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7章 前兩句展開自由聯想,在“透明的葡萄”和“雪山幻想”(10)(3 / 3)

人們常說詩歌創作的技巧,其實詩歌創作並沒有什麼技巧可言。激情與真摯的愛,才是詩的根本。生活給予詩人熱烈的愛,給詩人無盡的痛苦。詩人才有創作的 激情,才有靈感。貧乏生活、蒼白的日子,如果不能使一個人憤怒痛苦就不可能有詩。本篇從頭到尾都沒有什麼特別的技巧,隻是將情人的到來激起的悲情慢慢地“壓縮”在詩人心中。再冷靜地“處理”這份感情,樸實真摯感人。

(劉瑩)

夢歸安寧……………………………文亦

漂泊也是一種慰藉

如少年心中一片靜美的紅雲

河西河東不停遷徙的季節

埋葬了多少傳遞溫暖的信息

流水清清不分先後

時光空空使彼此遠離

一灣黃昏的晚霞

隻身在深秋裏沉醉

她的幻影裏

浮現出黑釉閃閃的青絲

她的惆悵裏

遊來了孤獨的鄉村和我的大森林

我不願終日去蹀躞

往事野火飛濺樂鼓喧天

也不願抬起頭

找尋往日相思如焚的纏綿

頭頂還是那片天

浸蝕著淚光晶瑩的新月

一轉眼隨風波動的月光又會

將我完全淹埋

我不想開口

因為這裏沒有語言

也不必醒酒

因為這裏沒有思念

密封的珍情寄托在

現代人不再傳唱的歌曲

暗暗的心思牽在了

偏僻的——鄉郵所鈴聲

一封不能投遞的家書

還在永難忘

村外兒童的牧歸調

上遊飄來的稻穀香

鄉景的土風

迷住了西上瑤池的雲彩

她把晚虹掛在飛起的山崖上

她把靜穆的笑容

倒映在釉彩的河麵

小河彎彎的詠歎

曠野舞蹈的野花

都留下了她的幻象

她的香豔

她的期冀化作了一隻船

駛進飄移輕盈的風港

那陽光縫製的帆

雲海裏無影無蹤

仿佛她與回憶一起織成了星光

隨之飄成了夜的流火

一去不回

我不敢張望

怕夜空裏多出了一張陌生的臉

也不想動身離開

這個屬上帝管轄的境界

夜還是那樣深那樣藍

星還是那樣亮那樣閃

希望隻剩下了不明的三角帆

航向雲煙襯托的明月

回不去的心願是

月夜在聖歌裏回蕩的故鄉

永生不變的愛在

母親收藏的搖籃

而今那份幸福

走過了每一個夢境

再也躺不下長大的我

隻盼沿著彎彎的鄉情

重溫母愛的節奏和曲子

安置這顆鐵打的心

相信總有一天銀河的夜曲將揉碎滿天星星

雲霓的柔語會邀來天堂的福音

輕輕地

催我入眠

[鑒賞]

現代詩以“垮掉的一代”最著名,以北島、舒婷、顧城為代表的“朦朧詩”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初崛起之後,詩似乎就在向“垮掉”奮鬥,許多詩變得越來越深奧,晦澀,離讀者似也是越來越遠,他們有的以“非常思想”“非常哲學” “深重的曆史使命感”疏遠了讀者,有的以“野獸派” “本能性”的渲泄,背叛了讀者。詩的探索使作品與作品之間,以及同一作品的理解之間,差距越來越大,在很多詩獲得了深刻的思想,神秘的主題之後,往往失去了傳統的音韻美、韻律美、結構美,形式美。越來越不適合在公眾場合朗頌,這不能說不是一個造憾。那麼詩究竟應該怎麼寫,詩應該向那個方向發展,似乎沒有什麼可借鑒。本篇所介紹的詩人的文亦,是現代詩探索中的一個很好的例子。我們把“很好”理解為折中似中庸似,與傳統詩人不一樣,又離傳統不太遠,以《夢歸寧安》為例,這首詩與他的前一首詩相比,她沒有明確的主題,有點像是後現代詩人的渲泄的一種情緒,隻不過在這裏,他不像後現代派或超現實主義者那樣:完全背離了傳統的審美的標準,在這裏仍然有“優美”“完美”這些可參照的標準,可見他是不放棄“美”的標準,不以“醜惡” “荒誕”為美。作品雖然沒有明確的主題,但我們似乎可以把作品理解為“多主題”。這首詩裏應該很明確地反映了詩人“思鄉”“回憶童年”以及“渴望幸福安寧”的思想,表現詩人在感情在人生旅途上的徘徊,以及對美好事物的幻想和複雜的情感,詩句雖然不講究對仗工整,但在一些句子仍然有對仗的影子,押韻雖然不整齊,但仔細讀來仍有疏落的韻腳,在詩的內在律動上,仍然保詩著不整齊的,在不停起伏宕岩的旋律,正在因為如此。這首詩雖然不能朗朗上口,但仍是一首可以朗頌,適合朗頌的詩,隻不過朗讀的時候技巧性更強。對作品中流動的情緒把握得要更準確,所以這也符合,他所提倡的“詩在放棄了很多責任的時候,通過朗頌獲得詩人的感受,體會詩人的感受,淨化人們的情感,感受詩人的偉大胸襟,讓現代人獲得健康優美的心理,是寫詩讀最後的意義所在”。

從上麵的引述中,讀者不難看出,讓讀者獲得寬廣優美健康的心靈,是詩人創作的目的;從這個角度來理解《夢歸安寧》我覺得是再簡單不過了,因為詩人相信“詩歌隻不過是現代的心靈體操”,讀詩就是為了獲得健康有美感的心靈,大家不妨就試一試,看是否真會受益吧。

(劉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