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輝煌臨澤交響詩——五集電視藝術片。文學策劃文本(1 / 3)

總片頭

【采用三維非線編輯技術,製作具有視覺衝擊力的精彩動感畫麵,推出本片主題詞,表達本片思想內涵。實現畫麵生動,形象逼真,視覺恢宏,具有現代藝術感的視覺效果。】

第一集 誰持彩練當空舞

【——312國道。高速公路。“臨澤”收費站。公路裏程碑特寫等畫麵切換。——【】號內文字與形象描寫僅僅是鏡頭提示,請攝像、編導參考。】

解說詞:(下同,不再標注)

如同一條橫貫中國大陸的金色絲帶,312國道,向著西部延伸。

沿著高速公路,從首都北京抵達這裏的距離是2395公裏。

在人們的想象中,這裏似乎十分遙遠,其實,臨澤縣近在咫尺。

【“酒鋼號”快速列車;蘭新鐵路客運專線工程工地】

乘坐奔馳在蘭新鐵路上的快速列車,從甘肅省會蘭州市風馳電掣到達這裏的路程,是584公裏,五個半小時就可以抵達縣城。

正在建設中的蘭新鐵路客運專線,列車設計時速為200公裏,三個小時即可抵達此地。

臨澤縣的地理坐標是:東經99°51'—100°30'與北緯38°57'—39°42'的交彙點。

【衛星遙感地圖,古絲路示意圖,茫茫大漠,片片綠洲】

古絲綢之路綿延萬裏,在這裏稍稍停頓了一下,便誕生了一個水波瀲灩、碧波蕩漾的地理名詞——臨澤。從漢語詞彙的字麵意義來理解,這片土地具有“瀕臨澤國”的涵義。

而事實上,臨澤縣域境內確有很多濕地,城鎮鄉村農田,往往都瀕臨一片片沼澤地,依偎著眾多的湖泊。這是一片名副其實的塞上綠洲,是一片依山傍水的“水鄉澤國”。

向南遠眺,莽莽蒼蒼的祁連山脈隱約可見。

縣城北麵大約60公裏,就是著名的巴丹吉林大沙漠。

在中國國家生態安全、環境保護戰略的總體規劃中,臨澤,更是一個極其重要的生態保護區,對保障國家生態安全、促進西北地區民族團結、繁榮發展和邊疆穩固,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臨澤,像一位挺身而出的勇士,幾千年來,一直堅守在河西走廊中部,涵養著祁連山的雨露水源,切斷了巴丹吉林沙漠繼續南下的旅途。

關於勇士的這個比喻一點也不誇張,也絕不是所謂文學描寫的誇大其詞。

公元2010年4月24日下午,臨澤縣東麵不到100公裏的鄰居縣(民勤縣)經曆了一場黑風暴,下午4時的天色如同深夜,伸手不見五指,遍地燃燒著火焰,巴丹吉林和騰格裏沙漠刮來的大風暴造成的損失令人觸目驚心。人們更加清楚地認識到,截至今日,騰格裏沙漠繼續南侵的態勢尚未被完全阻止,倘若巴丹吉林沙漠也出現南侵跡象,河西走廊綠色通道將被沙漠切斷,而這,絕不是危言聳聽。

臨澤縣與這場罕見的黑風暴的肆虐地,正好都處於地球的同一個緯度——北緯38°57'—39°42'之間。他們的北麵,都是茫茫無際的大沙漠,一個叫做巴丹吉林,一個叫做騰格裏。這兩個詞彙,具有相同的涵義——即寸草不生的大沙漠。

【王潔嵐書記同期聲:臨澤的綠色生態安全關係到國家利益,我們臨澤人絕不會用破壞生態的舉措去換取GDP的增長速度,綠色生態安全和水源環境保護是我的第一選擇,資源枯竭型城市走到今天的曆史教訓是非常深刻的……】

