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酒渣鼻
酒渣鼻是一種主要發生於麵部中央的紅斑和毛細血管擴張的慢性皮膚病。以顏麵中部彌漫性潮紅,伴發丘疹、膿皰和水腫的陣發性炎性反應為特點。本病多發生於中年時期,男女均可發病,但以女性多見,也可見於男性青春期。屬中醫“酒糟鼻”的範疇。
本病好發於麵部中央,尤其是鼻部及其兩側和前額中部,常呈對稱性分布。損害初為暫時性的陣發性紅斑,以後可持續不退,並有淺表的毛細血管擴張。在發展過程中可伴發成批的針頭至黃豆大小的水腫性毛囊丘疹和膿皰。嚴重時,鼻部組織肥大,形成大小不等、高低不平的暗紅色柔軟的結節,最終導致畸形的鼻贅。皮損常在春季及情緒緊張和疲勞時加重,一般無自覺症狀。
酒渣鼻患者除積極治療外,還必須忌飲酒、少食辛辣食物,多食蔬菜,保持大便通暢,心情舒暢。嚴冬注意鼻部保暖,夏季避免陽光直射鼻部。保持鼻部清潔,以防感染。中醫學認為,本病為飲食不節,肺胃蘊熱,複感毒邪、上蒸於麵部所致,治宜清熱利濕、解毒散結。
1.複方百部酊
【藥物組成】百部40g,硫黃20g,大黃20g,黃芩20g,蛇床子20g,地榆20g。
【治療方法】將上藥製成粗粉狀,入75%乙醇50ml中,密封浸泡1周,使用時用棉簽蘸藥液外搽患處,每日3~5次,10日為1個療程,連用1~2個療程。
【功 效】清肺泄熱、調節腸胃、活血化瘀、殺蟲止癢。
【臨床運用】臨床治療42例,治愈33例,占78.57%;好轉7例,占16.67%;無效2例。總有效率達95.24%。
治驗:王某,男,37歲。2002年8月就診,主訴:初期鼻部及周圍有熱癢感,也經常搔抓,2周後,病情加重,紅斑、丘疹明顯增多,又有大小不等的膿皰,毛細血管擴張,曾多次用維A酸類藥、紅黴素軟膏、皮炎平軟膏,病情反複發作。就診後發現症狀典型,用複方百部酊清熱解毒、活血消腫、殺蟲止癢,外用7日後,症狀明顯好轉,又連用9日治愈。
【經驗心得】酒渣鼻為中年人鼻麵部慢性炎症,現代醫學研究證明多為毛囊蟲感染所致,主要表現為紅斑、毛細血管擴張、丘疹、膿皰、鼻部組織肥厚,呈結節增生。治療以清肺泄熱、調節腸胃、活血化瘀、殺蟲止癢為主,方中百部潤肺化咳、殺蟲止癢;硫黃具有軟化皮膚和殺死寄生蟲的作用;大黃攻積導滯、瀉火通便、行瘀通經;黃芩瀉火解毒、涼血止血;蛇床子外用有殺蟲除濕止癢作用;地榆涼血止血、瀉火毒,並有收斂作用。諸藥使用,達到治標又治本的功效。預防本病的關鍵是,平時注重衛生,禁酒及辛辣刺激性食物,防止便秘,調整內分泌,避免局部過敏反應和冷熱刺激。本方花錢少、治療方便、無不良反應、治愈率高,值得臨床推廣。
【方劑出處】王富寬.複方百部酊治療酒渣鼻42例.中醫外治雜誌,2005,14(1):51
2.清熱燥濕殺蟲方
【藥物組成】金銀花10g,蒲公英10g,蒼術10g,薏苡仁10g,苦參12g,百部10g,地膚子20g,蛇床子15g,黨參10g,黃芪10g。
【隨症加減】肺熱甚者加枇杷葉10g,桑白皮10g,黃芩10g;胃熱甚者加麥冬10g,玉竹10g,生石膏20g,知母10g;濕毒熱甚者加黃連10g,黃芩10g,黃柏10g,梔子10g。
【治療方法】每日1劑,煎服2次,每次水煎取汁200ml,溫服。10日為1個療程,服用20日。
【功 效】清熱、燥濕、殺蟲。
【臨床運用】臨床治療84例。痊愈60例,有效20例,無效4例,總有效率95.24%。
治驗:陳某,男,45歲。2004年7月15日初診。主訴:鼻尖、兩側翼痤瘡樣丘疹、膿皰反複發作3年餘。現病史:3年前雙頰部出現紅色丘疹,局部有癢感,伴大便幹結。經中西醫結合治療後效果不佳。近1個月來皮疹紅腫疼痛,間有膿皰,伴口臭,便秘,小便黃,舌紅、苔黃膩,脈滑數。中醫辨證屬酒渣鼻(濕熱蘊膚),采用自擬的清熱燥濕殺蟲湯(內外合用)治之,2個療程痊愈,隨訪至今未複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