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四川揚琴(1 / 3)

第六章四川揚琴

“四川揚琴”過去稱“洋琴”,係因主要伴奏樂器“洋琴”而得名。新中國成立後易“洋”為“揚”,並冠以省名而成今名。

此琴冠以“洋”字,說明是外來樂器,故清人說:“此琴來自大海洋,製度一變殊凡常。”(《金赤泉聽洋琴》詩,《清稗類鈔·音樂類》)上引《類鈔》“洋琴”條說得更為明白:“康熙時,有自海外輸入之樂器,曰洋琴,半於琴而略闊,銳其上而寬其下,兩端有銅釘,以銅絲為弦,張於上,用錐擊之,錐形如筋。其音似箏、築,其形似扇,我國亦能自造之矣。”這段記載將“洋琴”的傳入時間(1662—1722年之間)、形製材質、演奏方法及音色等都說得十分清楚。對此上引《聽洋琴》一詩更有形象的描繪:“初持孤椎祗輕打,秋樹寒蟬飲霜啞。旋舒雙腕著意敲,淅瀝雨飄青竹瓦。左擊右擊無雷同,疎槌密槌相間工。五音和會含眾妙,節奏宛轉色纖鴻。琮琮琤琤盈耳注,碎珮叢鈴滿煙雨……”

另據《桐橋倚棹錄》及《鴻雪姻緣圖記》等書記載,約於清乾嘉間“洋琴”便逐漸傳入內地各省,因為新奇,十分受人們喜愛,並在此基礎上產生了以“洋琴”為其主要伴奏樂器的曲種,除“四川揚琴”外,如“北京琴書”、“翼城琴書”、“徐州琴書”、“安徽琴書”、“山東洋琴”、“貴州洋琴”等。

四川揚琴早在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即引起人們的注意,如署名峻的《洋琴瞎話》(1938年7月10-17日《戲劇三日刊》)、老成都《洋琴漫談》(1944年7月20-27日《華西晚報》)、笑百《成都洋琴述略》(1941年4月26-28日《華西晚報》)以及謙弟《成都洋琴史略》(1941年5月31日《華西晚報》)等。但這些文章以介紹與評述居多,談到其曆史則多采無法落實的傳說與臆測,因此,關於“四川揚琴”的曆史,在今天仍是一個值得認真研究的問題。

根據對“四川揚琴”在演唱方式、音樂曲牌、詞本結構及詞本來源等方麵的觀察與研究,筆者認為,“四川揚琴”的形成與昆曲、灘簧等戲曲曲藝的入川有著十分密切的關係。

“昆曲”(昆山腔)早在明代末年即傳入四川,但明末兵燹使其斷檔。“昆曲”的再次入川則是清代的事了。據有關史料記載,清康熙二年(1663)有蘇昆藝人八人由江蘇入川到成都,但並未“粉墨登場”,亦未組班,隻在官宅府邸“清唱”(即坐唱)。至雍正年間有成都的昆曲藝人正式組建了“來雲班”,但仍以“清唱”為業。直至乾隆時一些江蘇的商人出資“回省增聘佳伶,添置蘇繡戲裝”,使“來雲班”得以健全並更名為“舒頤班”時,方正式 “粉墨登場”,即以舞台劇的形式亮相四川、成都。後至鹹豐末年四川總督吳棠,因此公“妙解音律,尤精昆曲”,“乃在蘇州招昆班佳伶十八人來蜀”進一步充實“舒頤班”,並“以成都江南會館為(舒頤班)常駐地”(周詢《蜀海叢談》)。此時“昆曲”在四川、在成都雖有所發展,但終因語言障礙等因素,曲高和寡而漸次衰落。後因一些藝人的努力,使其逐漸川化而變為“川昆”,進入川劇聲腔係統。所謂“昆、高、胡、彈、燈”中的“昆”即為“川昆”。

前麵不厭其煩地談昆曲在成都的發展情形,是因為其中一點值得我們高度注意,即昆曲傳入四川在乾隆以前隻是素衣素麵“清唱為事”,乾隆初“粉墨登場”後,“清唱”這一演出方式卻並未消失,不僅在繼續著,而且延續了很長一個時期。有關資料記載,“光緒末,郫縣何明欣學會演唱昆曲之後,便聯絡其弟兄吳元譜、屈雅南等,相繼學習傳教,不時圍聚清唱。到民國三十年(1941),他們進而集結當地昆曲愛好者,於郫筒鎮成立‘清雅社’,使更多的此道中人得以自娛自樂,遏雲共賞”。①

由於昆曲一度在成都的發展,因此出現了不少的玩友(業餘愛好者),前麵所說四川總督吳棠便是一位“尤精昆曲”的愛好者。但像吳棠這樣一些愛好者是斷不會著戲衣、開彩臉登台而唱的,因那時唱戲究屬賤業。而一般的愛好者則又沒有經濟能力去購置“蘇繡戲裝”及諸般行頭,因此這“圍聚清唱”便成為他們的唯一選擇,雖未登台高歌,但究能品竹弄絲過了把戲癮,故這“昆曲清唱”的流行也當是順理成章的事了,這種演唱方式逐漸演變為構成“四川揚琴”的藝術因子之一:

繼續清唱→成為“洋琴”因素之一

昆曲入川→清唱

粉墨登場→成為川劇聲腔之一

目前,此說雖暫無史料可證,但我們從“四川揚琴”本身仍能尋找出一些蛛絲馬跡。

一是“四川揚琴”至今仍保留著一些昆曲曲牌,如[滿江紅][春色嬌]及器樂曲牌中的[將軍令][南慶宮][哭皇天][昆八譜]等。在伴奏樂器的配置上,現在是五方人五件樂器,但據老藝人講,過去是七方人,有曲笛加入伴奏,這“曲笛”正是“昆曲”的主要伴奏樂器。

二是明顧起元在《客座贅語》中談到“昆山腔”(昆曲)的特點時說:“今又有昆山(腔),校海鹽(腔)又為清柔而婉折,一字之長,延至數息。”昆曲還具有唱詞典雅,格律嚴謹,唱法講究等特點。上述一切正是“四川揚琴”在詞本聲腔方麵的主要特點。尤其[慢一字]所采用的“七眼板”(8/4或4/2)節拍形態,更是出於“昆曲”的“贈板”,揚琴在“贈板”處絕不下“板”,使其唱腔更顯其“清柔而婉折”,故有“冷板曲”之稱。而四川曲藝其他唱的曲種均沒有此種板式,這不是沒有原因的。順便說一點,昆曲一些劇目(劇詞片段)及曲牌亦進入“四川清音”中。

此外,“四川揚琴”個別曲目中還保留著“蘇白”(蘇州話),如《活捉三郎》中張文遠的部分說白即是,這也應是有原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