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傳染性疾病(外感病)2(2 / 3)

茯神入心經以導其痰濕,而開心益智,寧心安神;麥冬甘寒養陰,苦寒清熱,生津益胃,潤肺清心除煩。茯神以補心氣為主,麥冬以補心陰為要。二藥伍用,一陰一陽,相互促進,共收養心寧心,鎮靜安神之功。

施師臨證處方時,習慣以朱茯神、朱麥冬配伍應用。意即茯神、麥冬二藥用朱砂拌之,以引藥入於心經,而達養心潛陽、鎮靜安神、增進睡眠之功。

半夏曲——旋覆花(見第12頁)。

第四節暑濕

高某女56歲病曆號51、1、634

盛暑酷熱,貪食生冷,院中乘涼,深夜始睡。今晨忽腹痛如絞,腹瀉4次,惡心嘔吐,不思食,頭痛微熱,腰酸身倦。

舌苔薄白,六脈濡數。

【辨證立法】

外感暑濕,內傷寒滯,互阻中焦,胃失和降,故嘔吐不食。脾乏健運,因以腹瀉。擬以祛暑、利濕、和胃、健脾法治之。

【處方】

藿香

苦桔梗各5克

廣陳皮5克

炒薏苡仁12克

幹蘆根12克

鮮生薑3片

扁豆衣

花各6克

雲茯苓10克

薑半夏6克

薑厚樸6克

大棗3枚

白術炭各10克

白通草5克

炒香豉10克

炙甘草3克二診:服藥2劑,嘔吐腹瀉均止,但覺胸腹不適,食欲欠佳,全身酸軟無力,頭已不痛,但覺暈。

【處方】

雲茯苓

神各10克

厚樸

玫瑰花各5克

扁豆花

衣各10克

六一散10克(用鮮荷葉包煎)佩蘭葉10克

陳皮炭6克

炒枳殼5克

苦桔梗5克

野於術5克

炙甘草3克

【解讀】

夏日暑濕熏蒸,脾胃不健,複加貪食生冷,乘涼感寒,致使脾胃升降失調,泄瀉之病,盛暑多見,恙由是故。本案化裁藿香正氣散方,藥服兩劑,吐瀉均止,二診則以開胃和中為善後。

藿香梗——桔梗

藿香梗辛溫,氣味芳香,醒脾和胃,化濕止嘔,行氣止痛;桔梗辛苦性平,宣通肺氣,祛痰排膿,清利咽喉,升提利水。二藥伍用,相得益彰,理氣寬中、消脹止痛之力增強。

蒼術——白術

蒼術味辛、苦,性溫。入脾、胃經。本品辛溫升散,苦溫燥濕,既能發汗以解風寒之邪,又能芳香化濁、燥濕健脾,還能祛風濕、止痹痛,白術以浙江於潛所產品質最佳,故又名於術。本品味甘、苦、微辛,性溫。入脾、胃經。臨床運用,有生、炒之別。生品入藥,取其健脾之功而少燥氣;炒後入藥,是為增強燥濕之力。本品甘溫補中,苦溫燥濕。既能補脾益氣,又能燥濕利水,還能固表止汗。

蒼術健脾平胃,燥濕化濁,升陽散邪,祛風濕;白術補脾燥濕,益氣生血,和中安胎。蒼術苦溫辛烈,燥濕力勝,散多於補,偏於平胃燥濕;白術甘溫性緩,健脾力強,補多於散,善於補脾益氣,止汗。二藥伍用,一散一補,一胃一脾,則中焦得健,脾胃納運正常,水濕得以運化,不能聚而為患,人則康複無恙。

蒼術、白術伍用,出自《張氏醫通》。用以治療脾虛痰食不運。筆者嚐治漫性肝炎,表現為脾胃虛弱、納運失職、脘腹脹滿、惡心嘔吐,甚或下肢微腫者,屢用每收良效,若午後腹脹較甚者,參合小烏附湯(烏藥、香附),則行氣消脹之力益彰,尚無耗散正氣之弊。

施師臨證處方時,蒼術、白術習慣用炒炭入藥,一則可去其燥,二則能增強健脾止瀉之功。

二藥運用,頗有法度。《本草崇原》雲:凡欲補脾,則用白術,凡欲運脾,則用蒼術,欲補運相兼,則相兼而用,如補多運少,則白術多而蒼術少,運多補少,則蒼術多而白術少。

扁豆衣——扁豆花

扁豆衣為豆科植物扁豆的幹燥種皮。質堅而脆,以色黃白、片大者為佳。味甘,性微寒,有健脾化濕,達肌行水,止瀉止痢之功。扁豆花為豆科植物扁豆未完全開放的花,味甘、性平。有健脾和胃、清暑化濕之效。《本草便讀》:“扁豆花赤者入血分而宣瘀,白者入氣分而行氣,凡花皆散,故可清暑散邪,以治夏季泄痢等證也。”

雲茯苓——雲茯神

茯苓甘平,色白入肺,其氣先升(清肺化源)後降(下降利水),功專益脾寧心,利竅除濕;茯神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菌核中間天然抱有鬆根的白色部分,甘淡性平,善走心經,而寧心安神。茯苓以通心氣於腎,使熱從小便出為主,茯神以導心經之痰濕而安魂寧神為要。二藥參合,協同為用,通心氣於腎,令水、火既濟,心腎相交而寧心安神。

