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理想的勝利(3 / 3)

保羅這時已經老了。他經曆了種種艱難險阻,不知道自己還能活多久。

趁著還有一口氣,他要重訪他的老師仙逝的地方。

許多人對他加以勸阻。

耶路撒冷的所謂基督教徒其實不過是猶太教的一個分支。那些對保羅熱衷於教不能容忍的人提起保羅就咬牙切齒。雖然保羅在希臘功成名就,但是在一個由法利賽人的精神統治著的城市裏,這樣的聲譽無足輕重。

保羅不信這些話,可是他剛一踏進聖殿就被認了出來。在場的人迅速把他圍在當中,想要他的老命。

幸虧羅馬軍隊趕來搭救,把他帶到了城堡裏。

羅馬軍人不知如何處置保羅。起初,他們以為他是個革命的鼓動者,從埃及來到猶太製造麻煩。保羅向他們證明自己是個羅馬公民以後,他們連聲向保羅道歉,還摘掉了先前給他戴上的手銬。

耶路撒冷駐軍的指揮官呂西阿斯發現自己陷入了幾年前彼拉多麵臨的困境。

他沒有理由審判保羅,但是他有責任維持治安。

他允許把保羅帶到大公會前,耶路撒冷城再次處在了內戰的邊緣。

幾年前,法利賽人和撒都該人為除掉他們共同的敵人耶穌而倉促結成了同盟。但是他們不久就後悔了,一直為此爭吵不休,鬧得耶路撒冷始終不得安寧。

在這種形勢下,保羅不能指望舉行公正的審判。呂西阿斯明智地把保羅帶回了城堡,以免受到暴民的傷害。

接著,他趁公眾沒注意的時候把保羅送到了行政長官所在的愷撒城。

保羅在愷撒城待了兩年有餘。雖然他在這段時間幾乎享有完全的自由,但是猶太教公會的成員沒完沒了地對他進行起訴,使他實在難以忍受。他最後要求把他送到羅馬,向皇帝陳訴他的案子。作為羅馬公民,他有這個權利。

公元六○年秋,保羅啟程前往羅馬。

這是一趟災難性的旅行。

載著保羅的船撞在了馬耳他島的岩石上。過了三個月,另外一隻船才把保羅和他的同伴送到了意大利大陸。公元六一年,保羅到達羅馬城。

他在羅馬似乎也享有充分的自由。羅馬人對他沒有什麼要指責的,他們隻是希望,既然保羅在耶路撒冷會起騷亂,那他就不要到那個地方去。羅馬人對猶太人的宗教不感興趣,當然不願意為那引示為羅馬人自己的法庭所承認的罪名而審判一個人。

既然保羅不再是對國家安全的威脅,羅馬人也就允許他隨便走動。保羅充分利用了這個難得的機會。

他在一個貧民居住區租了一間安靜的小屋,再次做起了傳教的工作。

他在生命的最後這幾年裏表現出崇高的勇氣。經曆了二十年的艱難困苦,他已是風燭殘年。然而親自向文明世界之都傳播耶穌的思想,機會實在難得。有了這樣的機會,坐牢、鞭笞、石擊(有一次,他差點讓他的同胞用石塊砸死)、饑渴、沒有盡頭的旅行,這一切又都算得了什麼!

他後來又奮鬥了多長時間,他最後的結局如何,我們無從知道。

公元六十四年,那裏爆發了一次愚蠢的反基督教騷亂。暴徒們對信仰新宗教的人燒殺搶掠,羅馬皇帝尼祿非但不加以製止,反而予以鼓勵。

保羅似乎就是在這場大迫害中遭了難。

自那以後,我們再也沒有聽到過提起他的名字。

然而現代的教會就是他的一座豐碑。

保羅是加利利通往羅馬的橋梁。由於他的努力,基督教才沒有蛻變為一個新的猶太教小宗派。

使基督教成為了全世界的宗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