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雜病(2 / 3)

注:蕁麻疹證情複雜,累及胃腸者甚夥,故青陳皮炒炭入藥,其用意有三:一則去其辛散峻烈之性,減輕對胃腸道的刺激;二則用其炭末解毒防腐;三則保護胃腸黏膜,促進水腫的吸收。

炒山梔——淡豆豉(見第2頁)。

桑枝——桑寄生(見第182頁)。

赤、白芍——柴胡、桂枝(見第11頁)。

川黃柏——細辛、升麻(見第336頁)。

白蒺藜——沙苑子(見第47頁)。

紫花地丁——蒲公英(見第337頁)。

生、熟地黃——砂仁、細辛(見第48頁)。

川杜仲——川續斷(見第48頁)。

石韋——萆薢(見第201頁)。

赤芍——白芍(見第6頁)。

車前草——墨旱蓮(見第115頁)。

第三節脫發

徐某男34歲病曆號54、1、468

兩年前去廣州出差,旋即發現頭發脫落,日漸增多,頭皮不癢不痛。返京後,經某醫院檢查,病因不明,施以理療以及組織療法,又注射維生素B、維生素C等藥,治療3個多月未見效果。飲食、二便、睡眠均正常。

舌苔正常,六脈沉弱。

【辨證立法】

經雲:“腎氣實發長。”又《素問·六節藏象論》曰:“腎者,主蟄封藏之本,精之處也。其華在發。”由是腎氣虛則發易脫。發為血之餘,養血則發再生。補腎養血為治脫發常法。

【處方】

紫河車6克

敗龜甲10克

黑芝麻30克(生研)

酒當歸6克

鹿角膠6克(另烊兌服)阿膠珠6克

冬桑葉6克

熟地黃各10克(酒炒)

血餘炭10克(包煎)

黑豆衣12克二診:前方服10劑,甚平和,病無進退,擬用丸方緩圖。

【處方】

黑芝麻120克(生研)

紫河車60克

女貞子30克

製首烏60克

酒當歸30克

冬桑葉60克

血餘炭30克

黑豆衣30克

桑椹30克

酒杭芍30克

鹿角膠60克

熟地黃各30克

酒川芎30克

白蒺藜60克

炙甘草30克共研細末煉蜜為小丸,每日早、晚各服10克,白開水送服。

三診:丸藥服3個月,已見效,頭發新生如胎發,柔弱不長,仍用丸方圖治。

【處方】

黑芝麻118克

女貞子30克

紫河車30克

五味子30克

熟地黃各30克

生甘草30克

冬桑葉60克

黑豆衣30克

當歸身60克

山茱萸60克

白蒺藜10克

製首烏60克

綿黃芪90克

酒川芎30克

甘枸杞60克

酒杭芍30克【解讀】

脫發一證,有早禿、斑禿、脂溢性脫發、症狀性脫發種種。中醫論之,有腎虛使然,有血虛之故,有血熱所致,還有精神創傷等。本案原因不明,施師從治本之法入手,擬補腎養血,以丸劑緩圖。

生地黃——熟地黃(見第48頁)。

桑葉——黑芝麻(見第246頁)。

女貞子——黑豆衣

女貞子養陰益精,清補肝腎,除虛熱,烏須發,聰耳目;黑豆衣為豆科植物大豆的黑色種皮,味甘性涼,清涼滋補,養血疏風,明目益精,解毒利尿。女貞子以滋補為主,黑豆衣以清涼為要。二藥伍用,一清一補,滋補肝腎,涼血生發之功益彰。

何首烏——桑椹

何首烏(見第44頁)。

何首烏補肝腎、益精血、烏發黑須;桑椹又叫桑果、桑實。為桑科植物桑的果穗。味酸,性微涼。入肝、腎經。能補肝益腎,滋液息風,黑發明目。養血祛風,潤燥通便。二藥伍用,相互促進,補益肝腎,養血潤燥,烏須黑發、生發之力倍增。

