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高揚時代主旋律——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蘭州文藝活動簡史綱要(1 / 3)

[摘要]在我黨提出科學發展觀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偉大曆史任務的今天,回顧黨領導下的革命文藝實踐活動的曆史進程和曆史經驗,並對其現實意義進行思考,無疑是十分必要和有益的。曆史,從來不是橫空出世的隕石碎片,而是一條繼往開來、川流不息的長河。

[關鍵詞]文藝活動;黨的領導;曆史回顧;現實思考

前言

中國共產黨始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

自中國共產黨誕生以來,我黨在各個曆史時期始終將建設先進文化作為重要任務。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和社會主義建設初期,廣大革命文藝工作者辛勤創造,頑強拚搏,湧現出一批足以載入中華民族五千年文化藝術發展史的文學藝術巨匠,產生了難以計數的足以流傳千古的文化藝術經典,為中華民族文化寶庫增添了足以傲視世界現代文化發展史的文化藝術精品。

經過黨的三代領導集體和以胡錦濤同誌為總書記的黨中央繼往開來與時俱進的共同創造,我黨形成了一整套結合中國實際的馬克思主義文化建設理論體係。這一理論體係有效地指導了革命文藝工作者的文藝創作實踐活動。

在我黨提出科學發展觀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偉大曆史任務的今天,回顧黨領導下的革命文藝實踐活動的曆史進程和曆史經驗,並對其現實意義進行思考,無疑是十分必要和有益的。

曆史,從來不是橫空出世的隕石碎片,而是一條有來有往、川流不息的長河,其前“因”,必然結出後“果”。

蘭州,作為內陸省份的西部重鎮,盡管由於地處偏遠,經濟社會發展一直處於欠發達狀態,然而,蘭州文化事業,尤其是文學藝術事業卻一直閃爍著令人矚目的耀眼光芒。

解放前,在封建軍閥嚴密統治下的黑暗年代裏,蘭州革命文藝工作者以自己的文藝活動和文藝作品撕破沉沉夜幕,閃亮出一道道真理的光芒,給人民以爭取解放和自由的信心與力量。

解放後,蘭州文藝工作者更是以空前的熱情和創造性,展開了波瀾壯闊的文學藝術活動,創作出一批又一批佳作精品,為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事業做出了不懈努力和傑出貢獻。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一個基本觀點和方法是具體問題作具體的分析。因此,本文將分析問題的視角範圍和坐標規劃放在發生於蘭州地區的革命文藝活動和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的文藝活動。並對改革開放以來二十多年的文藝創作活動情況作一些簡要的描述和思考。

一、五四運動的火焰到“八.二六”炮聲的轟鳴

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革命文藝事業從萌動之日起,就與政治鬥爭和軍事鬥爭緊密結合在一起,革命文藝事業的領導人往往同時也是政治鬥爭與軍事鬥爭的領導人。

在蘭州,也不例外。

回顧蘭州文藝事業,我們必然要首先提到張一悟這位革命先行者和新文化的啟蒙者。

“五四”運動掀開了中國新文化運動的序幕,“五四”所代表的新思想、新觀念迅速傳播到蘭州,與張一悟有著密切的關係。這位史稱甘肅第一位共產黨員、創立了中共甘肅特別支部的著名共產黨人,不但是甘肅(包括青海寧夏兩省區)這個比較落後地區的革命先行者,而且也是無產階級新文化運動的啟蒙者。

張一悟在成為共產黨人之後,曾在武威師範任教,他不但向青年學生介紹《新青年》等進步刊物,而且自編《我之文學觀》等小冊子,介紹俄法和蘇聯的革命文學。

早在1927年4月,中國甘肅特別支部領導的進步組織“青年社”在蘭州成立,就以蘭州女師為中心,舉辦各種學習會、座談會,宣傳進步思想,出版《婦女之聲》等進步刊物。

中共甘肅特別支部的建立,使得文藝這個革命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甘肅有了實際的和確切意義上的黨的領導。

以張一悟為代表的共產黨人在從事政治鬥爭的同時,也在進步青年和文藝界撒下革命的火種,馬克思主義從此成為貫穿蘭州革命文藝創作和進步文藝活動的一條紅線。

這說明,自共產黨在甘肅建立組織之後,就將先進文化建設和革命文藝事業列入重要日程,作為革命的手段予以充分重視。

可以想見,在當時封建軍閥嚴密統治下,在閉塞落後的西北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城市,聚集在蘭州的革命的進步的文藝工作者是在怎樣的艱難困苦中奮力抗爭的。

