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雜病
第一節口腔潰瘍(口瘡)
一、脾 胃 積 熱
範某女48歲病曆號52、1、96
齒齦腫脹,口舌均有淺潰瘍,疼痛流涎,咀嚼不便,妨礙飲食,喉間阻悶不暢,頭暈,大便幹結,小便黃,睡眠不安,病已逾月。
舌尖紅、苔黃、脈弦數。
【辨證立法】
口屬脾胃,舌屬於心,齒齦腫脹,口舌生瘡,是為脾胃積熱,心火上炎之症。擬用清瀉法。
【處方】
升麻
細辛各3克
大生地10克(同搗)
酒軍炭6克
炒枳殼5克
生甘草3克
酒黃連3克
芩10克
青連翹10克
金銀花15克
山梔衣6克
牛蒡子6克
苦桔梗5克
川黃柏10克另:生蒲黃粉30克塗搽患處,每日4~5次。
二診:服藥3劑,齒齦腫、舌潰瘍有減輕。仍按原法立方。前方去黃柏,枳殼易為枳實6克,加蒲公英15克。蒲黃粉末用完仍繼續塗搽患處。
三診:服藥2劑,諸證均愈,大便已暢,食眠亦佳,恐其再發,特再就診。囑其效不更方,照前方再服2劑,隔日1劑。
【解讀】
口腔潰瘍與中醫的“口瘡”類同。《醫貫》:“口瘡上焦實熱,中焦虛寒,下焦陰火,各經傳變所致。”症見口腔內唇、頰、上齶等處黏膜,出現淡黃色或灰白色之小潰瘍麵,單個或多個不等,呈橢圓形,周圍紅暈,表麵凹陷,局部灼痛,反複發作,影響進食,痛苦頗甚。論病因有因心火上炎,熏蒸於口;有因脾熱生痰,痰火互結,上聚於口;有因脾腎兩虛,虛火上擾於口。施師治療此症,常以涼膈散、清胃散、清胃瀉火湯、甘桔湯加減為主,並常用生蒲黃粉塗搽患處,或用柿霜餅噙化,每收速愈之效;《千金方》載重舌生瘡,蒲黃末敷之,不過三上瘥。柿霜,《本草綱目》載:柿霜,清上焦心肺熱,生津、止渴、化痰寧嗽,治咽喉、口舌瘡痛。
大生地——細辛——升麻
大生地清熱涼血,養陰生津,補腎養心。細辛氣味香竄,升散之力頗強,有較好的通絡止痛之功。二藥伍用,以細辛之升散,引幹地黃之甘寒,直達上焦,共奏清熱止痛之效,而無燥烈升散之弊。升麻體輕升散,升陽散鬱,清熱解毒,引藥上行,與大生地、細辛參合,直達病所,清熱解毒、止痛之力益彰。
酒黃芩——酒黃連(見第12頁)。
牛蒡子——青連翹(見第36頁)。
黃連——細辛
黃連苦寒,清熱解毒,瀉心胃之火;細辛升散走上,祛風止痛。二藥伍用,以細辛之升散,引黃連直達病所,共奏清熱解毒、瀉火、消炎、止痛之功。用於治療口舌生瘡。
黃連、細辛伍用,出自明·李時珍《本草綱目》,名曰兼金散,善治口瘡,並雲:“一冷一熱,一陰一陽,寒因熱用,熱因寒用,君臣相佐,陰陽相濟,最得製方之妙,所以有成功而無偏勝之害也。”驗之臨床,治口瘡療效甚好。
苦桔梗——甘草
桔梗辛開苦降,專入肺經,宣散升提,利咽止痛,為治咽痛、音啞之要藥;甘草味甘性平,生用性涼,解毒消腫,瀉火利咽,緩急止痛。二藥伍用,直奔咽喉,清熱解毒、利咽消腫之功益彰。
