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婦 科 疾 病1(3 / 3)

川續斷

杜仲各6克

鹿角膠10克(另烊兌服)

野於術6克

土杭芍10克

蓮房炭12克沙苑子

白蒺藜各10克

炙甘草5克

柏子仁10克

五味

倍子各6克

春砂仁5克

熟地黃各10克(同搗)二診:前方服4劑,血已漸少,精神好轉,食欲增,酸楚減,睡眠甚安,心跳頭暈顯著減輕,仍有少量血塊。原方去蓮房炭,加玫瑰花、月季花各5克,再服4劑。

三診:血已止,症狀除,但昨日突然眩暈,惡心,檢血壓為107/80千帕(80/60毫米汞柱)。遂又覺心跳,仍是血不上榮之症,擬補虛養血法。

【處方】

黨參10克

白薇6克

遠誌6克

狗脊15克

阿膠珠10克(另烊兌服)

當歸身6克

野於術5克

沙苑子

白蒺藜各10克

鹿角膠6克(另烊兌服)

明天麻5克

石菖蒲5克

生龍骨

牡蠣各10克(同打先煎)

【解讀】

更年之期,月經多不正常,無足為慮,但下血過多則成病態。心主血,肝藏血,脾統血,主治三髒血可止,體力日複。

本案患者在諸症消失之後突然血壓降低,更可說明是虛證。補虛養血,當為正治。

黨參、白術、砂仁、甘草益氣健脾;生熟地黃、白芍、杜仲、川斷、沙苑子、狗脊補肝腎、益精血;柏子仁、遠誌、石菖蒲通心竅、益心氣;五味子、五倍子、山萸炭、連房炭收斂止血;白薇、白蒺藜清肝熱、止頭暈;諸藥合參,心、肝、腎、胃同治,是故療效卓著也。

鹿角膠——阿膠珠

《本經逢源》“鹿角,生用則散熱行血,消腫辟邪,熬膠則益陽補腎,強精活血,總不出通督脈、補命門之用,但膠力稍緩,不能如茸之力峻耳”;阿膠味厚,滋陰補血,益氣安胎。成無己雲:“陰不足者,補之以味,阿膠之甘,以補陰血。”《本草經疏》:“阿膠,主女子下血,腹內崩。”二藥均為血肉有情之品,相須為用,增液補血之力益彰。

白蒺藜(刺蒺藜)——沙苑子(沙蒺藜)(見第47頁)。

生、熟地黃——砂仁(見第48頁)。

川杜仲——川續斷(見第48頁)。

五味子——五倍子(見第219頁)。

生龍骨——生牡蠣(見第46頁)。

三、閉經

(一)氣血虧損

謝某女22歲病曆號51、6、37

月經兩年未至,日形消瘦,精神疲怠,讀書過目即忘。下腹墜痛、腰酸、微有白帶,形體瘦弱,麵色晦滯。

舌質暗紅,六脈沉滯。

【辨證立法】

六脈沉滯,舌質暗紅,閉經兩年,是有瘀血之象。但形體瘦弱,不宜峻攻,擬先活血通經,後再調養,使氣血充盈,月事即可以時而下。

【處方】

兩頭尖10克

茺蔚子6克(酒炒)

酒川芎5克

炙甘草3克

淩霄花6克

酒延胡索6克

酒丹參15克

茜草根6克

酒當歸6克

祁艾葉5克二診:服藥4劑,在第2劑時即稍見紅,以後則下血黑紫色血,且有塊,下腹墜痛及腰酸均見好。

【處方】

每日早、晚各服八寶坤順丸1丸。連服1個月。

【解讀】

患者雖然形體瘦弱,氣血均虧,然以脈象沉澀,舌質暗紅,若不先去其瘀,縱然大補氣血亦不能使之經通。但又因形體瘦弱,不宜用峻攻之法,故先用行血活瘀之劑,使瘀血得活,再予八寶坤順丸,則衝任和調,氣血漸充,月經及時而至。

注1:兩頭尖為竹節香的別名,乃毛茛科植物紅背銀蓬花的根莖。味辛性烈,有毒。祛風濕,消癰腫,療金瘡、治癤癰腫。煎服:15~3克。

注2:淩霄花為紫薇科植物紫薇的花。味酸性鹹,入肝經血分。活血行滯,涼血祛瘀,通經下胎。治血滯經閉,癥瘕諸症。常用量:3~6克。

(二)肝鬱血滯

張某女23歲病曆號51、7、638

平素行經錯後,本年初因家事不順,心情抑鬱,由2月至今5個月經水未來。腰背疼痛,食少,頭暈,日漸消瘦,睡眠及二便尚屬正常。

舌苔薄白質黯,六脈沉澀而細。

【辨證立法】

情誌不舒,氣滯血瘀,月經5個月未至,應以疏肝活血法治之。

【處方】

柴胡5克

白芍各6克(同炒)

佛手

月季花各6克(後下)

白蒺藜

沙苑子各10克

砂仁5克

熟地黃各6克(同搗)

酒川芎5克

澤蘭葉各10克

益母草12克(酒洗)

玫瑰

厚樸花各5克(後下)

酒當歸10克

丹參

牡丹皮各6克(同炒)

炙甘草3克

二診:服藥4劑,腰背疼痛減輕,食欲好轉,惟月經仍未來。

【處方】

前方加桂枝3克,細辛15克,再服4劑。

三診:前方服4劑,月經已見,量少色暗,少腹墜痛,擬用丸方調理。

【處方】

早服八寶坤順丸1丸;晚服玉液金丹1丸。

【解讀】

經閉之因甚多,不可妄用破血活瘀之劑。本案則為情誌抑鬱,以致氣結血瘀者,故舒肝活血為宜。以柴胡四物為主方,玫瑰、月季、澤蘭、益母諸味既活血又養血,服藥8劑月經即現,遂以丸藥鞏固。

赤、白芍——柴胡(見第47頁)。

生、熟地黃——砂仁(見第48頁)。

厚樸花——玫瑰花(見第30頁)。

佛手花——月季花

佛手花體輕質脆,香氣濃厚,舒肝和胃,行氣止痛;月季花氣味清香,活血調經,解毒消腫,散瘀止痛。佛手花以入氣分為主,月季花以走血分為要。二藥伍用,一氣一血,氣血雙調,活血調經,散結止痛之力益彰。

佩蘭——澤蘭

佩蘭清暑,辟穢,化濕,調經,醒脾開胃;澤蘭辛溫,入於血分,活血利水,通經化瘀。佩蘭以走氣分為主,澤蘭以行血分為要。二藥伍用,一氣一血,氣血兼顧,調經之力益彰。

丹參——牡丹皮(見第15頁)。

白蒺藜(刺蒺藜)——沙苑子(沙蒺藜)(見第4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