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驗心得】血府逐瘀湯是清代名醫王清任治療“瘀血內阻胸部,氣機鬱滯所致胸痛胸悶”的方劑。後世多以本方加減以通治各種血瘀氣滯證。頑固性皮膚瘙癢證屬於中醫的“癢風”。根據臨床觀察,患者多為中老年患者,且多有舌質紫暗或舌邊有瘀斑,脈多弦澀。患者年老體弱,氣血虧虛,氣血運行遲滯,氣滯血瘀,肌膚失養,不榮則癢,故應用方劑血府逐瘀湯加味治療本病,每獲良效,可縮短療程,降低複發率。方中以桃紅四物湯合四逆散動靜相合,再加牛膝引藥下行,柴胡、桔梗引藥上升,升降有常,再配伍雞血藤以活血養血,使之氣血兼顧,氣血環流通暢,瘀血自去,肌膚得以榮養,故諸證痊愈。
【方劑出處】王豔英.血府逐瘀湯治療頑固性皮膚瘙癢症15例.現代中西醫結合雜誌,2004,13(19):2577
5.涼血解毒湯
【藥物組成】牡丹皮、赤芍、益母草各20g,生地黃、玄參各15g,金銀花、連翹、蘆根各12g,木通、竹葉各10g,生大黃、生甘草各6g。
【隨症加減】皮膚瘙癢嚴重者,可加用外洗方以增加清熱解毒、祛風止癢之功。
【治療方法】每日1劑,水煎2次,取汁400ml,分2次口服。可配合外洗方:蛇床子、苦參、白鮮皮、地膚子、土茯苓、野菊花各30g。每日1劑,水煎2次,取汁約500ml,溫洗患處,每日12次。清洗前先用溫熱水洗澡或清潔患處皮膚。也可將10%葡萄糖酸鈣10ml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中(糖尿病患者改用生理鹽水)靜脈滴注,每日1次。
【功 效】清熱解毒、涼血活血、祛風止癢。
【臨床運用】臨床治療30例,痊愈30例,一般服藥12劑後症狀體征緩解,服藥23劑後症狀體征明顯減輕,平均12日治愈。
治驗:夏某,女,50歲。2001年7月8日初診。主訴全身皮膚瘙癢難忍,起紅色疹塊3天。曾在某醫院用地塞米鬆和抗過敏藥物,並外搽皮炎平等藥物治療,症狀無好轉,且逐日加重。診見:皮損處有明顯抓痕,伴口幹喜飲,大便幹結難解,夜難入眠,舌質暗紅苔黃厚,脈細等症。遂給予涼血解毒湯4劑口服,加外洗方2劑煎水外洗。服中藥2劑後,皮膚瘙癢消失,皮疹消退。為鞏固療效,續服2劑。後隨訪半年,皮膚瘙癢症未再發。
【經驗心得】皮膚瘙癢伴皮疹色紅者,屬中醫風熱疹,多發於夏季,也見於春秋季節,冬季少發。中醫學認為,此症為感受風熱之邪,熱鬱於內,侵入營血所致。治療當以疏風清熱、涼血活血為法。涼血解毒湯中,金銀花、連翹清熱解毒、祛風透疹;蘆根、木通、竹葉、生大黃利尿通腑瀉熱,使熱毒隨二便而除;生地黃、玄參、牡丹皮、赤芍、益母草涼血活血;生甘草調和諸藥。諸藥合用,共奏清熱解毒、涼血活血、祛風止癢之功。
【方劑出處】桂裕江,等.涼血解毒湯治療皮膚瘙癢症30例.湖北中醫雜誌,2002,24(3):43
6.活血潤燥生津湯
【藥物組成】當歸、白芍、熟地黃各15g,天冬、麥冬、天花粉各12g,桃仁、紅花各9g。
【隨症加減】氣虛體弱者加生黃芪、太子參各12g;心煩不安者加焦梔子9g,連翹12g;失眠者加珍珠母15g,酸棗仁12g,朱砂0.5g(衝服,不可久用);大便幹結者加火麻仁15~30g,或生大黃6~12g;伴外風表現者加荊芥、防風、白蒺藜各10g;餘隨症加減。
【治療方法】每日1劑水煎服。治療期間停用其他止癢藥物,並注意保持心情舒暢,飲食清淡,忌食辛辣刺激及飲酒,避免熱水燙洗。
