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此詩隻是第一章,也還是完整的。有意思的是,第二章詩以另一種麵貌出現了。第二章的第一段交代了詩人寫作的目的:“一首詩加另一首詩是我的伎倆/一個人加一個動物/將造就一片快速的流浪。”如果說第一章詩,著重寫到“土撥鼠”與“我”的精神性關係,那麼,到這裏,詩人則點出了她借這一精神性關係而實現的寫作主題:流浪,或逃亡。與第一章開頭遙相呼應,詩人從“亡友”給“我”帶來的痛苦中,發掘了深刻的自我意識:“我指的是骨頭裏奔突的激情/能否把它全身隆起?/午夜的腳掌/迎風跑過的線條”。“骨頭裏奔突的激情”正是生命與寫作互相作用的某種特征。因此,第二章詩使全詩的結構得到了意義的伸展。第二章中,“舊賬”、“傳說”、“夢”、“行吟”等意象,可以理解為與寫作有關的生命經驗,它們與寫作中的回憶、夢想等意識相關,從中,詩人發現了“土撥鼠”在她的寫作生命中所處的位置,正如詩的結尾所寫到的:“這是一首行吟的詩/關於土撥鼠/它來自平原/勝過一切虛構的語言。”對於她喜愛並寫入詩中的動物,詩人翟永明曾經談到過,“我想像與動物的對話,或進入動物世界將是一種什麼樣的環境,而我作為一個現代的成年的‘艾麗絲’,倒是樂意在詩歌的想像力催化下,漫遊現實之外的非人間的奇境”。
(周瓚)
紀念碑……………………………江河
我常常想
生活應該有一個支點
這支點
是一座紀念碑
天安門廣場
在用混凝土築成的堅固底座上
建築起中華民族的尊嚴
紀念碑
曆史博物館和人民大會堂
像一台巨大的天平
一邊
是曆史,是昨天的教訓
另一邊
是今天,是魄力和未來
紀念碑默默地站在那裏
像勝利者那樣站著
像經曆過許多次失敗的英雄
在沉思
整個民族的骨骼是他的結構
人民巨大的犧牲給了他生命
他從東方古老的黑暗中醒來
把不能忘記的一切都刻在身上
從此
他的眼睛關注著世界和革命
他的名字叫人民
我想
我就是紀念碑
我的身體裏壘滿了石頭
中華民族的曆史有多麼沉重
我就有多少重量
中華民族有多少傷口
我就流出過多少血液
我就站在
昔日皇宮的對麵
那金子一樣的文明
有我的智慧,我的勞動
我的被掠奪的珠寶
以及太陽升起的時候
玻璃瓦下紫色的影子
——我苦難中的夢境
在這裏
我無數次地被出賣
我的頭顱被砍去
身上還留著鎖鏈的痕跡
我就這樣地被埋葬
生命在死亡中成為東方的秘密
但是
罪惡終究會被清算
罪行終將會被公開
當死亡不可避免的時候
流出的血液也不會凝固
當祖國的土地上隻有呻吟
真理的聲音才更響亮
既然希望不會滅絕
既然太陽每天從東方升起
真理就把詛咒沒有完成的
留給了槍
革命把用血浸透的旗幟
留給風,留給自由的空氣
那麼
鬥爭就是我的主題
我把我的詩和我的生命
獻給了紀念碑
[鑒賞]
江河(1949-),原名於友澤,北京人。1968年高中畢業後,在北京膠丸廠工作。1979年開始發表詩作。雜誌《今天》的重要詩人之一。1980年5月首次在《上海文學》上發表作品。著有詩集《太陽和他的反光)、《從這裏開始》、詩合集《五人詩選》等。
詩人江河曾說:“我認為詩人應當具有曆史感,使詩走在時代的前麵。” 在他的詩作中將對現在的觀照、對未來的瞻望同曆史聯係起來,謳歌祖國和人民是詩人詩作的一個常在的主題。
這首詩起首便寫下了詩人當時的遐思:“我常常想/生活應該有一個支點/這支點/是一座紀念碑”,接著詩人由抽象的“紀念碑”隨即轉到天安門廣場上的人民英雄紀念碑.在第二小節中以它為抒情對象把曆史和未來連接起來:“一邊/是曆史/,是昨天的教訓/另一邊/是今天,是魄力和未來”,然後在接下來的一節中將紀念碑人格化,突出謳歌祖國、反思曆史的主題:“紀念碑默默地站在那裏/像勝利者那樣站著/像經曆過許多失敗的英雄/在沉思”。
整首詩采用寬廣的視角來表現對曆史和文化的凝思,“曆史”、“民族”、“太陽”、“黑夜”、“苦難”、“英雄”、“希望”、“生命”、“死亡”等詞構成了詩歌宏大的敘事背景,所以這首詩具有抒情史詩的風格,它不同於一般史詩對敘事的看重,而在於對曆史的追懷和反省中抒發情感。詩人在對紀念碑進行定位性評判的同時,展開了一係列的沉思,顯示了詩人的憂患意識和對祖國、人民的赤誠熱愛。在這一點上也體現了這首詩具有強烈的個人情感色彩。“我想/我就是紀念碑/我的身體裏壘滿了石頭/中華民族的曆史有多麼沉重/我就有多少重量/中華民族有多少傷口/我就流出過多少血液”。這樣的表白糅進了年輕一代詩人的人生體驗,包含有自己的痛苦與迷惘,然而詩人也超越了狹小的自我,把“我”與祖國的滄桑、人民的命運聯係在一起,使得詩中對曆史的反思和對中華民族苦難的咀嚼更具厚重感,顯示了詩人的憂患意識和對祖國對人民的赤誠熱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