蔣介石發動“4.12”反革命政變之後,蘭州革命文藝和進步文藝活動曾一度歸於沉寂。但英勇的共產黨人並未停止鬥爭,這些進步的革命的文藝火種一旦遇到適宜的曆史背景,就立即燃成衝天的烈火。

抗日戰爭的全麵爆發,使得蘭州革命文藝活動掀起了繼“五四”運動之後的又一次發展浪潮。如洪流蕩滌荒蠻與腐朽,革命文藝事業的發展出現了空前的繁榮景色。

“七.七事變”掀起了全民族一致對外,抵抗日寇的浪潮。

“西安事變”促成了國共兩黨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之下的又一次合作,我黨在蘭州設立了公開的辦事機構——八路軍駐甘辦事處。

在“八辦”直接或者間接領導下,蘭州各界紛紛成立抗日救亡團體,諸如甘肅青年抗戰團、中華民族解放先鋒隊等,其中一些抗日救亡團體更直接以文藝性質命名,如聯合劇團(即血花劇團)、西北抗戰劇團、平津學生演劇隊等等。

這些文藝性質的革命團體,在抗戰初期上演了大批進步劇目,宣傳抗日主張,宣傳黨的主張,使得閉塞落後的古城蘭州為之振奮。

以王德彰、王德謙、王德芬為主體的王氏姐妹劇團在街頭演出《放下你的鞭子》活報劇,“八辦”領導人謝覺哉親臨街頭觀看,並予以高度評價的故事,更是成為民眾交口稱讚的一段抗日宣傳佳話。至今,我們依然經常深情地述說此段曆史。

當時,蘭州作為抗戰後方,亦曾吸引了不少文教界進步人士,諸如蕭軍、賽克、顧頡剛、張仲實、茅盾、老舍等著名文藝家都曾在蘭州短期居留或長期居住。他們開展演講、著文、培訓、開辦出版刊物等活動,不但推動了抗日救亡運動,而且培養和影響了一大批日後成為甘肅文藝事業中堅力量的先進分子。

“八辦”的建立,更催生了一大批進步刊物,諸如《西北青年》《婦女旬刊》《戰號》《回聲》《熱血》《抗敵》《苦幹》等等。這些革命刊物不但大量發表宣傳我黨抗日主張的政論性文章,而且發表宣傳革命真理的文藝性稿件。

共產黨人還在國民黨把持下的《甘肅民國日報》開辟了《西北文藝》和《劇運》副刊,用文藝形式進行抗日宣傳,擴大了我黨在西北的影響力。

抗日戰爭勝利後,國民黨挑起全麵內戰,“八辦”奉命撤回延安,封建地方軍閥對革命文藝活動采取“封殺”措施,中共在蘭州的黨組織處於更加秘密的地下活動狀態,革命文藝活動雖趨於隱蔽,卻依然與反動軍閥展開著頑強的鬥爭,終於迎來了“八?二六”蘭州解放的炮聲,揭開了蘭州文藝發展史嶄新的一頁。

二、十七年黨領導文藝事業的紅線與文藝事業的百花爭豔、春色滿園

1949年“八.二六”蘭州解放的炮聲,不但使得這座古城獲得新生,同時也使得黨領導下的蘭州文藝活動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曆史時期。

“八.二六”的硝煙剛剛散去,蘭州軍管會文教委員會文化處在蘭州解放的第二天即開始辦公。

麵對百廢待興的文化建設任務,中國共產黨人以史所罕見的氣魄,迅速醫治了戰爭的創傷,在短短的幾年內,完成了新民主主義革命階段遺留下的任務,文藝界進入了創建新型的社會主義文化藝術事業,為社會主義建設和人民大眾服務的曆史階段。

20世紀五十年代初期,黨在文藝領域逐步進行了社會主義改造。

以從解放區隨軍進入蘭州的革命文藝團體為骨幹和中堅力量,團結和改造了許多民間文藝團體,並在這些團體中普遍建立了黨的基層組織。在省市黨委文藝主管部門的直接領導下,展開了一係列開創性的文學藝術實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