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皮膚瘙癢(1 / 3)

第14章 皮膚瘙癢

皮膚瘙癢是許多皮膚病共有的一種自覺症狀,如僅有皮膚瘙癢而無明顯的原發性損害時則稱為皮膚瘙癢症。中醫稱本病為“風瘙癢”“癢風”“爪風瘡”等名稱。皮膚瘙癢症分為全身性及局限性兩種,前者以全身皮膚瘙癢為特征,而後者多發生於身體的某一部位,以肛門、陰囊及女陰部位為多見。皮膚瘙癢症的病因繁多,諸多因素都可導致本病的發生。

冬季皮膚瘙癢症常發生於冬季患者睡前脫衣服時,發生瘙癢,尤其是在股部、脛前、髖部及小腿後部等部位。皮膚常表現為幹燥、脫細薄糠樣屑及苔蘚樣變。

1.祛風止癢湯

【藥物組成】防風15g,當歸20g,荊芥15g,白芷20g,槁本10g,蒼耳子10g,川芎10g,苦參15g。

【治療方法】將上藥放入沙鍋內浸泡2h,煎好去渣,待藥液涼至40℃左右時,反複熏洗頭皮瘙癢處,每次熏洗20min左右,使藥液充分滲入頭皮,每日熏洗2次。

【功  效】祛風散寒、通絡止癢。

【臨床運用】臨床治療20例,臨床治愈16例,顯效3例,無效1例,總有效率為95%。

治驗:楊某,女,50歲。頭皮瘙癢月餘,受風寒頭皮瘙癢加重。經用中西藥物治療,未見明顯療效,診斷為頭皮瘙癢。給予祛風止癢湯熏洗治療,每次熏洗20min,使藥液充分滲透至頭皮內,每日治療2次,經藥液熏洗治療2次,患者頭皮瘙癢明顯減輕,頭皮丘疹明顯減少,頭屑亦減少。經用祛風止癢湯熏洗治療5日,患者頭皮瘙癢及臨床症狀全部消失。

【經驗心得】頭皮瘙癢症多由風寒濕邪侵襲頭皮所致,以頭皮瘙癢為主症。“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治宜祛風散寒、補血祛瘀、通絡止癢。自擬祛風止癢湯方中川芎治血中之瘀;當歸有生新血補血的作用;防風、白芷、荊芥祛風濕之邪;蒼耳子祛風止癢;苦參為殺蟲止癢的特效藥;槁本引藥上行,有祛風邪、專治頭頂作痛之功效。諸藥配合應用,藥液熏洗直接作用於頭皮,局部藥物濃度高、藥力持久、發揮作用快,具有治療方法簡單、療效顯著等特點。

【方劑出處】焦紅波,等.自擬祛風止癢湯熏洗治療頭皮瘙癢症20例.中醫外治雜誌,2004,13(1):50

2.當歸飲子加味

【藥物組成】生地黃、白蒺藜、何首烏、黃芪各30g,白芍15g,防風、當歸、荊芥各10g,川芎、甘草各6g。

【隨症加減】瘙癢劇烈,癢無定處,酌加白鮮皮、蟬蛻;頑固難愈,皮膚患處苔蘚樣變,酌加僵蠶、全蠍、莪術;夜寐不安,失眠多夢,酌加珍珠母,酸棗仁、合歡皮;大便秘結,加火麻仁、肉蓯蓉。

【治療方法】每日1劑,水煎分早晚2次服。

【功  效】消風、活血、止癢。

【臨床運用】臨床治療100例。治愈66例,顯效21例,有效13例,總有效率100%。

治驗:王某,男,70歲。2003年11月6日初診。皮膚瘙癢反複發作5年餘。多在氣候變冷或飲酒、過食辛辣海味時加重。曾多方求醫,每用激素及抗組胺藥緩解,但停藥後即複發如初。自覺神倦乏力、失眠多夢,大便秘結。診見:皮膚幹燥,四肢、軀幹散在抓痕、血痂及細小鱗屑,前臂伸側皮膚略增厚,色素沉著。舌淡苔薄,脈沉細。經檢查未發現其他病變。診斷:老年性皮膚瘙癢症。用當歸飲子加味治療,處方:白蒺藜、酸棗仁、生地黃、何首烏、黃芪各30g,火麻仁、茯苓、白芍各15g,荊芥、防風、僵蠶各10g,川芎、甘草各9g。每日1劑,水煎分早晚2次服,同時每日局部外塗3%酚軟膏。用藥10天後,諸症明顯減輕。治療18日後,瘙癢消失,皮損基本消退,僅有部分色素沉著。上方去荊芥、防風、白蒺藜,加山藥15g,六月雪10g,玉竹15g。隔日1劑,連服2周,停藥後一切如常,隨訪1年未見複發。