臨澤綠洲是河西走廊具有決定意義的生態屏障,臨澤縣境內的梨園河、大沙河、黑河就是這生態屏障的堅實基礎和堅固防線。

發源於祁連山南麓的大沙河被民眾譽為臨澤的“母親河”,她一路涓涓細流之時,被稱為梨園河,當她抵達梨園口,已經是一條十分壯觀的河流。

梨園河由南向北抵達臨澤沙河鎮的時候,就被稱為大沙河了。

在臨澤縣城所在地沙河鎮,大沙河忽然歡快地轉往西北方向流淌,仿佛要去尋找自己的親人和戀人,一頭撲進了縣城的懷抱。

大沙河溫柔地親吻著這片已經十分濕潤的土地,臨澤水係在這裏形成了一個適於民眾勞作,也適於百姓生活的衝擊平原,滋潤著臨澤縣16萬民眾的小康生活。

臨澤,天造地設地成為千裏河西走廊上一片最為富足的土地。

在幹旱少雨的西部,“一碗水”和“喊叫水”諸如此類幹渴的地名,我們司空見慣,而當我們看見“臨澤”這樣一個散發出水光秀色的水淋淋的地名時,我們便理解了,什麼叫做“戈壁綠洲”和“塞上江南”。

【臨澤縣城、農村、廣闊的田野、山水、豐收的景色……】

臨澤,地處中國西部河西走廊中段,坐落在甘肅省張掖市轄區境內,是一個盛產各類農牧畜產作物的農牧業大縣。

自古以來,臨澤就是一方人傑地靈、富庶安康的福地和寶地。

兩千多年來,臨澤民眾不斷創造著輝煌燦爛的曆史篇章。

在曆史的征程中,臨澤,曾留下了一行行閃光的足跡。

【縣委大樓、縣委縣政府的榮譽牌匾、錦旗、獎狀……】

今天,她更是一塊充滿希望與活力的熱土,獨具魅力特色因而具有廣闊的發展潛力。

如何在原有成績的基礎上,帶領全縣民眾創造新的業績,開辟新的天地,實現新的跨越式發展,用真正科學的態度去實踐“科學發展觀”,成為新任縣委書記王潔嵐夙興夜寐地思考的主要課題。

這位縣委書記,對這片土地上的一切,幾乎都了如指掌。在本片攝製組撰稿人的印象中,這位書記不但寫得一手好書法,而且對臨澤縣政治經濟文化狀況的熟悉程度,已經達到了能夠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裏之外的全新境界。他的講話概念準確,思路清晰,邏輯嚴密,觀念超前,極富感染力。

【采訪王潔嵐書記:同期聲大意:能到這個地方任職,在縣委書記的職位上為人民服務,是我的榮幸。我一直認為臨澤縣是張掖最好的地方,甚至是甘肅最好的地方,好在哪裏,我一直在探尋這個問題。我的結論是,好在這片上蒼所賜的寶地和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的勤勞善良的人民群眾。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和認識的深入,我慢慢感到一種前所未有的壓力,甚至可以說是危機感。在表麵的“好”字遮蓋下,我們有一些工作的薄弱環節被忽視了,一些方麵的工作差距和這些金光燦燦的獎杯、琳琅滿目的獎牌很不相稱。我講這種感覺不是妄自菲薄,而是希望自己記住古人“知恥近乎勇,知恥而後勇”的古訓,也是為了提醒我們的幹部,特別是各級領導幹部要始終保持清醒的頭腦,敢於正視我們在發展中存在的不足,勵精圖治,迎頭趕上。】

新時期以來,臨澤縣廣大幹部群眾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全心全意奔小康,創造出了驕人的業績。

作為縣委書記,王潔嵐當然懂得臨澤縣過去所擁有的“中國棗鄉”、“全國糧食單產冠軍縣”、“全國科技進步先進縣”、“全國文明縣”、“省級園林城市”、“全省新農村建設試點縣”等等數不勝數的崇高榮譽,意味著什麼……

但他並不滿足於做一個僅僅能守住這些榮譽的安於現狀的守成太平官,因而,他更看到了榮譽牌匾光暈中發散出來的許多不足,因此他也看到了人們司空見慣、於是熟視無睹、因而無動於衷的問題。

【大沙河曆史圖片】

你看,在2009年,王潔嵐上任之初,臨澤人的母親河大沙河居然還是這幅模樣。

大沙河,這條上天賜給臨澤人的生命之河,已經年久失修,就連河堤居然都垮塌成了一片廢墟。在旱季,河道汙水橫流,氣味逼人。一旦天降暴雨,大沙河兩岸的民眾,往往被肆意橫流的滔滔洪水搞得心驚膽戰卻又無可奈何。

據說,在並不久遠的曆史上,曾經有幾年,臨澤人居然需要進行“抗洪”鬥爭,在幹旱少雨的河西走廊,臨澤人卻要展開“抗洪”鬥爭,真可以說是一種罕見的奇跡了。

據說,當年唐三藏去西天取經,所經過的流沙河就是這條大沙河。那個托唐僧向佛祖打聽壽命的千年大老鱉就住在這條河裏。至今,“曬經台”仍然是臨澤縣承載著古老文化積澱的名勝古跡之一。

