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瘢痕疙瘩(1 / 2)

第16章 瘢痕疙瘩

瘢痕疙瘩係指皮膚在創傷後,由於大量結締組織增殖和透明變性而形成的瘢痕過度增長,超出原有損害範圍。屬中醫“黃瓜癰”“肉龜瘡”“鋸痕證”的範疇。本病常繼發於外傷、燒傷、燙傷、注射、種痘或手術後以及化膿性損害。好發於胸骨前區,其次為頭皮、肩胛部、麵或頸部等。皮損開始為一小的、堅硬的粉紅色丘疹,漸增大呈圓形、橢圓形或不規則形,有的為蟹足狀,呈不規則地向外周擴展。患者多自覺局部瘙癢、刺痛或知覺減退。

1.瘢 痕 膏

【藥物組成】烏梅150g,急性子150g,川芎150g,龍膽草150g,五靈脂150g,五倍子150g,冰片150g,蜂蠟100g,山慈菇150g,凡士林150g,芝麻油1000g。

【治療方法】將製成的瘢痕膏用棉球均勻塗於增生的瘢痕表麵,並輕輕用指腹按摩,促使藥物充分吸收。每日1~2次,每2~3天將皮膚用溫水清潔1次,再繼續用藥,一直到瘢痕痛癢消失,瘢痕變軟,增生停止。一般需治療6個月。

【功  效】活血祛瘀、清熱解毒、散堅消結、潤膚止癢。

【臨床運用】臨床治療40例。痊愈21例,顯效15例,好轉4例。

治驗:王某,男性,23歲。因雙下肢被堿液燒傷而行削痂植微粒皮,創麵愈合後出現廣泛性瘢痕增生,伴灼痛瘙癢,夜間不能入睡。診見瘢痕高於皮膚0.5~1cm,質硬,暗紅色,予上藥外塗,用藥後痛癢症狀迅速得到控製,瘢痕萎縮變軟,4個月後瘢痕處高於正常皮膚0.2~0.4cm,彈性好,呈黃褐色而愈。

【經驗心得】本病病機為氣血虛虧,風邪乘虛而襲,血虛則易生風,肌膚失養,脾胃損傷,濕熱內生,化熱生風,內不得泄,外不得透,故鬱於肌膚腠理。按照辨證施治的原則,以活血祛瘀、清熱解毒、散堅消結、潤膚止癢法為主治療本病。自擬瘢痕膏中,烏梅外用可治胬肉外突;急性子活血化瘀、軟堅散結;川芎活血行氣、祛風止痛;紅花活血化瘀,擴張血管,改善微循環;龍膽草清熱燥濕,瀉肝火;五靈脂散瘀止痛,祛瘀止血;山慈菇清熱解毒、消痛散結、消積攻堅;冰片消熱止痛止癢。

【方劑出處】韓素娥.瘢痕膏治療燒傷創麵愈合後增生性瘢痕40例.中國民間療法,2002,10(6):28

2.大血藤洗劑

【藥物組成】大血藤250g,丹參50g,紅花50g,當歸100g。

【治療方法】加水適量,煎熬30min後,取汁備用。瘢痕麵積在2%者取汁100ml,麵積在5%者取汁250ml浸泡或濕敷,其他麵積視創麵大小取汁。使用時,藥溫以30~40℃為宜,最好將瘢痕部位置入盆內浸泡,不便浸泡部位可持續濕敷,浸泡或濕敷時間一般在20~30min,每日2次。2個月為1個療程。

【功  效】活血散結、清熱排毒、舒筋活絡。

【臨床運用】臨床治療120例,治愈24例,顯效48例,好轉42例,無效6例,總有效率94.1%。

【經驗心得】大血藤洗劑在治療過程中對皮膚無刺激,無不良反應,患者易於接受。該方具有活血散結、清熱排毒、行血補血、舒筋活絡、促進色素消退等功效。采用外洗浸泡,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環,抑製成纖維細胞增殖,促進膠原蛋白酶活性,促使瘢痕組織變薄、軟化甚至消失。

【方劑出處】王玲,等.大血藤洗劑治療燒傷瘢痕的臨床觀察.湖北中醫雜誌,2006,28(2):36

3.複方疤痕膏

【藥物組成】五倍子100g,丹參100g,川芎100g,當歸100g,蜈蚣6條,冰片15g。

【治療方法】上藥研成細粉末備用。取氧化鋅、明膠、甘油各500g,加水至1500ml,製成軟膏,再將以上備用藥物與氧化鋅軟膏混勻即可製成複方疤痕膏。將瘢痕部位用溫水清洗,再將藥膏塗於患處,並用彈力繃帶加壓包紮,每3日換藥1次,10次為1個療程。連續治療6個療程以上。

【功  效】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疏風止癢。

【臨床運用】臨床治療485例,702個瘢痕部位,治愈531個部位,治愈率75.64%,有效71個部位,有效率24.36%。

【經驗心得】瘢痕的形成主要是氣滯血瘀、經絡痹阻、痰濕搏結。複方疤痕膏具有軟堅散結,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疏風止癢的作用。丹參、川芎活血化瘀,能大大減輕瘢痕創麵的痛覺反應;蜈蚣解毒散結、通絡止痛;當歸理氣活血、軟堅散結;五倍子收斂固澀是中藥治療瘢痕的常用藥物,長期的臨床應用顯示能抑製瘢痕毛細血管的過度擴張,抑製瘢痕生長,加速瘢痕軟化;氧化鋅具有明顯的止癢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