茯苓、茯神伍用,善治神經衰弱,表現為心氣不足,浮越於外,而不能下交於腎者。其機製,以茯苓上通心氣,而後下交於腎,令其水火相濟也。茯神始見《名醫別錄》,後世醫家治心病必用茯神,金代醫家張潔古雲:“風眩心虛非茯神不能除。”故二者相須為用,寧心安神之力益彰。《藥品代義》曰:“茯神,其體沉重,重可去怯,其性溫補,補可去弱。戴人曰,心本熱,虛則寒。如心氣虛怯,神不守舍,驚悸怔忡,魂魄恍惚,勞怯健忘,俱宜溫養心神,非此不能也。”《本草經疏》載:“茯神抱木心而生,以此別於茯苓。《別錄》謂茯神平,總之,其氣味與性應是茯苓一體,茯苓入脾腎之用多,茯神入心之用多。”故二者相須為用,補益心脾,寧心安神,以治神經衰弱諸症。

厚樸花——玫瑰花

厚樸花疏肝和胃,化濕解鬱,寬胸理氣,降逆止嘔,開胃增食;玫瑰花為薔薇科直立灌木玫瑰的花蕾。味甘、微苦,性溫。入肝、脾經。本品色紫、鮮豔,香氣濃鬱,其氣清而不濁,其性和而不猛,柔肝醒胃,行氣活血,宣通鬱滯而絕無辛溫剛燥之弊,實屬理氣解鬱、和血散瘀之良藥。厚樸花入氣分,以行氣散結為主;玫瑰花走血分,以活血散瘀為要。二藥伍用,一氣一血,氣血雙調,疏肝和胃,芳香化濁,醒脾開胃,行氣活血,散瘀止痛之功益彰。

施師善治胃腸病,每遇肝胃不和,氣血不調,食欲欠佳者,多取芳香花蕾入藥,往往可收畫龍點睛之效,可師可法矣。

滑石——甘草

滑石因其性滑而得名。本品味甘、淡,性寒,色白。入膀胱、胃經。既能清暑泄熱、清熱降火、生津止渴,又能利竅通閉、利水通淋、滲濕止瀉。

甘草味甘,性平。入心、肺、脾、胃經。本品生者(生甘草、粉甘草)入藥,能瀉火解毒、潤肺祛痰止咳,炙後入藥,能益氣補中、緩急止痛、緩和藥性。

滑石質體滑膩,故可利竅。上能清水源,下可通水道,蕩滌六腑之邪熱,從小便而出;甘草瀉火解毒,緩和藥性。以甘草之甘緩,製滑石之寒滑;又以滑石之寒滑,製甘草之甘滯。二藥伍用,名曰六一散,亦名天水散,顧名思義,治暑熱,心煩口渴,小便不利諸症可知。本方除清暑熱之外,又長於滲濕利水,通利膀胱,使濕熱之邪從下滲泄,故又能利水通淋,治一切砂石諸淋。

柯琴曰:“滑石稟土中衝和之氣,行西方清肅之令,秉秋金堅重之形,寒能勝熱,甘不傷脾,含天乙之精而具流走之性,異於石膏之凝滯,能上清水源,下通水道,蕩滌六腑之邪熱從小便而泄。炙甘草稟草中衝和之性,調和內外,止渴生津,用以為佐,保元氣而瀉虛火,則五髒自安和矣。”《本草求真》雲:“然其開竅利濕,不獨盡由小便而下,蓋能上開腠理而發表(腠理為肺所主)是除上中之濕熱,下利便溺而行,是除中下之濕熱,熱去則三焦寧而表裏安,濕去則闌門通而陰陽利矣。河間益元散(六一散或加辰砂),用此通治上下表裏諸病,其意在此。”

施老經驗,六一散應用範圍較廣,除治療上述中暑吐瀉等症之外,嚐治尿路感染、尿路結石諸症均獲良效。尤其對尿路結石治愈以後,持久服用,有預防結石複發之功。

六一散(益元散)——荷葉

六一散又叫益元散、天水散、太白散。《明論方》方:滑石180克,甘草30克,研末衝服,每服10克。功能清暑利濕,治療暑濕身熱、心煩口渴、小便不利以及三焦濕熱、小便淋痛。若加入辰砂(朱砂),又名辰砂六一散,辰砂益元散。滑石180克,甘草30克,朱砂10克。上藥研為細末,衝服,每服6克。用於治療暑熱煩渴,驚悸多汗,小便不利。六一散的含義,汪昂解釋說:“其數六一者,取天一生水地六成之義也。”故又名天水散。

荷葉味苦、澀,性平。入肝、脾、心、胃經。本品氣味清香,既能解暑清熱、升發清陽,治療感受暑熱、頭脹頭痛、胸悶不舒、口幹口渴、小便不利,以及夏季暑熱泄瀉等症,又能散瘀止血,治療吐血、鼻衄、齒衄、尿血、便血、崩漏、產後惡露不盡等症。

六一散清熱去暑,利尿滲濕,鎮靜除煩為主;荷葉解暑清熱,升發清陽,擴張血管,散瘀止血為要。六一散以降為主,荷葉以升為要。諸藥參合,一升一降,升降相隨,其功益彰,清熱去暑,滲濕利尿,升清止瀉,升陽止血之力增強。用於治療夏季受暑,頭暈頭脹,胸悶不舒,食欲不振,全身無力,大便溏瀉,小便黃少等症以及尿血諸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