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諧劇(附:方言詩朗誦)與四川方言相聲(1 / 2)

第六章諧劇(附:方言詩朗誦)與四川方言相聲

“諧劇”與“四川方言相聲”均是在抗戰時期,出現在四川的兩個新興曲種。然而它們的發展和結局卻大不一樣,一個(諧劇)由“孤軍奮戰”到“大兵團作戰”;一個(四川方言相聲)由一度發展到漸歸沉寂。如探索一下個中原因,也許能給我們某種啟示。

說到諧劇必然要和它的創始人——王永梭的名字聯係在一起。

王永梭(1915-1998),四川安嶽縣人。1940年考入江安“國立戲劇專科學校”,1943年於該校畢業。1939年第一個“諧劇”《賣膏藥》問世,1941年第一個“方言詩朗誦”《春眠不覺曉》在抗戰烽煙中呱呱墜地,作者滿懷激情地喊出“揮戈定九州,躍馬踏三島”的民眾心聲。

1949年前的十餘年間,王永梭孤身一人在社會各界的支持下,輾轉於成都、重慶、瀘州、隆昌等川內大小城鎮進行各種演出活動。1948年曾應邀去南京為“民間藝術人員訓練班”講授諧劇。

新中國成立後,先後在“成都軍區戰旗文工團”、“四川省曲藝團”從事“諧劇”、“方言詩朗誦”的編、導、演工作。數十年如一日,傾畢生心血培育、澆灌“諧劇”這朵巴蜀“奇花”。曾多次舉辦“王永梭諧劇專場”演出。真正做到了“一個人演一台戲”。

諧劇是抗日戰爭中誕生的一個新曲種。由一名演員扮演固定的角色,通過演員的語言、表演與意象中的人物對話、交流來表述故事。其特點熔話劇的寫實、戲曲的寫意、曲藝的虛擬於一爐,運用幽默風趣的四川方言,寓莊於諧,並因含有詼諧、和諧之意而定名為“諧劇”。流布於四川大部分地區及貴州部分地區,影響遍及全國。

1939年冬,在合江縣各界慶祝新軍的遊藝晚會上,王永梭自編自演了一個節目《賣膏藥》,這就是諧劇藝術史上的第一個劇目。但當時還沒有定什麼名稱。1943年,王永梭在自貢張爺廟再次演出《賣膏藥》後,才將這“一人獨演(演員),獨演一人(角色)”的新形式定名為“諧劇”。此後,王永梭又陸續創作演出了《扒手》《趕汽車》(又名《蜀道難》)《開會》《喝酒》《當》等十餘個劇目。

1944年夏,王永梭在重慶一川大戲院做首次公演(關於此次公演,重慶出版社2006年出版的《梨園憶舊》一書中有較詳的記敘),取得了出人意料的效果。在洪琛、焦菊隱、陳治策、吳祖光等人的關心與支持下,王永梭應邀到全國文協文化會堂公演。周恩來副主席、張治中將軍等觀看了演出。諧劇在山城“火”了起來,更多的人知道了“諧劇”這個新品種。

此後,王永梭在重慶各大學、同鄉會做了數十場演出,引起了強烈的社會反響及評論界的關注。但諧劇從誕生到1949年十餘年間都隻呈王永梭一人寫一人演的“孤軍奮戰”的局麵。

新中國成立後,諧劇藝術受到黨和人民政府的重視與扶持。王永梭參加赴朝慰問演出後,被安排在成都軍區戰旗文工團,成為一名專業諧劇演員。此時期創作演出了《在火車上》《打百分》等新劇目。學演諧劇的人也逐漸多起來。1957年,反右鬥爭開始不久,王永梭被錯劃為右派,重慶出版社首次編選的王永梭諧劇選集《打百分》亦被定為毒草而擱淺。此後又是文化大革命,諧劇基本上停止了創作演出活動。

十一屆三中全會後,諧劇藝術有了一個長足的發展。王永梭獲得了第二次解放,陸續創作和加工修改了《自來水龍頭》《三上成都》《蘇二哥》《人民警察》等數十個劇目。成都、重慶、溫江、貴陽等地先後多次舉辦諧劇培訓班,使諧劇藝術得到了極大的普及。此時已不是“孤軍奮戰”而是“大部隊”作戰了。湧現出一大批頗有成就的作者、演員,同時還出現了一批女演員。諧劇在全國及省、市會演中多次獲獎。有關方麵還舉辦了“王永梭諧劇、方言詩朗誦舞台生活40年紀念”、“沈伐諧劇表演專場百場紀念”、“包德賓作品展覽演出”、“中國首屆諧劇藝術理論研討會”等大型活動。四川音像出版公司、成都唱片公司編輯發行了諧劇音帶,出版有《打百分》《王永梭諧劇選》《王永梭文集》,進一步擴大了諧劇在群眾中的影響。

諧劇是一個說、演並重的曲種,其特點是一人獨演,獨演一人,以準確生動的表演,性格化的語言展現故事情節、揭示矛盾衝突等。劇中其他人物實際上不存在,但通過演員的表演,或依附於簡單的道具而存在於觀眾的藝術想象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