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風濕性疾病
第一節行痹(風濕性關節炎)
劉某女21歲病曆號51、8、647
頭暈心悸,關節遊走疼痛,時已兩個月,屢經西醫診治,據雲為風濕性關節炎。注射針藥稍見好轉,迄未痊愈。近來腰腿酸痛更甚,月經少,色黑暗。
舌苔薄白,六脈沉滯。
【辨證立法】
六脈沉滯,氣血不活,緣於風濕之邪,入侵經絡,不通則痛,關節不利,月經少,色不鮮亦是明證。腰腿酸痛,痛無定處,風邪重於寒濕,擬祛風濕,通經絡,和氣血以治。
【處方】
酒當歸10克
酒川芎5克
片薑黃6克
油鬆節24克
生
熟地黃各6克
北細辛
春砂仁各3克(同搗)
功勞葉12克
川桂枝
醋柴胡各3克
赤
白芍各10克(同炒)
烏蛇肉18克
桑枝
寄生各15克
左秦艽5克
金狗脊15克
炙草節10克二診:藥服4劑,疼痛稍減,仍頭暈心悸,前方加重散風藥。
【處方】
川羌
獨活各5克
川杜仲
續斷各10克
酒當歸10克
杭白芍12克
千年健10克
油鬆節24克
追地風10克
左秦艽6克
桑枝
寄生各15克
生
熟地各6克
春砂仁
北細辛各3克(同搗)
金狗脊15克
蔓荊子10克
酒川芎5克
甘草節6克三診:服藥3劑,疼痛大為好轉,隻心悸仍作,睡眠不實,擬丸方圖治。以二診處方3付,共研細麵,煉蜜為丸,每丸重10克,每日早、晚各服1丸。
【解讀】
風濕性關節炎是屬中醫“痹證”的範疇。恙由風寒濕三氣要致使然。風氣勝者為行痹,亦稱風痹,張石頑名曰“痛風”。症見肢節疼痛,遊走不定。臨床辨證應分主次,用藥需有側重。本案則為風多於寒濕。語雲:“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故以四物湯加祛風諸藥,服7劑效始大顯,患者服丸藥20日諸症均愈,後於來治感冒時言及之。
生、熟地黃——砂仁——細辛(見第48頁)。
赤、白芍——桂枝——柴胡(見第11頁)。
桑枝——桑寄生(見第182頁)。
金狗脊——功勞葉(見第270頁)。
羌活——獨活(見第253頁)。
千年健——追地風(鑽地風)
千年健味苦辛,性溫。入肝、腎經。入走血分,有祛風濕、強筋骨、通痹止痛之功,為強壯性祛風濕藥。用於治療風寒濕痹、筋骨無力,以及四肢拘攣、麻木等症。
追地風又名鑽地風、桐葉藤、利筋藤,為虎耳科鑽地風屬植物全葉鑽地風的根及藤。味淡,性涼。本品能舒筋活絡、祛風活血,用於治療風濕筋骨疼痛、四肢關節酸痛等症。
千年健辛溫,有祛風濕、壯筋骨、消腫止痛之功,《本草正義》:“千年健,今恒用之於宣通經絡,祛風逐痹,頗有應驗。蓋氣味皆厚,亦辛溫走竄之作用也。”鑽地風性涼、味淡,祛風除濕,活血通絡,舒筋止痛。二藥均走血分,相須伍用,祛風濕、活氣血、通絡道、舒筋骨、止疼痛之力益彰。用於治療痹證(風濕性關節炎,類風濕關節炎)。
注:油鬆節乃鬆樹枝幹之結節,苦溫無毒,善於祛風通絡,疏利關節,善治關節腫痛,攣急不舒,以及跌撲損傷所致之關節疼痛,腫脹不適等症。朱良春大師認為鬆節能提高免疫功能,對體氣虛弱,易於感冒,屢屢感染者,每日取油鬆節30克,紅棗7枚,水煎服。連服1個月,有提高固衛禦邪之功,能預防感冒的侵襲,讚之為“中藥丙種球蛋白”。驗之臨床,信不誣也。
第二節寒痹(痛痹)
張某男32歲病曆號51、11、214
1年前的1月間曾患腰痛,連及右腿酸楚,不能直立,夜間痛甚不能安眠。曾住協和醫院40餘日,近月餘,斯症再發,已服西藥及注射藥針,並經針灸治療,未見好轉。
舌質淡,苔薄白,脈象沉遲。
【辨證立法】
風寒之邪,入侵絡道,陽氣不充,寒凝致痛。腰為腎府,需強腰腎,溫命門,以逐寒邪。
【處方】
杭白芍12克
川桂枝6克(同炒)
川杜仲
續斷各10克
宣木瓜10克
炙甘草10克
春砂仁
北細辛各3克
大熟地10克
(同搗)
虎骨膠(代)6克(另烊兌服)
烏蛇肉24克
沙苑子
白蒺藜各10克
川附片10克
油鬆節30克
雲茯苓
神各10克
金狗脊15克
功勞葉15克
酒川芎5克二診:服2劑病無進退,藥力未及也,擬前方加重藥力。
【處方】
杭白芍
川桂枝各6克(同炒)
大熟地10克
砂仁
細辛各3克(同搗)
補骨脂10克
炙草節10克
川附片10克
巴戟天10克雲茯苓
神各10克
白薏苡仁18克
川杜仲
續斷各10克
左秦艽6克
烏蛇肉24克
虎骨膠6克(另烊兌服)
三診:前方服3劑,已生效力,疼痛減輕,腰腳有力。
【處方】
前方加黃芪24克,追地風10克,千年健10克,威靈仙10克,去茯苓、茯神、薏苡仁。
四診:藥服3劑,更見好轉,基本已不疼痛,行動便利,擬用丸方鞏固。
【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