桔梗、甘草伍用,名曰甘桔湯。出自《傷寒論》。桔梗1兩,甘草2兩,水煎,分3次服。治少陰病咽喉痛。施師用來治療口腔潰瘍,蓋桔梗辛開苦降,但辛而不燥,苦而不峻,質輕升浮,載清熱解毒之品直達病所。甘草用其生品,取其清熱解毒之功是也。諸藥參合,清熱解毒,消炎止痛,促進潰瘍麵愈合之力增強。
二、維生素B2缺乏症
汪某女25歲病曆號51、10、434
病起於兩年前,初時口唇發癢,夜晚尤甚,繼而形成潰瘍,流水結成黃痂,經久不愈,飲食俱痛,苦惱異常。經北京某醫院診斷為維生素B2缺乏症。近來兩腿出現紅斑,有熱痛之感,頭暈痛,心慌,睡眠多夢,習慣性便秘,飲食正常。
舌質紅,苔薄白,脈沉數而細。
【辨證立法】
脾胃鬱熱,症現口唇腫爛,大便燥結,久則燥熱入血,鬱滯生斑。心主血,心火過盛則心慌多夢。應以養陰清熱,潤燥活血為法。
【處方】
綠升麻15克
朱茯神
寸冬各10克
酒玄參12克
火麻仁15克
東白薇6克
北細辛15克
晚蠶沙
炒皂角子各10克(同布包)
紫花地丁
蒲公英各6克
炒遠誌6克
川黃柏10克
桃
杏仁各6克(同搗)
炒蒲黃10克
紫草根5克
生甘草5克二診:服藥10劑,口唇癢止,潰瘍也極見好轉,睡眠安穩,心慌,頭暈均效,腿上紅斑未現,希望用常方鞏固。
仍遵前法,每周服2劑,至愈為度。
【處方】
綠升麻1克
東白薇6克
青連翹10克
炒皂角子
晚蠶沙各10克(同布包)
火麻仁15克
北細辛1克
紫花地丁
蒲公英各6克
桃
杏仁各10克(同搗)
生甘草5克
川黃柏10克
紫草根
浮萍各5克
夏枯草10克
炒蒲黃10克【解讀】
本案原屬脾胃鬱熱日久,致成口腔潰瘍,大便燥結,積熱之甚矣。以證來論,三黃石膏湯用之甚宜。然以其脈沉數而細,若用苦寒瀉下之劑,反致熱邪深入,則體力更見衰弱,遂以清熱、養陰、潤燥、兼用活血之法,兩年夙疾,十劑大效。審脈識證,具見巧思。方中升麻、細辛不獨載藥上升直達病所,配以浮萍,亦取“火鬱發之”之意。黃柏、連翹、白薇、夏枯草、紫花地丁、紫草、生甘草清熱瀉火,桃杏仁、蒲黃活血,寸冬、玄參養陰,麻仁、蠶沙、皂莢潤燥通便。
川黃柏——升麻、細辛
黃柏苦寒堅陰,清熱燥濕,瀉火解毒,製膀胱、命門之火,以退虛熱;升麻升陽散鬱,清熱解鬱,引藥上行。二藥參合,直達病所,瀉火解毒之力益彰。細辛味辛而厚,氣溫而烈,升散走竄,與黃柏、升麻參合,滋陰降火,消腫止痛之力倍增。
朱茯神——朱寸冬(見第26頁)。
晚蠶沙——皂莢(見第16頁)。
紫花地丁——蒲公英(黃花地丁)
紫花地丁清熱解毒,消散癰腫;蒲公英清熱解毒,散結消腫。二藥伍用,相互促進,清熱解毒、消炎止痛、散結消腫的力量增強。
紫花地丁、蒲公英伍用,善治一切化膿性炎症,但用量宜大,30~60克均可。若治尿路感染,宜與益元散、車前草、墨旱蓮伍用,其效更著。
筆者嚐治一罹腮腺炎男性患兒,主取紫花地丁、蒲公英各30克,伍以金銀花10克,連翹10克,大青葉10克,板藍根10克,柴胡6克,升麻3克。水煎,分為4次服下。藥服2劑,熱退、痛止、腫消一半有餘,遵效不更方之旨,原方又進2劑,病即告愈。
桃仁——杏仁(見第66頁)。