【經驗心得】當歸飲子出自《證治準繩》,是治療皮膚“瘡疥、風癬、濕毒、燥癢”的常用方劑。方中四物湯補血養血活血,滋陰潤燥,使“血行風滅”;何首烏不寒不燥,能滋補肝腎,養血潤膚;黃芪補益中氣升陽,使氣旺以助血行達肌表,且能益衛氣。本證瘙癢雖與風有關,但以虛為本,故方中僅用3味散風之藥,荊芥溫而不燥,偏入血分,善解血中之風,配以防風、白蒺藜共奏消風活血止癢之功。甘草益脾補虛,調和諸藥。當歸飲子配伍嚴謹,用藥精練,標本同治,切入病肌。經臨床多次驗證,治療老年性皮膚瘙癢症療效滿意。

【方劑出處】黃衛華,等.當歸飲子加味治療老年皮膚瘙癢症100例小結.人人健康(醫學導刊),2008(4):104

3.當歸百合湯

【藥物組成】當歸10g,生地黃15g,白芍10g,川芎6g,雞血藤15g,百合15g,白蒺藜12g,地膚子12g,桑葉10g,荊芥10g,白鮮皮12g,土茯苓15g,甘草6g。

【隨症加減】若心悸、失眠者加柏子仁10g,酸棗仁10g;舌質紅,苔黃膩,濕熱較重者,去生地黃、川芎,加梔子10g,紫草12g,薏苡仁15g;病程長,加丹參15g,桃仁10g,牛膝10g,白芍改赤芍。

【治療方法】上方中藥每日1劑,水煎服3次。1個月為1個療程,連服3個療程。

【功  效】疏風止癢、清熱利濕。

【臨床運用】臨床治療47例,顯效18例(38%),有效25例(53%),無效4例(9%)。總有效率91%。

【經驗心得】本病的病機以血虛風燥為主,擬定養血潤燥、疏風止癢治療原則。當歸百合湯中以當歸性溫養血,百合性寒潤燥為主要藥物,一溫一寒相互配伍,協同藥效並製約其太過,適用於老年人血虛風燥;方中當歸、地黃、白芍、川芎合為養血活血四物湯;雞血藤補血行血;白蒺藜清熱祛風;地膚子、白鮮皮清熱燥濕,祛風止癢;荊芥祛風力強;桑葉潤燥效好;土茯苓除濕解毒,常與地膚子、白鮮皮配伍同用。全方合用,標本兼顧,針對老年人發病特點,以“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為前提,並注意溫而不燥、補而不滯,配合疏風止癢,清熱利濕藥物,組方合理,故臨床治療能取得滿意療效。

【方劑出處】劉建華.當歸百合湯治療老年性皮膚瘙癢症47例.實用中醫內科雜誌,2003,17(6):488

4.血府逐瘀湯

【藥物組成】當歸12g,生地黃12g,桃仁15g,紅花15g,枳殼12g,柴胡6g,赤芍12g,桔梗6g,川芎10g,牛膝15g,甘草3g,雞血藤30g。

【治療方法】每日1劑,水煎,早晚飯後服。

【功  效】活血化瘀、通絡止癢。

【臨床運用】臨床治療15例,治愈13例,顯效2例,總有效率100%,療程4~30日。

治驗:患者,男,65歲。患者2個月前因洗澡感受風寒後出現腰腹部瘙癢,繼之遍及全身,瘙癢逐漸加重,入夜更甚。全身遍及紅色小丘疹及許多點線狀搔抓痕、小血痂,以腰腹部、雙下肢內側為著,皮膚幹燥無光澤。查舌暗、舌邊有瘀斑、舌苔薄白,脈弦緊,給予祛風止癢散寒治療,20餘劑後無效。後根據患者舌暗,舌邊有瘀斑,改用活血祛瘀之血府逐瘀湯加雞血藤治療。3劑後上症減輕,7劑痊愈,隨訪2年無複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