【功 效】滋陰養血、潤燥祛風。
【臨床運用】臨床治療96例,痊愈59例,顯效23例,有效9例,無效5例,服藥最少5劑,最多45劑。
【經驗心得】老年性皮膚瘙癢症是臨床常見疾病之一,屬中醫學“風瘙癢”“癢風”等範疇,即《外科證治全書·癢風》所述“遍身瘙癢,並無瘡疥,搔之不止”者。本病雖以“風”冠名,實則由於老年陰血不足,津液幹枯,肌膚失於榮潤滋養為本。朱丹溪活血潤燥生津散功擅養血活血,滋陰潤燥,正為合拍。方中熟地黃、當歸、白芍、天冬、麥冬、天花粉共奏滋陰養血潤燥之功;桃仁、紅花活血化瘀,使血液暢達,補而不滯,且有“血活風自滅”之義。
【方劑出處】蘇紹明.活血潤燥生津湯治療老年性皮膚瘙癢症96例.河南中醫學院學報,2003,18(1):57
7.活血疏風湯加減
【藥物組成】荊芥15g,苦參35g,白鮮皮30g,地膚子25g,蒼術25g,防風25g,羌活25g,當歸20g,川芎10g,紅花10g,蟬蛻10g,麻黃10g,甘草10g,火麻仁10g。
【隨症加減】瘙癢甚者,加白蒺藜、白僵蠶、皂角刺;頭麵部重者,加薄荷、白芷;上肢重者,加桂枝、浮萍;下肢重者,加川牛膝、木瓜;軀幹重者,加赤芍、桔梗;皮膚粗糙肥厚,色素沉著者,加桃仁、丹參、蛇蛻;陰囊、肛門及女陰瘙癢者,加土茯苓、蛇床子,苦參、地膚子加量;氣血虛弱者,加黃芪、黨參。
【治療方法】每日1劑,水煎服。也可將煎剩的藥渣,用紗布包數包,加水煎沸,趁熱擦洗患處,每次15~20min,每日1次。
【功 效】活血祛風、解毒清營。
【臨床運用】臨床治療132例,治療最短者7日,最長者42日,平均治療21日。治愈102例,占77.3%;有效25例,占19%;無效5例,占3.7%;總有效率96.3%。
【經驗心得】方中以荊芥、防風、羌活、蒼術、麻黃等解肌疏風,宣通腠理;紅花、當歸、川芎等活血通絡,助驅風邪;更以苦參、白鮮皮、蟬蛻、火麻仁、地膚子等清熱解毒,潤燥祛風;甘草解毒和營,調和諸藥。故諸藥合用,可共奏活血疏風、解毒清營而治皮膚瘙癢症之功效。
【方劑出處】張林等.活血疏風湯加減治療皮膚瘙癢症132例.中國臨床醫生,2004,32(6):60
8.六仙止癢湯
【藥物組成】苦參10g,石菖蒲10g,威靈仙10g,何首烏15g,麻仁15g,甘草10g,牡丹皮10g,白鮮皮20g,烏梅10g,五味子10g。
【隨症加減】若風熱偏盛加金銀花、浮萍、蟬蛻;若血虛明顯,皮膚幹燥,表皮脫落,神疲乏力,加當歸、白芍、生地黃、熟地黃等;若陰虛內熱,伴手足心熱、口幹多飲,加生地黃、玄參、麥冬、地骨皮等;若煩躁少寐,加酸棗仁、首烏藤、百合、生地黃等。
【治療方法】水煎服,每日1劑。1個月為1個療程。
【功 效】養血祛風、滋陰清熱。
【臨床運用】臨床治療66例,治愈34例,占51.52%;顯效16例,占24.24%;有效11例,占16.67%;無效5例,占7.58%。總有效率92.42%。
【經驗心得】全身性瘙癢症多由血虛風燥、陰虛內熱所致。應治以養血祛風、滋陰清熱為主。六仙湯源於《驗方新編》,由苦參、石菖蒲、威靈仙、何首烏、麻仁、甘草6味藥組成,功專祛風止癢,用治蕁麻疹、癢疹等頗多效驗。根據全身性瘙癢症以瘙癢為主要症狀,以陰虛血燥為主要病機的特點,根據風熱偏盛、偏陰虛與偏血虛的不同,分別在六仙湯基礎上加入疏散風熱、滋陰清熱、養血涼血、酸斂止癢之品,其收效迅速,療效確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