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2章 前兩句展開自由聯想,在“透明的葡萄”和“雪山幻想”(5)(2 / 3)

(任怡)

星星變奏曲……………………………江河

如果大地每個角落都充滿了光明

誰還需要星星,誰還會

在夜裏凝望

尋找遙遠的安慰

誰不願意

每天

都是一首詩

每個字都是一顆星

像蜜蜂在心頭顫動

誰不願意,有一個柔軟的晚上

柔軟得像一片湖

螢火蟲和星星在睡蓮叢中遊動

誰不喜歡春天

鳥落滿枝頭

像星星落滿天空

閃閃爍爍的聲音從遠方飄來

一團團白丁香朦朦朧朧

如果大地每個角落都充滿了光明

誰還需要星星,誰還會

在寒冷中寂寞地燃燒

尋求星星點點的希望

誰願意

一年又一年

總寫苦難的詩

每一首是一群顫抖的星星

像冰雪覆蓋心頭

誰願意,看著夜晚凍僵

僵硬得像一片土地

風吹落一顆又一顆瘦小的星

誰不喜歡飄動的旗子

喜歡火

湧出金黃的星星

在天上的星星疲倦的時候——升起

照耀太陽照不到的地方

[鑒賞]

全詩共分上下兩節。“星星”作為核心意象,統攝首尾,在不同的情境下被賦予了不同的隱喻意義。上節中,開頭四句作為第一層以情感建設為切入點,引出象征光明之火的“星星”,傳達出作者憧憬光明遍生、希冀美麗世界的心靈之音,奠定了本節的抒情主調。後麵的詩行可因情境的不同而分為三層。在由第一個“誰不願意”引領的第二層中,“星星”是生活之詩中的“文字”,隱喻美妙甜蜜的青春年華和蔥蘢歲月,隨後的第三層中,“星星”在睡蓮叢中遊動,營造了一個溫馨寧靜的夢幻世界,充滿浪漫色彩,由“誰不喜歡”引領起的最後一層中,鳥降春枝如同星落滿空,這是一個飄渺走動的瓊瑤仙境!一個芬芳香醇的人間天堂!身置此種良辰美景,誰還會“在夜裏眺望”,“尋找遙遠的安慰”?此層既反向回應起始假設,又描繪出一幅美麗的理想圖畫,表達了詩人對幸福世界的向往,對美好人生的追尋。

下節雖然在層次結構和情境建構上和上節相互對應,但在意蘊和風格的表現上更加靈活自由,富於變化。前三層色調由明朗轉向灰暗,語調由激烈趨向冷鬱,呈現出強烈的對比效果。前四行作為第一層,奠定抒情基調,“星星”不再是熊熊燃燒的光明烈火,而是渺茫黯淡的希望微光。由“誰願意”引領的二、三兩層設置了和上節相同的情境場景,但“星星”已經演變為“苦難的詩”中文字,“覆蓋在心頭的冰雪”,“在夜裏被風吹落”,隱射了苦難深重的現實生活和理想夢幻的無情破滅,表達了詩人內心深處的深沉憂傷和灼熱憤懣。最後一層中,星星的喻義又由失望和痛苦的代名詞轉變為光明與希望的載體。“黃金般的星星”“照耀太陽照不到的地方”,表達了作者對理想世界和幸福美好的世俗生活的熱烈追求與真誠願望。至此,“星星”的喻義成為了一個“光明——甜蜜——夢幻——理想——微弱希望——苦難——失望——光明”的演變軌跡,完成了自身的複雜的“變奏”曆程。

在藝術表現上,首先,全詩以“星星”為核心意象,在跳躍的詩海中被賦予了不同的喻義,並為其設置聲景和情境,構築了一個茂密蒼鬱的“意義森林”和豐贍綿密的信息網絡,可見作者受西方現代派意象派深遠的影響。

其次,結構上精致工整,各層對照,理路清晰,具有嚴整勻稱的形式美和建築美,而且還押韻,上節二、三、四層尾字“動”“動” “朧”押韻。

第三,整首詩體現了一種鮮明的對比,不僅有意蘊方麵的,還體現在連接詞上,例如,上下節的“誰不願意”的對比和“誰喜歡”的對比。

最後,詩人在意境設置上受古典詩詞影響,創造了古典的意境美。

(任怡)

紅豆……………………………張錯

真的,相思的年齡早成過往了,

而抵死的纏綿也不過是盛唐的章回吧。

南方有一顆紅豆,你說,

等著去采擷。

有一顆紅豆,你說,

春天開的繁花,

秋天結的果實。

的確,有一種思念,

在步入中年的無奈裏,

成了午夜翻覆的章回。

它敘說了異地侵入的風霜,

以及難以重寢的驚夢,

還有不少曲折的情節,

至於重逢或是複合,你或許會問,

不過是曆史下回的分解罷了。

[鑒賞]

張錯(1943—)原名張振翱。祖籍廣東惠陽,生於澳門。抗戰勝利後迂回廣州,1949年又返澳門就讀於基督教氣氛頗濃的協和小學,由於家中特別注重華文教育,所以聘請老師在家以私塾的方式教授古文經卷。1955年赴香港,進入耶穌會神甫主辦的九龍華仁英文書院,重讀英文小學六年級。五年後,中學畢業於華仁書院。1962年赴台灣就讀於政治大學西洋語文學係,並以“翱翱”筆名寫詩及組辦詩社,為星座詩社創辦人之一。1966年畢業後回香港,翌年赴美入猶他州楊伯翰大學,獲英文係碩士學位。1969年入西雅圖華盛頓大學比較文學係,獲博士學位。1974年赴洛杉磯南加州大學任教迄今。著有詩集《錯誤十四行》、《雙玉環怨》、《飄泊者》、《春夜無聲》、《檳榔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