但是,夙興夜寐的縣委書記卻是早在青年時代就熟讀了老舍先生的話劇《龍須溝》的。

他告訴攝製組,關於《西遊記》的故事在臨澤俯拾皆是,我們可以慢慢來解讀這些流傳久遠的神話傳說故事,但眼前這種模樣的大沙河,已經成為臨澤的“龍須溝”了。不論從那個角度看,我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整治這條臨澤的龍須溝。臨澤人要振興縣域經濟,要騰飛臨澤社會事業,要改變臨澤城市的麵貌,要實現臨澤新的崛起的突破口,就在這裏——這就是流經縣城沙河鎮2、6公裏的大沙河河段。

【大沙河整治規劃圖冊,幻化為今日沙河景色】

一個宏偉的藍圖構思漸漸在縣委書記的腦海中成熟了,他終於下定了決心。

整治大沙河,這確實是一篇好文章。用三年時間,分三個階段寫好這篇文章,將全麵帶動臨澤縣經濟社會建設和文化事業的突破性發展。城市麵貌將煥然一新,服務業將突飛猛進,房地產用地將唾手可得,環境生態保護將跨越時代,招商引資也會登上新的台階。生態立縣、商貿活縣、產業富縣、科教興縣的發展戰略就有了堅實的立足點和出發點。

上天賜給臨澤人一條大沙河,偉大的新時代卻將一個曆史重任放在了這位縣委書記的肩膀上。他敏銳地抓住了時代賦予他的為臨澤民眾做出應有貢獻的這個曆史性機遇。

2009年6月(是幾月?請落實),大沙河整治第一期工程破土動工。

縣委縣政府堅持以生態理念引領縣城的城鎮化建設,舉全縣之力實施大沙河流域綜合治理。不到一年時間,大沙河的水域景觀、路橋配套、綠化美化、河道蓄水泄洪設施、汙水處理設施等配套工程基本完成。新城市風景區、市民休閑娛樂區、新興房地產開發區已經初具規模。處於縣城這一段的大沙河已經完全改變了模樣。

大沙河綜合治理,全麵帶動了全縣一產、二產、和第三產業的協調發展,生態立縣、商貿活縣、產業富縣、科教興縣的戰略部署,從此邁出了實質性的前進步伐。

2010年6月,本片攝製組來到這裏采訪時,漫步在親水平台上,已經無法想象,眼前這景色秀麗、春風楊柳、宛如西湖柳浪聞鶯、三潭映月的臨澤濱河路,在一年前,是什麼模樣了。本片撰稿人和編導隻能通過昔日的圖片,來管中窺豹了。

大沙河整治工程僅僅進行了一年多,第一期工程就已經取得改天換地、舊貌換新顏的出色效果。

對縣委縣政府舉全縣之力整治大沙河的明智舉措,臨澤民眾讚不絕口。

【采訪當地民眾,同期聲編輯;領導題詞鏡頭或者同期聲編輯;百姓給書記的信函摘錄等】

省委書記陸浩評價說:“多采光、少用水、節省地、高效益”。

前省長徐守盛評價說:全省的城市建設,如果都像臨澤這樣搞,就好了。

副省長劉永福評價說:這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好事”。

縣委書記王潔嵐對自己籌劃的這篇大文章也感到滿意。

【沙河大橋牌坊牌匾】

他激情澎湃地揮筆題寫了這幅楹聯:

清江臨沙河五湖春風吹萬物;碧波澤福地一池秋水潤千疇。

橫批是:沙河春望。

【大沙河清晨景色、絢麗的朝霞,晨練的百姓、上學路上的孩子、日景、夜景,橋梁、音樂噴泉、溢水壩、天鵝湖……無詞的音樂頌歌】

是的,這一屆縣委縣政府以更加科學的觀念,更加開闊的眼界,更加縝密的思維,為臨澤的明天勾畫出了一個更加美好的遠景藍圖。

王潔嵐書記為全縣的發展提出了新的工作目標和奮鬥方向:

