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三診處方3付,共研細麵,煉蜜為丸,每丸重10克,早、午、晚各服1丸。
【解讀】
寒痹又名痛痹,是指風寒濕邪侵襲肢節、經絡,其中以寒邪為甚的痹證而言。症見四肢關節疼痛,痛勢較劇,遇寒更甚,得熱減輕,可兼見手足拘攣。本案為寒重於風濕之痛痹,寒氣凝結,陽氣不行,施師用溫陽補腎為主兼除風濕。初用未效,藥力未及之故,仿安腎丸意以桂枝附子湯加巴戟天,補骨脂之類強腰腎,益元陽,再服數劑療效遂顯,改用丸方鞏固。
杭白芍——桂枝(見第2頁)。
川杜仲——川續斷(見第48頁)。
大熟地——細辛(見第48頁)。
白蒺藜——沙蒺藜(沙苑子)(見第47頁)。
金狗脊——功勞葉(見第270頁)。
雲茯苓——雲茯神(見第29頁)。
第三節著痹(濕痹)
周某男25歲病曆號51、12、706
病起於1947年,自覺下肢無力酸楚,坐久即感麻木,後逐漸加重,起立行動均感困難,現隻能勉強以足跟著地行走數米。屢經中西醫治療,未見好轉,哈爾濱某醫院診斷為急性進行性肌營養不良症,平素飲食尚可,二便正常。
舌質淡、苔白,脈沉滑。
【辨證立法】
氣虛則麻,血虛則木,脾濕下注,寒凝不通。經雲:“濕氣勝者為著痹。”治宜調補氣血,健脾燥濕之法。
【處方】
炙黃芪24克
雲茯苓10克
功勞葉12克
漢防己10克
薏苡仁12克
酒當歸6克
杭白芍
川桂枝各10克(同炒)
桑寄生24克
炙甘草6克
白術10克
宣木瓜10克
豨薟草15克
紫河車10克
虎骨膠6克(另烊兌服)二診:前方服2劑,甚平和,有小效,病已深久,非二劑可痊,原方加黨參10克,服3劑。
三診:藥服3劑,兩腿自覺有力,痛麻減輕,初見功效,仍遵前法圖治。
【處方】
杭白芍10克
川桂枝6克(同炒)
黑豆衣12克(熱黃酒淋3次)
桑枝
寄生各15克
虎骨膠6克(另烊兌服)
炒白術
雲茯苓各10克海桐皮12克
酒當歸10克
紫河車10克
炙黃芪24克
漢防己10克
米黨參10克
豨薟草12克
炙草節3克四診:前方服4劑,已能連續行走400餘米,希予常方回家休養。
【處方】
杭白芍
川桂枝各l0克(同炒)
海桐皮12克
豨薟草12克
酒當歸10克
虎骨膠6克(另烊兌服)
炙黃芪24克
雲茯苓10克
桑枝
寄生各15克
紫河車10克
漢防己10克
炒白術6克
川杜仲
續斷各10克
炙草節10克【解讀】
著痹又叫濕痹,是指風寒濕邪侵襲肢節、經絡,其中又以濕邪為甚的痹證而言。症見肢體重著,肌膚頑麻,或肢節疼痛,痛處固定,陰雨則發。脾主濕,運化失職,濕氣下注,兩腿遂即沉重麻木;脾主肌肉、四肢,久必肌肉萎縮,行動困難。本案為濕重於寒者,故始終以《金匱要略》防己黃芪湯為主方。黑豆皮養血疏風,滋養強壯,以熱黃酒淋之,可加強活血疏風之力,治足軟無力亦甚效。
黃芪——防己(見第181頁)。
雲茯苓——白術(見第79頁)。
杭白芍——桂枝(見第2頁)。
海桐皮——豨薟草
海桐皮祛風除濕,通絡止痛;豨薟草祛風除濕,活血通絡,解毒。海桐皮祛風濕,通經脈,偏於走上,善治上半身疼痛等症;豨薟草長於走竄,開泄之力甚強,為祛風除濕活血之要藥,善治腰膝無力、四肢痿軟等症。二藥伍用,祛風濕、通血脈、利關節、強筋骨益彰。
海桐皮、豨薟草伍用,除用於治療風濕痹痛、中風半身不遂外,施師更多將其用於小兒麻痹後遺症,並與全鹿丸參合使用,其效更彰。
桑寄生——嫩桑枝(見第182頁)。
川杜仲——川續斷(見第48頁)。
第四節急性風濕性關節炎(熱痹)
李某女19歲病曆號55、2、264
病將兩周,開始形似外感,發熱,身痛,服成藥無效,旋即肘、膝、踝各關節灼熱樣疼痛日甚,四肢並見散在性硬結之紅斑。經北京某醫院診為風濕性關節炎。體溫逐漸升至38℃不退,行動不便,痛苦萬分,大便幹結,小便短赤,唇幹口燥。
舌質絳紅,無苔,脈沉滑而數。
【辨證立法】
內熱久鬱,外感風寒,邪客經絡,留而不行。陰氣少,陽獨盛,氣血沸騰,溢為紅斑,是屬熱痹,急擬清熱、活血、祛風濕法治之。
【處方】
鮮生地
茅根各12克
丹參
皮各10克
紫花地丁15克
忍冬花
藤各10克黑芥穗6克
紫草根6克
左秦艽6克
漢防己10克
桑枝
寄生各12克
甘草節5克
另:紫雪丹10克,分2次隨藥送服。
二診:藥服2劑,熱稍退,病稍減,擬前方加山梔6克,赤芍藥10克,赤茯苓10克。
三診:前方服2劑,大便通,體溫降至372℃,疼痛大減,紅斑顏色漸退。
【處方】
原方去紫雪丹、忍冬藤、紫地丁,加當歸10克,鬆節10克,白薏苡仁12克。
【解讀】
熱痹是屬痹證的一種類型,是指熱毒流注關節或內有蘊熱,複感風寒濕邪,與熱相搏的痹證。症見關節紅、腫、熱、痛,可有發熱、口渴等症。多見於風濕性關節炎、類風濕關節炎、痛風、結節性紅斑等病。治宜清血熱、解血毒、祛風濕、通絡道、止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