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生地——鮮茅根(見第18頁)。
丹參——牡丹皮(見第15頁)。
忍冬藤(銀花藤)——忍冬花(銀花)(見第24頁)。
紫草——黑芥穗
紫草又名紫草根,為紫草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紫草和新疆紫草的根。味甘,性寒。入心、肝經。本品甘鹹氣寒,色紫質滑,為清熱涼血、解毒透疹之上品。蓋血得寒而涼,得鹹而降,得滑而通(通九竅、利二便),得紫而入,血涼毒消,諸疾可除。荊芥穗氣味輕揚,辛溫發散,祛風散邪解表,炒黑入藥走血分,引血中之邪由表而解,並能通利血脈、止筋骨疼痛。二藥伍用,一血一氣,氣血雙清,解毒散邪,祛風止癢,活絡止痛之力增強。
桑枝——桑寄生(見第182頁)。
赤茯苓——赤芍藥(見第21頁)。
注1:甘草節為豆科植物甘草的根或根莖內充填有棕黑色樹脂狀物質部分。甘平無毒,治癰疽瘡毒效佳。施師每遇熱痹諸症,俱見效驗。
注2:紫雪丹原名紫雪。出自《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方由石膏、寒水石、磁石、滑石各1 500克,犀角、羚羊角、青木香、沉香各150克,玄參、升麻各500克,甘草240克,丁香30克,樸硝5 000克,硝石4升,麝香38克,朱砂90克組成。施師20世紀30年代嚐治蒙古王公之婦,患關節疼痛,發熱不退,前醫屢進羌活勝濕湯、獨活寄生湯之類,疼痛日逐加重,日夜號叫,痛苦萬分,關節紅、腫、熱甚,伴有唇舌焦烈,脈見洪數。遂予紫雪丹3克,頓服。服後居然疼痛少止,旋改紫雪丹3克,日服2次。翌日往診,疼痛漸輕,號叫漸歇,熱象亦退,停服紫雪,改為他藥後,熱病又起,於是逐次加重分量,數日共服紫雪2兩(60克)餘,痛止熱除病愈,後以理氣活血以善其後。細察此案,職是不知熱痹之理,屢進辛燥祛風之藥,火熱日燔,血氣沸騰,大劑紫雪清熱涼血解毒之法竟能治愈,可師可法矣。
第五節類風濕關節炎(痹證)
周某男8歲病曆號54、7、205
4年前患痢疾月餘,愈後又再發熱,周身關節腫痛,北京某醫院診為類風濕關節炎,曾住院治療,此後4年來多次發熱身痛,十指及肘關節拘攣不伸,於陰雨時發作更甚,食睡尚好,夜間遺尿。
舌苔白膩,脈象沉滑。
【辨證立法】
痢後體弱,風濕入侵,稽留經絡,屢治未能根除,感遇寒邪即行發作。當以散風活血通絡為治,兼治遺尿。
【處方】
桑枝
寄生各12克
酒當歸5克
酒川芎5克
節菖蒲5克
益智5克
川桂枝3克
杭白芍10克(同炒)桑螵蛸5克
烏蛇肉10克
酒地龍5克
北細辛15克
生
熟地黃各5克(同搗)
生銀杏10枚(連皮打)
炙草節6克
二診:服藥4劑,除遺尿見好外,關節腫痛未見變化,但食睡正常,精神甚好。
【處方】
川桂枝3克
杭白芍10克(同炒)
生鹿角10克
金狗脊10克
雙鉤藤10克
炙草節3克
桑枝
寄生各15克
豨薟草10克
伸筋草10克
烏蛇肉10克
北細辛15克
生
熟地黃各5克(同搗)
虎骨膠3克(另烊化兌服)
酒當歸6克
酒川芎3克
酒地龍6克三診:前方連服4劑,頗見功效,曾電話詢問是否來診,囑效不更方,多服數劑。現已服至16劑,關節腫痛全消,手指、肘部伸屈較前靈活,遺尿亦基本消除,擬回鄉,要求常服方。
【處方】
補骨脂5克
川桂枝2.4克
赤
白芍各5克(同炒)
酒當歸6克
節菖蒲5克
巴戟天5克
桑枝
寄生各15克
虎骨膠 3克(另烊兌服)
生銀杏10枚(連皮打)
伸筋草10克
烏蛇肉6克
地龍6克
酒川芎3克
桑螵蛸6克
炙甘草5克隔日1劑,至愈為度。
【解讀】
類風濕關節炎是一種病因不明的慢性係統性自身免疫性結締組織疾病。突出病變在關節,構成關節的組織如滑膜、軟骨、韌帶、肌腱和骨骼等均可累及。症見關節腫脹、僵硬、疼痛、功能障礙等。中醫認為,本案仍是風濕之邪,乘虛而入,體功不強,防禦不力,病邪稽留經絡,久則氣血均受影響。活血通絡為治風濕病良法。患者服二診方最效,然鞏固療效須加壯筋骨、補腎氣之劑。腎主骨,故用補骨脂、巴戟天以強腎氣;銀杏合桑螵蛸、節菖蒲治夜間遺尿頗效。
桑枝——桑寄生(見第182頁)。
杭白芍——桂枝(見第2頁)。
生銀杏(白果)——桑螵蛸
桑螵蛸(見第219頁)。
白果氣薄味厚,性澀而收,益肺氣、定喘嗽、縮小便、止遺尿;白果又叫銀杏,為銀杏科植物銀杏的種子。味酸、澀,性平。入肺、腎經。其氣薄味厚,性澀而收,能斂肺氣,定喘咳,止帶濁,縮小便。桑螵蛸得桑木之津液,稟秋金之陰氣,補腎固精,澀精止帶,縮泉止遺。二藥伍用,相互促進,收攝下元,治夜間遺尿之力倍增。
注:生鹿角為鹿科動物梅花鹿或馬鹿已骨化的老角,呈分枝狀,三岔或四岔,長30~50厘米,左右兩枝對稱。味鹹,性溫。入肝、腎經。行血,消腫,益腎。治瘡瘍腫毒,瘀血作痛,虛勞內傷,腰脊疼痛。
注:白果臨證應用,有生、熟之別。《本草綱目》:“熟食溫肺益氣,定喘嗽,縮小便,止白濁;生食降痰,消毒殺蟲;(搗)塗鼻麵手足,去皶泡,,皴皺及疥癬疳、陰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