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四川竹琴(1 / 3)

第六章四川竹琴

“四川竹琴”即“道情”(亦寫作“道琴”),因所唱內容而得名。元燕南芝奄《唱論》說:“三教所唱,各有所尚;道家唱情,僧家唱性,儒家唱理。”清李調元《雨村曲話》亦說:“《嘯餘譜》有新定樂府十五體名目:……三、‘黃冠體’,神遊廣漠,寄情太虛,有餐霞服日之想,名曰‘道情’。”民間則俗稱“尺嗙嗙”、“道筒”。

“唱道情”原係道家宣揚其教義的手段之一,其曆史十分悠久。宋《太平廣記》引《野人閑話》一書記載“擊竹子”一事說:“擊竹子不言姓名,亦不知何許人,年可三十餘。在成都酒肆中,以手持二竹節相擊,鏗然鳴響,有聲可聽,以唱歌應和,乞丐於人,宛然詞旨皆合道意,得錢多飲酒,人莫識之。”如此在成都十餘年,後重病中將自己的後事托付於成都東市一好道之人,開生藥鋪的黃某。後來黃某將其火化,但燒了一天,其心仍不化。黃某令人“以杖觸之,或聞炮烈,其聲如雷,人馬皆駭,逡巡,有人長尺餘,自煙焰中出,乃擊竹子也。手擊其竹,嘹然有聲,杳杳而上……”當時人們感歎說:“始知成都乃神仙所聚之處,如擊竹子者。”這裏講了一個道家關於飛升成仙的故事。但我們透過這個故事可看出所謂“擊竹子”其人,大約是一位貧窮的民間藝人或募化的道人,他在成都“乞丐於人”,“得錢多飲酒”。再從“以手持二竹節相擊”、“以唱歌應和”,其所唱“宛然詞旨皆合道意”及故事結尾來看,他應是唱的“道情”無疑,隻是有“簡板”(“二竹節相擊”)而無“漁鼓”。

“漁鼓、簡板”是“道情”的伴奏樂器,漁鼓的出現應是在元明時期。明王圻《三才圖會》器用三卷記載“魚鼓簡子·截竹為筒,長三四尺,以皮冒其首,皮用豬膋上之最薄者(膋即豬腸——引者注),用兩指擊之。又有簡子,以竹為之,長二尺許,闊四五分,厚半之,其末俱略反外。歌時用二片合擊之以和者也,其製始於胡元”(“其製始於胡元”說明宋時無“簡子”之稱謂,故《野人閑話》稱“二竹節相擊”,這裏的“二竹節”即“簡子”,後世之“簡板”)。這裏將“魚鼓、簡子”的形製、製作及敲擊方法都說得十分清楚,並繪有圖,從所繪之圖看與今天竹琴藝人所使用的“漁鼓(竹琴)、簡板”已無二致了。這裏有一點值得特別注意,即《三才圖會》中“魚鼓、簡子”的形製、尺寸等,在“四川竹琴”一直保持到現在,而其他同源曲種之兩件樂器早已發生變異如“湖北漁鼓”的“漁鼓”改短沒有三尺長,簡子(板)也為“檀板”所代替;“河南墜子”已廢棄了漁鼓,簡子也變為七寸左右的簡尺。但需說明一點,此處之說全無褒貶之意,隻是見其“四川竹琴”之古老而已。

“道情”在中國曲藝中是流布地域最廣的一個曲種,全國大部分省區都流行或曾經流行過。因此稱謂便不止一個,有的地方一直沿襲稱“道情”,如山西、浙江、安徽、江西等省區;有的地方則稱“漁鼓”,如湖北、河北、山東、江蘇等省區;唯四川稱“竹琴”,但“道琴(情)”一名亦同時流行。

“竹琴”之稱在四川出現也是清末時,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版《敘永永寧廳縣合誌》“藝文誌”載《丹崖元夜春燈謠》詩,該詩描寫春節燈會廣場的群眾文化活動的情景,其中有句雲:“更有一隊雲車扶,竹琴羌笛聲調粗。”

另據傳說,約1927年曾在川東梁山(今梁平)縣舉行過一次規模盛大的“竹琴大會”。會上評出了趙高峰、杜成輝、孫成德、梁佩然四人,其中因梁佩然的技藝略遜於其他三人,故隻算半根“杠子”(此係四川對“漁鼓”這一樂器的俗稱),當地流傳的一首《竹枝詞》便稱“梁山英雄三根半,沿江聽唱尺嗙嗙”,這“尺嗙嗙”亦是四川對“竹琴”的形聲俗稱。“道情”變為“竹琴”,不僅僅是名稱的變化,更主要是演唱內容的變化,其間大約經曆了三個階段:

1. 宗教道情

“道情”本是道教宣傳教義的形式,隨著宗教的世俗化而走入民間。如明代道士張三豐(永樂年間,名通)便著有《道情歌》《五更道情》《歎出家道情》等一百餘首“道情詞”。

2. 文人道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