紫草——浮萍
浮萍體輕氣浮,偏走氣分,善清氣分邪毒,以散風、祛邪、透疹、利尿;紫草專入血分,長於清血分熱毒,以清熱涼血、解毒化斑。二藥伍用,一氣一血,氣血兩清,透疹解毒,祛風止癢,其功益彰。
第二節蕁麻疹
一、積滯內停,外受風邪
張某女19歲病曆號52、7、586
遍身易起紅色癢疹,時發、時愈,已有七八年之久。平時消化不良,大便幹燥,有時嘔吐,腹部脹痛,喜食酸味。近日上述胃腸症狀又現,並伴發癢疹。
舌苔垢膩,六脈滑數。
【辨證立法】
平素飲食無節,胃腸受損,消化不良。積滯生熱,鬱久入於血分,外感風邪,即發癢疹。治宜消導胃腸積滯,並疏風、清熱法。
【處方】
青
廣皮炭各5克
醋柴胡5克
杭白芍10克(同炒)
酒當歸6克
炒防風5克
焦山楂10克
炒半夏曲10克
旋覆花6克(同布包)
宣木瓜10克
萊菔子
纓各6克
蟬蛻5克
炒穀
麥芽各10克
炒皂角子
晚蠶沙各10克(同布包)
黑芥穗6克
烏梅炭5克二診:服藥6劑,癢疹全消,大便通暢,食欲增進,消化力好轉。囑留此方,再發庠疹,即連服數劑。
二、濕熱久蘊,感受風邪
趙某女42歲病曆號53、4、712
突於昨夜,全身瘙癢,遍起紅疹,逐漸連及成片,—夜未能安睡,晨起發現顏麵、手足均腫,皮膚自覺灼熱,頭暈、腰酸,小便深黃。
舌苔薄黃,脈浮數。
【辨證立法】
血熱受風,遍身癢疹,素蘊濕熱,隨風而發,故作浮腫,急用清血熱,疏風邪法治之。
【處方】
炒防風5克
黑芥穗6克
桑寄生
枝各18克
沙苑子
白蒺藜各10克
東白薇6克
赤
白芍各10克
柴胡3克
桂枝15克(同炒)
綠升麻15克蟬蛻5克
川黃柏6克
川當歸6克
淡豆豉12克
炒山梔5克
北細辛15克
甘草梢5克
蒲公英
紫花地丁各10克
二診:服藥4劑,瘙癢全消,惟腰酸痛,四肢關節疼痛,頭暈,小便短,風熱已消,濕氣未淨,再進通絡利濕為治。
【處方】
柴胡
桂枝各3克
杭白芍10克(同炒)
片薑黃10克
車前草
墨旱蓮各12克
宣木瓜10克
桑寄生
枝各18克
金狗脊15克酒川芎5克
川萆薢
石韋各10克
生
熟地黃各6克
砂仁5克
細辛15克(同搗)
川黃柏6克
炙草節6克
川杜仲
續斷各6克【解讀】
上案風疹為消化不良,積滯內停,外感風寒使然。本例則因濕熱久蘊感風而發,臨床常見此病。施師治此病,以柴胡發少陽之火,升麻發陽明之火,防風發太陽之火。諸藥味薄氣清,升舉其陽,通暢三焦,更以山梔清三焦之火,佐以黑芥穗、蟬蛻、豆豉引血中風熱,出表而解。配伍緊嚴,一診數劑即愈。本案患者,初診方連服4劑,癢疹全消。但腰酸尿少,關節疼之症未愈,風熱雖消,濕滯未淨,故又予通絡利濕之劑,囑其服至症狀消失為止。另外,證屬過敏所致者,施師常與過敏煎(銀柴胡、五味子、烏梅、炒防風、生甘草)伍用,以增強療效,用者宜審。
炒防風——黑芥穗(見第20頁)。
青皮炭——陳皮炭(橘皮炭)(見第8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