第四節甲狀腺功能亢進(癭瘤)

陳某女29歲病曆號55、6、661

病已年餘,初起未予注意,當時隻發覺頸部逐漸粗大,有時心悸、煩躁。本年1月,感覺症狀日益增多,脈搏速加(110~120/分鍾),多食善饑,兩目發脹,怕熱多汗,頭暈,多疑,疲乏無力,月經行期無定。經北京某醫院檢查診斷為甲狀腺功能亢進,曾住院治療45天,現求診中醫施治。

舌苔薄黃,六脈弦數,頸部顯著腫大。

【辨證立法】

癭瘤古人已詳論之,多屬情誌鬱結以致氣血瘀滯,結而為癭瘤,治法以軟堅,平肝養心。

【處方】

昆布10克

浙貝母6克

玄參10克

雲茯神10克

海藻10克

小薊10克

遠誌10克

柏子仁10克

山甲珠10克

山慈菇10克

牛蒡子10克

夏枯草10克另:三七3克,研粉2次服。

二診:藥服11劑,心跳好轉,脈搏每分鍾不越百至,汗出漸少,頸間舒適,已不堵悶。

【處方】

石決明10克

18克

山甲珠10克

夏枯草10克

浙貝母6克

黑玄參10克

海藻10克

昆布10克

生鹿角15克

龍眼肉10克

山慈菇10克

三七粉3克(分2次服)

生牡蠣

龍骨各12克(同打先煎)

炒遠誌10克

茯神10克

小薊10克三診:前方連服5劑,諸症更見好轉,睡臥時脈搏恢複正常,起立,行動又稍增速,前方去龍眼肉,加黃菊花10克。

四診:前方已服22劑,中間曾停藥數次觀察。停藥時,脈搏增速,頸間堵脹,連服數劑,諸症即大見好轉,擬用丸方緩圖,以冀鞏固。

【處方】

生龍齒60克

炒遠誌30克

夏枯草30克

小薊各30克

柏子仁30克

仙鶴草60克

淡昆布30克

生牡蠣60克

苦桔梗15克

潤玄參30克

旱三七15克

龍眼肉30克

浙貝母30克

白人參15克

山甲珠30克

川當歸30克

杭白芍30克

淡海藻30克共研細末,煉蜜為小丸,每日早、晚各服10克,白開水送服。

【解讀】

本案為彌漫性甲狀腺腫的甲亢。症見甲狀腺腫大,怕熱多汗,心煩、心悸,多食善饑,疲乏無力。中醫論之,是屬“癭瘤”。其治療方法,施師習用昆布、海藻、海帶之類藥治之。此三味藥含碘量甚豐,與現代醫學用碘劑治單純性甲狀腺腫有相同之處,然中醫尚需辨證,另加佐使之藥以輔助。玄參和浙貝有軟堅之力,患者脈搏過速加用遠誌、茯神、柏子仁等養心藥。丸藥連服兩料,甲狀腺顯著縮小,症狀消失。

海藻——昆布

海藻鹹、寒,軟堅、消痰、利水、泄熱;昆布鹹、寒,清熱利水,軟堅散結,破積消瘰。二藥同為鹹寒之品,參合為用,其功益彰,消痰破積、軟堅散結、消瘰化瘤之力增強。

海藻、昆布伍用,名曰二海丸。出自《證治準繩》。治氣癭(多因氣傷肺氣,複被外邪所襲而成。瘤體軟而不堅,皮色如常,無寒無熱,喜怒時多增大或縮小)。

治療腫瘤諸症用量宜大,可用到30~60克。

浙貝母——夏枯草

浙貝母又名浙貝、象貝、大貝。因產於浙江象山、新昌、寧波一帶,故名浙貝、象貝。開泄宣肺,止咳化痰,清火散結;夏枯草瀉肝膽火鬱,以解毒明目,暢利氣機以散鬱結。二藥伍用,清肝火、解毒熱、散鬱結、消瘰鬁之力增強。用於治療瘰鬁(類似淋巴腺結核)、癭瘤諸症。

