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傳染性疾病(外感病)2(1 / 3)

第一章傳染性疾病(外感病)2

第三節溫 邪 內 伏

馬某男61歲出診

病已4個月,反複發熱不退,曾自購成藥服用未見效果,體溫在39℃左右,頭痛如裂而暈,口渴多飲,大便稀溏灼熱,小便短赤,煩躁不安,時發譫語。

舌質紅,苔黃厚,脈數。

【辨證立法】

溫邪內伏,蘊結不解,所以曆久發熱不退。當以清熱為主,佐以透邪,基本以七清三解法治之。

【處方】

白葦

茅根各12克

酒黃連5克

芩6克

龍膽草(酒炒)6克

金銀花

藤各10克

赤芍藥

茯苓各10克

炒梔子6克

桑枝6克

葉18克

煨葛根6克

薄荷5克(後下)

蔓荊子5克(炒)

甘草梢3克

炒香豉12克二診:服藥2劑,汗出頭痛減,大便瀉已止,小便量增多,色深黃,口渴多飲,體溫38℃,仍作譫語,咳嗽氣促,舌紅苔垢。防轉肺炎,擬清涼透邪佐以止咳化痰為治。

【處方】

白葦根

茅根各15克

生石膏15克

肥知母6克

淡竹葉10克

節菖蒲5克

酒黃芩10克

連5克

炙紫菀5克

炙橘紅5克

赤茯苓

芍藥各10克

炙前胡

白前各5克

桑葉6克

枝18克

蔓荊子6克(炒)

粳米100粒(布包)三診:服2劑,發熱漸退,體溫不及38℃,口渴多飲,小便短赤,汗出如蒸,神誌清楚,但仍煩躁,舌紅,苔黃已不厚,脈稍數。溫邪初退,不宜汗解,應導之由小溲而去。

【處方】

赤茯苓

小豆各12克

車前子

草各10克

節菖蒲5克

冬瓜子

葵子各12克

瓜蔞皮

根各10克

白通草5克

炙甘草3克

朱茯神

麥冬各6克

鮮石斛各6克

炒遠誌10克

淡竹葉10克四診:熱退至常溫,神識清楚,除覺體倦無力及食欲不振外,餘無他症。擬養陰開胃作善後處理。

【處方】

北沙參10克

朱麥冬

茯神各10克

旋覆花6克

半夏曲10克(同布包)

鮮生地

石斛各10

佩蘭葉10克

節菖蒲6克

炙甘草3克

冬瓜

葵子各10克

淡竹葉10克

炒遠誌10克【解讀】

本案為年事已高,又罹溫邪內伏發熱不退之證。初診用葛根黃芩黃連湯及梔子豉湯加減,以清熱為主,佐以宣透之味,二診以新加白虎湯為主治之,加強清涼透熱作用,三診清熱為主,養陰為輔,四診則反之,養陰為主、清熱為輔。溫邪蘊久最易傷陰,不可過汗過下,惟以導邪由小溲而出,始較妥貼,三診中重用利尿之藥,達八味之多。充分體現施師退熱時,采用引邪由水道而出的特點。施師組方時,既突出重點又照顧全麵,二診在清涼透熱時佐以止咳化痰的前胡、白前、紫菀、橘紅消除咳嗽症狀,以防微杜漸。四診主要養陰扶正又用半夏曲化痰開胃,佩蘭葉醒脾化濕,善後處理十分周到。本案雖屬年高病久,每診法隨證變,治法很有條理,配伍頗具匠心,遂使4個月不退之熱,四診而愈。

白茅根——白葦根(見第3頁)。

金銀花——金銀藤(忍冬藤)

金銀花質體輕揚,氣味芬香,既能清氣分之熱,又能解血分之毒,故為清熱解毒之佳品;金銀藤具有生發之氣,故能理氣行滯,通絡止痛,疏風清熱。金銀花以清熱解毒為主,金銀藤以通絡止痛為要。二藥伍用,清熱解毒(抗菌、抗病毒)消腫、通絡止痛之力增強。

金銀花、金銀藤伍用,習以治療外感風熱,或溫病初起,四肢酸楚、疼痛等症。若治熱痹諸症,常與牡丹皮、丹參,蒼術、黃柏配伍應用,其效更捷。據報道,近人亦合用本組對藥治療脈管炎,並證實具有解毒消炎、通絡止痛的功效。

桑葉——桑枝(見第19頁)。

黃芩——黃連(見第12頁)。

赤芍藥——赤茯苓(見第21頁)。

炒梔子——炒香豉(見第2頁)。

炙前胡——炙白前(見第7頁)。

瓜蔞皮——瓜蔞根(天花粉)

瓜蔞原植物名栝樓。其果實的果皮叫瓜蔞皮,又名栝樓殼。味甘,性寒。入肺、胃、大腸經。功專清肺化痰、寬中利氣、開胸間胃口之痰熱。瓜蔞根又稱天花粉,為葫蘆科植物栝樓的根。其味甘、苦、酸,性涼而潤。入肺、胃經。能生津止渴、清肺潤燥、化胸中燥痰、止咳,又能通行經絡,消腫排膿。

