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此主旨相關,作者使用了多種攪亂迷宮的“修辭術”,它包括通過對語詞與邏輯、時間與空間等的切碎、攪拌,造成時態的混亂、人物的含混。詩一開始是晚餐的現在進行時,但接著“晚餐/一直持續到我的垂暮之年”似乎又將時間延伸到將來,成為一種將來進行時。接下來又交待“在昨夜”,那麼,看來,前麵的是回憶式的過去完成時或過去進行時了。但從後麵詳細的進餐、看晚間新聞、付賬等等看又似乎是現在進行時。總之,這是一種在現在時與過去時甚至將來時之間不斷的跳躍,來構成對真實時間的模糊而達致體驗的超時間性,也就是詩人所說的“對正在進行的死亡的反複體驗”。
再看人物,詩中進餐的人有幾個?看來是一個——“我”,但“我要了雙份/卷心菜,空心菜,生魚片和香腸”,為什麼是“雙份”?詩尾又說“我已替亡靈付賬”,那麼,進餐的人是兩個,另一個是“亡靈”。原來,“我”一直是在與一個在場的“亡靈”共進晚餐,換言之,整個“晚餐”過程也就是“我”一直在思考和體味“死亡”的過程。
詩中,“不會再有早晨了”三次重複出現,這也正是在這語言迷宮中帶領作者,同時也帶領讀者走出來的線索,“死亡”主題和“死亡”情緒的展示。而死者之所以能“第二次死去”,那麼也正是因為詩人對已經死去的、正在死去的、將要死去的等等死亡主題的反複體驗所致。
既然是在反複體驗,那麼這個“死亡”主題和每次的體驗過程本身也就有著難言的、含混的暖昧性,暖昧的體驗對象、曖昧的主題,這正是與詩中造成曖昧的繁複手法相吻合的。
(白浩)
冬鳥……………………………文亦
冬雪前
一隻遠方的鳥
飛過昏暗無力的天空
北風吹來時候
流雲漂泊
季節的足音
異樣的沉重
好似大地即將沉沒
靜靜地
在風雨的空隙中
那隻鳥
飛過我的頭頂
回首的探望
究竟是為什麼
難道是憂心忡忡
不要流連
今夜的風雪
必將凶猛
何不快點趕路
嚴寒裏
你飛過
一片無情的空間
飛過了我的傷口
潔白的羽毛
會被血染紅
分別後
我會有
天真的哀愁
美麗的俯衝
融不化今日的冷落
你走了
一千多個酸楚的日子
隻在沉默中度過
淪陷的風景
漫長的寂寞
心亦不願去跳動
回想起
無數次的激越
竭盡了我的情感
夏天的熱愛
寫在了楓葉上
都已在
昨天失落
你今天
未尋找
困在冬季的我
一片真誠
我知道
麻木的感覺
依然如故
茫然的目光
隻有跟著長風
在曠野上追蹤
沒有親友
無所謂痛苦
隻在漫漫的長夜
多了一個冰涼的夢
失去的一切
都被幻想圍困著
褪去了海水的雙眼
掠過了壯麗的落暮
我將麵對風雨
曆經坎坷
來年的陽光
爬進了夢的窗口
冬夜裏的受難者
有一顆孤傲的心
有著瘋狂的追求
你是一隻海鷗
回大海去
不要在冬日裏停留
不要被野蠻的風暴卷走
深情的問候
是那遙遠的影子
當我抬頭的時候
在日出的光芒中遨遊
你應該驕傲
有一對美麗的翅膀
太陽下
才有美好的生活
不要垂憐什麼
憐愛的價值
誰未曾想過
風來了
請您
不要停留
[鑒賞]
文亦(1961-?)遼寧人,當代抒情詩人,下過放做過工,做過記者,當過律師,現為職業撰稿人,有詩集《隨風流螢》出版。
《冬鳥》是一首悲情詩,寫於1990年冬,那年詩人陷入人生困境,從前的戀人出於同情來看望詩人,讓詩人的感情產生了巨大的衝擊,第一節的前十五句,寫情人的到來,後四句表明詩人的態度,用冬天來比喻自己的人生低穀,這算不上是什麼新奇的比喻,而用鳥來喻情人,卻也可見此時詩人的心態,情人在頭上,自己份佛在深淵。第二節是詩人對戀人的評判,講到了情人的有情與無情,無情在先有情在後,有情更讓人痛苦。這一節的下半部分是對過去的一個短短的回憶,沒有寫具體事物,隻寫了詩人曾經燃燒過的激情,第三節是對第一節的反複抒情告訴情人無情才能無痛苦,從而為第四節詩人要“曆經坎坷” “孤傲的心”“瘋狂的追求”作鋪墊。最後一節是詩人給過去的情人的探視的回荅,希望兩人之間保持足夠的距離,詩人的人生並非情人所能拯救,詩人不願拖累自己過去的情人,因為各人有各自己人生道路,肯定了過去倆人在一起時,那些,日子是美好的像是另外的一個世界,希望情人回到那個世界去,而自己麵對的現實是殘酷的無情的。
全詩是以現實主義的手法,冷靜客觀的態度刻畫了詩人在麵對人生的打擊時的男人骨氣,描寫了昔日情人的善良與美麗,最後以“不要垂憐什麼/憐愛的價值/誰來曾想過”,回絕了情人這份“憐愛”告訴她“風來了/請您/不要停留”這裏的“您”不同於前文的“你”,表明了到此詩人態度的轉變,看起來是尊稱,事實上拉開倆人之間的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