浙貝母、夏枯草伍用是為治療瘰鬁(頸淋巴結核,慢性淋巴結炎)而設。臨證之際,常與海藻、昆布,生牡蠣、玄參合用。

生龍骨——生牡蠣(見第46頁)。

生牡蠣——玄參(元參)

玄參苦寒,瀉火解毒,清熱涼血,甘寒養陰,生津潤燥;牡蠣鹹寒,軟堅散結,製酸止痛,重鎮安神,平肝潛陽,收斂固澀。玄參以解毒為主,牡蠣以散結為要。二藥參合,互相為用,滋陰涼血、瀉火解毒、軟堅散結、治瘰消腫之力益彰。用於治療痰火凝結,瘰鬁、癭瘤、痰核諸症。

玄參、牡蠣伍用,出自《醫學心悟》消瘰丸,以玄參、煆牡蠣、貝母各等份,煉蜜為丸,治療瘰鬁。施老經驗,宜與夏枯草、浙貝母等藥伍用,其效更著。

石決明——草決明(見第47頁)。

注:龍眼肉又名桂圓肉。味甘氣溫。入心、脾經。有益心脾、補氣血、安心神之功。甲亢之證屬陰血虧損者甚宜。

第五節疝

韋某男17歲病曆號53、2、390

左陰囊腫大已8日,按之作痛,臥時可以回縮,站立行動則下墜增大。經北京某醫院診斷為腹股溝疝,本人不欲手術,求診中醫治療。

舌苔正常,六脈沉弦。

【辨證立法】

疝氣多屬虛寒,蓋寒主收引,引抽作痛,虛則氣陷故下墜也。脈沉為裏,弦則肝氣不行,宜於補中益氣湯加減治之。

【處方】

醋柴胡5克

杭白芍10克(同炒)

米黨參6克

廣陳皮6克

醋青皮5克

炙升麻3克

炙甘草3克

炙黃芪12克

酒當歸10克

台烏藥6克

鹽橘

荔核各6克

野於術5克

川楝子10克(醋炒)

醋延胡索10克二診:服藥8劑,左陰囊已不下墜,亦未作痛,希予丸方鞏固,以防再發。

【處方】

早、晚各服補中益氣丸10克;午服茴香橘核丸6克。白開水送服,連服10日。

【解讀】

疝之為病,泛指體腔內容物向外突出的病證。多伴有氣痛症狀,故有疝氣、小腸氣、小腸氣痛等病名。如突出於腹壁、腹股溝,或從腹腔下入陰囊的腸段。其發病機製,中醫認為多與肝經有關,故有“諸疝皆屬於肝”之說。施師告雲:疝氣病多見於老年人及幼兒,以其中氣不足,氣虛下墜,提固不利也。多因寒氣引發,古人稱之為寒疝,每以補中益氣湯為主方,隨症加減,療效頗為滿意。然須早治,若已年久,治愈較難。須手術者,切勿姑息,以免驟變。

杭白芍——醋柴胡(見第11頁)。

米黨參——炙黃芪(見第109頁)。

川楝子——延胡索(見第305頁)。

橘核——荔枝核(見第168頁)。

醋青皮——陳廣皮(陳皮、橘皮)(見第82頁)。

第六節多汗

李某男69歲病曆號52、12、453

7年前曾患夜間多汗,晨起床褥印有人形之濕跡,平素最易感冒,當時轉戰各地,亦未多加治療。解放後在京任職,夜汗未現。4個月前,因感冒服阿司匹林,汗出甚多,此後每於晨間3、4點鍾時即出汗如洗,醒後遍身冰冷,不敢再睡。兩個月來不能安眠,精神疲倦,苦惱異常。飲食、二便如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