路、二路套路中約有十種掤著。

我認為掤在太極拳中好比書法的點。字雖有橫、豎、撇、捺、折、鉤但都從下筆的點而改變方向才形成的。即以點論,從一個點到幾個點,從在上的點(如主字)到在旁的點(如玉字)、在下的點(如太字)來看,它的配合方向各有不同。主字的點必在正中,和王字的橫畫距離也須適當;玉字的點須在王字中間橫畫的右下側;犬字則在橫畫的右上方;太字則必須偏於大字撇的下側。而且下筆的時間也各有先後。兩個點在上的如羊字,在中間如火字、曾字,在下的如隻字,還有在左旁的如冷字、冰字。三點在旁的如江海,四點在下如點字。不但配合變化各有不同,用筆的方向也如纏法的順逆而適當運用。三點水的筆法第一二點用順纏法,第三點則用逆纏法。下麵的四點的第一點用逆纏,末一點則用順纏。書法尚是如此,掤法當然應當隨著來力的方向,而變化順逆。沈家楨著《陳氏太極拳》說:順纏為掤,隻講對了一半,豈不知逆纏也可以掤。但說逆纏為捋,不但不符合現實,而且完全違反陳式太極拳規律。陳鑫先生說:“守規矩而不拘泥於規矩”。這是指的順逆纏法必須遵守,卻可以適當加減轉換角度。我教學生常說:學拳要學得死,即一絲不苟,毫厘不差;用要用得活,即加減適度。

採、捋、挒都是順著來力的方向,引進落空的著法。但圈子有大小,力有分合。採走的圈子高而大,合力多於分力;挒則圈小而分力多;捋走中圈,力則先合後分,分合各半。擠、肘、靠是以肩、肘、手三節互換化勁攻人的著法。按是解決擠肘靠的著法。拳式中每個動作都有這些著法。文中提出“著熟”二字,我認為學拳之初,便須先了解某式某動作是什麼著,為什麼這樣動作,全身這樣配合有什麼用處,然後加工練熟,才不枉費力氣。

著熟之後,為什麼又說“漸悟懂勁”呢?我認為如想弄懂所謂的“勁”,首先要認識勁是什麼,怎樣運用。著是有形的,勁是內在的。它是從形的正確摹仿,細致的鍛煉而漸漸產生的。這裏說的“懂”應當指勁的運用,而懂的方法是練架子和推手的科學試驗中漸漸悟出來的,也就是懂得時間和方向的結合與變化。

什麼是“神明”呢?這個詞不是指唯心的神,而是變幻莫測,出奇製勝。關鍵是在“明”字,而且和上句的“著熟”是分不開的。著由明而熟,則勁又可由明而神,功夫提高是一層一層地前進的。所以文中所說的“漸悟”、“階及”。陳鑫先生曾有“出奇在轉關”的詩句,其中說的“奇”,正和這裏的“神”是相同的。不過他說出“轉關”二字卻把陳式太極拳之所以神奇指明了。為什麼“轉關”卻可以說明出奇?出奇處在於雙方爭勝的觀念時刻,動作變化角度與時間的毫厘分秒不差,使對方與旁觀者認為必敗時,卻由於這一“轉”而勝,連他本人也有“我亦不知玄又玄”的感覺,豈不令人拍手稱奇。這種成效是怎麼得來的呢?下麵接著說。

問:“然非用力日久,不能豁然貫通焉。”怎樣用力之久,又怎樣豁然貫通,請明示?

答:這裏說的用力的“力”不是指的用拙力,而是用心學習並持之以恒的鍛煉,也就是陳發科師所教導的“按照規矩練對、練熟、講明、加細、一一試驗”的結果。“豁然”二字是“明”的擴大。初學開始的明,隻是一著一式的認識,貫通則是全麵的,由表及裏,由此及彼,觸類旁通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