堅持生態立縣,做活水文章,培育水係特色產業帶。

堅持產業富縣,增強競爭力,建設特色優勢產業基地。

堅持商貿活縣,提高開放度,打造三條商貿流通線。

堅持科教興縣,注重長遠性,積極開發人力資源。

他解讀到,這些,不但是發展目標,也是齊頭並進不分先後的發展舉措,縣委縣政府領導班子將不斷加強黨的建設,不斷凝聚工作合力,不斷增強用科學的態度實現科學發展的能力和水平。增強走科學發展道路的自覺性和堅定性。進一步深化對縣情的認識,理清發展思路,舉生態旗,走特色路,結合臨澤的實際來思考指導臨澤經濟發展的基本方針,繼續推進縣域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全麵推進全縣經濟社會快速、協調、可持續發展。

作為臨澤縣的領導核心,縣委縣政府肩負著崇高的曆史使命,以更加昂揚的鬥誌,更加飽滿的精神,更加紮實的工作措施,團結帶領全縣民眾,去創造更加美好的生活!在這塊充滿活力、富有生機的綠色土地上,努力開創更加光輝燦爛的明天!

敬請關注本片第二集《天開臨澤多秀色》

【第一集結束】

第二集 天開臨澤多秀色

【總撰稿人注:以下文本不再一一詳細標注鏡頭提示,以免影響和禁錮攝像和編導人員的創造性思維】

倘若您沒有親自到過這裏,也許你難以想象,在莽莽蒼蒼的祁連山北麓,在茫茫無際的內蒙古巴丹吉林大沙漠南邊,在這塊被稱為張掖盆地的腹地當中,居然坐落著一片塞上綠洲。

臨澤,這樣的一個滴著露水的地名,猶如“香格裏拉”,令我們浮想聯翩。

史書記載,早在天地洪荒的遠古年代,臨澤這片土地,是一片方圓數百裏的巨大湖泊。傳說大禹治水的時候,將滔滔不息的弱水河引導到合黎山,其餘的水係則形成了流沙河,這就是今天流經縣城的大沙河。遠古先民們便在河湖水係分割的土地上開始了遊牧和耕作。

在臨澤出土的新石器時期文物,也說明早在五千年前,被民族學定位為“月氏”部落的先民們就在這裏繁衍生息,遊牧耕作,生產勞作了。

這裏,點綴著難以盡述的秀色美景,流傳著許許多多神奇動人的曆史傳說,令人駐足遐想、流連忘返。

早在三千多年之前,中華民族的文化交流與融合,就在這裏開始了。

有一部春秋戰國時期編寫的、被稱為《竹書紀年》的古代文獻記載:周穆王十三年,也就是公元前989年,華夏中國當時的最高統治者周穆王曾經乘坐著八匹駿馬牽引的車駕,來到這裏巡視。周穆王與月氏部落的首領結下了深厚的友誼。這件事情發生的時間是如此地久遠,周穆王接過月氏部落首領獻上的美酒之後,又過了一千多年,關於耶穌基督的故事才在如今巴勒斯坦和以色列的那片土地上誕生。

漢武帝元狩二年,即公元前121年,年僅20歲的驃騎將軍霍去病率領著大漢軍隊也來到這裏,從而開辟了張掖、酒泉等河西六郡。臨澤這片土地,被漢武帝命名為“昭武”縣,彰顯著大漢王朝開疆拓土、“武功昭彰”的曆史功績。

在今天的臨澤“鴨暖鄉”一帶,依然可以看到兩千年前“昭武”遺跡留下的痕跡。

西晉時期,這片土地由於遠離戰亂頻仍的中原地區,因而社會安定、經濟繁榮,人民安居樂業。但為了避諱漢文帝司馬昭名字當中的那個“昭”字,“昭武”縣名便被重新命名為“臨澤”。這個水墨淋漓、名副其實的地名,從此便延續了下來。

兩千多年以來,這片土地的命運與中華民族的命運息息相關、血肉相連、密不可分。

臨澤、同樣經曆了中華民族所經曆過的一切。

臨澤,曾經有過“渠武”“永安”“永平”“蓼泉”“撫彝”等地名稱呼,這些名稱,折射出臨澤曆史的悠久和文化積澱的深厚。

【縣委書記及其書法作品】

公元2009年10月,在新中國成立六十周年的喜慶日子裏,這位現任的中共臨澤縣委書記鋪開宣紙,飽蘸深情地書寫了一首七律古詩,其中,有這樣的詩句:“地載天開多秀色,一方美景萬年安。”

【翻動的《臨澤縣誌》】

雖然,這首古詩是明代詩人郭紳在六百年前寫給臨澤的一首讚美詩,卻使得我們完全可以想象得到,自古以來,臨澤這塊土地就是水草豐美,物產豐盛、地靈人傑的一片塞上綠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