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史抒情 正氣浩然——讀王景詩集《走進曆史深處》(2 / 2)

四是敬仰開拓創新的情感。中國曆史上有許多發明創造,有的遠遠走在了世界的前列。這些發明創造,無一不是開拓創新的結果,無一不是中華文明的結晶,它們是燦爛的民族文化瑰寶。而創造這些燦爛文化瑰寶的曆史人物,無疑應該受到後人的敬仰和紀念。所以,王景在詩集中,以簡潔的筆墨謳歌、頌揚他們,表現了一種對先賢的敬仰之情。扁鵲、司馬遷、祖衝之、畢、蔡倫、張衡、王羲之、李白、杜甫、白居易、李時珍、詹天佑……這些對中華文明作出傑出貢獻的著名曆史人物,在他的筆下栩栩如生,感人至深。“他用一支堅韌的筆/縱橫馳騁在數學王國的領地/麵對一道道加減乘除的深邃意境/沿著曆史斑駁的古老驛道/向著神秘的圓周率數值巔峰/奮勇衝刺,釋放生命,燃燒激情”,這是他對古代數學大師祖衝之的抒寫,多麼形象生動!“一支遒勁的筆/在你的手中/猶如一柄閃爍的劍/揮舞起來光豔四射/一招一式行雲流水/……你用這柄劍/寫下了神奇/每一筆都遒美健秀/每個字都充滿靈氣/那墨漬浸透中華大地”,這是他給王羲之的寫照,多麼鮮活傳神!“一塊膠泥活字/凝結一個布衣工匠的智慧/那是印刷史上的一大創舉/像今天的一顆衛星/升空在浩瀚的天宇”,這是他對畢的讚譽,多麼情真意切!在他對中華文明有過貢獻的名人進行謳歌頌揚的詩詞中,所表露出來的敬仰之情,實際上是對弘揚開拓創新精神的一種深情呼喚。對此,我們難道還看不明白嗎?

五是呼喚天地良心的情操。讀王景的這部詩集,總感到字裏行間飄忽著一種憂國憂民的情絲。開始還不是十分明顯,後來愈來愈清晰,到最後一下恍然:原來,這種情絲實際上是對天地良心的一種呼喚。何謂天地良心?我理解就是作為社會和人應該具備的正直、善良、公正、清正、清廉等優良道德品質。但是,從古至今,天地良心無時不受到強奸和絞殺的威脅。所以,王景在抒寫曆史的時候,總流露出一種或疑慮、或企盼、或呐喊的心境。比如《哭華佗》:“華佗之死讓人氣憤/氣憤草菅人命的高官權貴/朗朗乾坤/昭昭日月/難道權貴可以扭曲民意/難道權貴可以摧折人才/難道權貴可以濫殺無辜/難道權貴可以為所欲為/嗚呼!普天之下/公理何在/華佗的冤魂/何處昭雪”;又如《懷念包公》:“如今啊/開封府還是那麼威嚴/曆史已經遠去/隻留下一個崇高的神壇”。讀到這些詩句,我們似乎聽到詩人對天地良心的大聲呼喚,仿佛觸到了詩人那顆憂國憂民的赤誠之心。

說實話,用詩詞表現曆史題材,確有難度。要麼隻見曆史不見詩,光骨頭,沒味道;要麼隻見詩詞不見史,空發感歎,無病呻吟。這本詩集較好地避免了這兩種情形,將曆史與現實、形式與內容、寫實與抒情有機統一、相互融合,從而收到了較好的藝術效果。而這種效果的獲得,全在於一個“情”字。詩歌是飽蘸深情的文字。隻有浸透感情的詩歌,才能真正打動人心。王景詩集《走進曆史深處》借史抒情,抒愛國之情,抒崇廉之情,抒英雄之情,抒正直之情,怎能不引起共鳴?怎能不動人心弦?

讀罷王景詩集《走進曆史深處》,掩卷沉思:一幕幕氣壯山河的曆史畫麵仍在眼前浮現,與之相隨的浩然正氣充盈胸襟,一種不可戰勝的力量油然而生。

2013年1月成都

(作者係四川廣播電視台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