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豆,又名相思子。傳說古代有一女子,在樹下思夫,淌淚成血,血落在地上成珠子,這就是紅豆。於是紅豆成了愛情的象征,後來紅豆也被作為友情的象征。紅豆是戀人、友人寄托相思的特別事物。
詩人說:“真的,相思的年齡早成過往了,/而抵死的纏綿也不過是盛唐的章回吧。”“真的”,像一個曾長久沉思的人的頓悟,他現在很肯定地說,相思的年齡已過去,那飛揚絢麗的青春已在歲月的河床裏沉澱寂靜,匆忙奔波的現代人還可能再以全身心去演繹愛情嗎?以生命互相托付的浪漫愛情能否在現代生活中找到,詩人表示懷疑,長相思的愛情也許隻存留在盛唐的詩篇和傳奇中吧。“願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一往情深,不以時空的距離彼此疏遠,反而隨著歲月流逝相思情更濃,這是盛唐時代的愛情。詩人已經過了相思的年齡,處在不再古典的現代。
緊接著下一句“南方有一顆紅豆,你說,/等著去采擷”,情緒陡然一轉。\有,表明存在,一顆紅豆,多麼珍貴又出人意料!“你說”的插入,形式上加入了一個說話者,詩中加入一個角色,豐富了詩的層次和內容,使詩在形式上具有一種靈活性。“等著去采擷”,誰去完成這個相思?接下來用了複遝修辭,“有一顆紅豆,你說”,這種修辭手法加強著肯定。“春天開的繁花,/秋天結的果實”,這個排比又一次加強了肯定,呈現給詩人、讀者眼前一顆濕潤、晶瑩、飽滿的紅豆,它象征深摯的相思,一個圓滿的愛情結局。
“的確”,“你說”的紅豆引起了詩人的思緒。“有一種思念”,那是相思,曾有過的相思。現實生活卻是,“在步人中年的無奈裏,/成了午夜翻覆的章回。/它敘說了異地侵入的風霜,/以及難以重寢的驚夢,/還有不少曲折的情節”,曾有過的纏綿與激情在歲月的滄桑裏慢慢退色。多年來,生命經過的漂泊奮鬥和悲歡境遇占據了整個生活,這是中年的無奈,古典的相思為的是一生的認定和圓滿的結局。在當下生活中,現代人的價值觀與過去相比已有本質的改變,追求個性、堅持獨立、渴望實現個人價值,這一切都使長相思的浪漫愛情在現代生活中缺乏良好的生長條件。重逢或複合,圓滿的結局,“不過是曆史下回的分解罷了”,這裏蘊含著中年人的成熟與透悟,也流露出他們的失落與無奈。不過,詩人雖眷戀古典愛情綿綿相思的優美,眷戀那份浪漫,但他又能從一個現代人的角度來看待愛情,清醒地堅守現代人的個性,在現代中堅持浪漫。
(宋敦澈)
為美而想……………………………駱一禾
在五月裏一塊大岩石旁邊
我想到美
河流不遠靠在一塊紫色的大岩石旁邊
我想到關雷電閃在這離寂靜
不遠的地方
有一片曬燙的地衣
閃耀著翅膀
在暴力中吸上岩層
那隻在深紅色五月的青苔上
孜孜不倦的工蜂
是背著美的呀
在五月裏一塊大岩石的旁邊
我感到岩石下麵的目的
有一層沉思在為美而冥想
[鑒賞]
駱一禾(1961-1989),北京人,小時曾因父母下放,去河南農村的淮河平原接受啟蒙教育,1984年9月於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係畢業到《十月》編輯部工作。出版的詩集有《海子、駱一禾作品集》、《駱一禾詩全編》、長詩《世界的血》等。
解讀這首詩離不開作者的美學觀念。“美”本身是一個相當抽象的命題,黑格爾曾說過“美的生命在於顯現”;在這一首題為“為美而想”的詩歌中,駱一禾是怎樣來顯示他心目中的“美”的呢?
全詩攝入我們眼中的是:欣欣向榮的“五月”、源遠流長的“河流”、轟轟烈烈的“雷電”、生生不息的“地衣”、“孜孜不倦的工蜂”、千百萬年沉積的“大岩石”以及靠在“大岩石旁邊”的沉思的“我”……好一幅人與天地萬物、與雲水波紋、與一切小小生靈渾然一體的和諧畫麵。古樸而浪漫的詩歌意象無一不讓我們感到生命就是美、大地就是美,曆史就是美、勞動就是美,宇宙的運動都是美。
那麼作為詩人,駱一禾又認為怎樣才是美的詩歌呢?“因為大地和人類的基本狀態是在運行的,”所以他說“詩不是物態地供人打量的對象,而是振奮狀態中的生命之流”。詩歌離不開存在,詩人正是“靠在一塊紫色的大岩石旁邊”/“想到美”;同時,他認為藝術思維處於不斷運動之中,運動中有不朽的寧靜,寧靜中有不朽的運動、不朽的美——“雷電閃在這離寂靜/不遠的地方”,而沉默的“地衣”也在沉默中積蓄了力量,“閃耀著翅膀/在暴力中吸上岩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