瓜蔞皮清肺化痰,寬中利氣;天花粉清熱化痰,養胃生津,解毒消腫。二藥伍用,藥效倍增,蕩熱滌痰,生津潤燥,開胸散結,潤肺止咳甚效。

施師臨證處方時,多以瓜蔞皮、瓜蔞根並書,治療肺燥咳嗽甚效。若與南沙參、北沙參合用,其效更著。

知母——石膏

石膏多以生品入藥,故又叫生石膏。味辛、甘,性大寒。入肺、胃經。本品質重氣浮,入於肺經。既能清泄肺熱而平喘,又能清熱瀉火,清泄氣分實熱,以解肌膚邪熱。

知母甘、苦而寒,質潤多液,既升又降,上能清肺熱,中能清胃火,下能瀉相火;生石膏甘辛而淡,體重而降,氣浮又升,其性大寒,善清肺胃之熱,又偏走氣分,以清氣分實熱。二藥伍用,相互促進,清泄肺、胃實熱之力增強。

生石膏、知母伍用,出自《傷寒論》白虎湯。治陽明病脈洪大而長,不惡寒反惡熱,舌上幹燥,而煩躁不得臥,渴欲飲水數升者,以及脈滑數而手足逆冷,此熱厥也,亦主之。

生石膏亦可軋細水飛,水量須多,取1~2大碗,頻頻飲之,以取微汗為佳,即古人所謂石膏可解肌退熱者。

糖尿病屬於中醫學“消渴”的範疇。所謂上消,多屬肺陰虛而化熱之故,宜用生石膏、知母為治。蓋以生石膏甘寒清熱,除煩止渴,用知母苦寒堅陰,滋陰潤燥,二藥相合,相得益彰,治療上消諸症,確有實效。祝諶予老師雲:糖尿病渴飲無度者,加浮萍30克以解其渴,屢用屢驗矣。

炙紫菀——炙化紅(橘紅)

紫菀(見第7頁)。

橘紅即橘皮的外層紅色部分,或柚類果實的外層果皮。味苦、辛,性溫。散寒理氣,燥濕化痰,消食寬中;紫菀甘苦而溫,潤肺下氣,化痰止咳。橘紅偏於燥濕化痰,紫菀側重潤肺祛痰。二藥伍用,一燥一潤,一化一祛,痰可祛、咳可寧。

施老臨證處方時,習慣以炙紫菀、炙化紅伍用。

化橘紅係化州“柚皮”,與橘紅(即橘皮)係二物,不可混淆。化橘紅祛痰力強,而亦較燥,理氣和中之功遠遜橘皮。《本草從新》雲:“化州陳皮,消痰至靈,然消伐太峻,不宜輕用。”

炙是以蜂蜜為輔料,與藥物拌炒而得。蜂蜜性味甘平,有甘緩益氣、潤肺寧咳、解毒矯味之功,與藥同製,可緩和藥物過偏之性,並與藥物起協同作用,以增強療效。

遠誌——石菖蒲

遠誌苦溫芳香清冽,辛溫行散,寧心安神,益腎強誌,散鬱化痰;石菖蒲辛散溫通,利氣通竅,辟濁化濕,理氣化痰,活血止痛。遠誌通於腎交於心,石菖蒲開竅啟閉寧神。二藥伍用,益腎健腦聰智,開竅啟閉寧神之力增強。用於治療頭暈、頭腦不清,心神不穩,心煩意亂,失眠,記憶力減退,甚或表情淡漠、癡呆等症以及腦卒中,腦卒中後遺症,症見神誌不清,舌強語澀者。

遠誌、石菖蒲伍用,名曰遠誌湯,出自《聖濟總錄》。治久心痛。《千金要方》加入龜甲、龍骨,名雲孔聖枕中丹。用於治療心血虛弱、精神恍惚、心神不安、健忘、失眠等症。筆者體會,凡屬神經衰弱,睡眠差、記憶力減退者確有實效。對於情誌不遂以致表情淡漠,甚或癡呆、失眠、不安等症者,常與溫膽湯合用,多收良效。

施老臨證處方時,習慣以焦遠誌、節菖蒲伍用。遠誌炒焦之意,即去其內含的遠誌皂苷以免刺激胃黏膜而反射性地引起惡心。節菖蒲即九節菖蒲,根瘦節密,一寸有九個節。施老經驗,此類品種療效較好。

赤茯苓——赤小豆(見第13頁)。

鮮生地黃——鮮石斛

鮮生地黃與鮮石斛均為甘寒之品,又同取鮮品入藥,意即取其更多的汁液,以增強養陰生津、清熱退熱、泄熱除煩之功。

鮮生地黃、鮮石斛伍用,出自《時病論》清熱保津法。治溫熱有汗,風熱化火,熱傷津液,舌苔變黑者。

冬瓜子——冬葵子(見第13頁)。

朱茯神——朱麥冬

茯神為茯苓菌的菌核抱鬆根而生的部分。味甘、淡,性平。入心、脾經。因本品抱木心而生,故入心者居多,功專導心經之痰濕,以開心益智、安魂養神。麥冬又名麥門冬。味甘、微苦,性微寒。入心、肺、胃經。本品既能養陰潤肺、化痰止咳,又能養胃陰、生津液、潤腸燥,還能清心除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