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遺蹤

引言

本章概述了“譙門四賢”的文立與李密來安漢縣看望譙周老師,盧藏用收養友人遺孤,李商隱走訪譙莊,邵博知府與盧雍禦史,楊瞻分巡等人讚頌紀信,以及陳於陛宰相、黃輝侍郎、新繁名士費氏兄弟等人在西充的史事及川北總兵朱射鬥戰死忠義山的事。

文立遠道謁恩師

三國時期,在蜀漢任光祿大夫的譙周和在蜀漢任黃門侍郎的陳壽師徒二人,先後回到安漢縣(今南充市)故鄉。陳壽是在蜀漢景耀五年(262年)秋,被宦官黃皓陷害罷官而回家的,時年三十歲。他回到故鄉,深居簡出,潛心著述,隨遇而安,泰然度日。譙周公是在魏元帝景元四年(263年),有恥於亡國之痛,不願出仕魏朝而辭官隱退的,時年六十三歲。他住在二兒譙賢(今南充市譙賢鋪)家中,靜心養老,兒孫繞膝,飽享天倫之樂。

晉武帝泰始元年(265年)春三月,“譙門四賢”之一的文立,特意從故鄉臨江縣(今四川忠縣)來到安漢縣城,看望譙周老師和探望他的同窗好友陳壽。文立字廣休,少年時期曾讀書於蜀漢太學,師事譙周。其精研《毛詩》(相傳為西漢初毛亨和毛萇所撰的古詩,魏晉獨盛)與《三禮》(儀禮、周禮、禮記的合稱),兼通群書,詩詞歌賦,樣樣皆精,成為蜀中著名的才子。他在蜀漢太學結業後,曾任益州剌史費禕(後繼蔣琬為蜀相)的從事官,後來晉升為尚書。大家都敬仰他的賢雅多才、忠心為國,成為當時的名卿。蜀亡後,他也回到家中,時常掛念譙周老師,便來到安漢縣城,邀約陳壽一同來看望譙公。譙公見他倆來家,非常高興,師徒三人原是同朝為官,國亡返家,各懷隱痛。今日相會,促膝談心,推心置腹,暢談國事。譙周公感歎地說道:“蜀國之亡,亡在後主寵信宦官黃皓,不納忠言。主荒政謬,國命委於閹寺(太監),士子羞與為伍,縱然諸葛亮再生,亦難複興。”陳壽說道:“昔日曹丕(魏文帝)廢獻帝(漢獻帝劉協);今朝司馬昭又殺魏帝曹髦,真是善有善報,惡有惡報!”譙周公說道:“從前曹操任丞相,封魏王,雖挾持天子,而不致於弑帝。如今司馬昭為丞相,自稱晉王,獨專國政,日謀代魏。曹髦隻說了一句‘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話,他竟然將曹髦殺了,而立燕王曹宇(曹操孫)的兒子曹奐為元帝,曹奐年幼無知,形同傀儡。從古至今,有幾個像司馬昭這樣狠毒的人呢!”文立說道:“老師,司馬昭能活到多久呀?”譙周不慌不忙用指頭蘸了茶水,在桌上寫了“典午忽兮,月酉沒兮”八個字。文立不大理解,請求老師解釋,譙公捋須說道:“典午乃司馬,月酉為八月,司馬昭今年八月必死無疑。”文立恍然大悟,忙說:“這老家夥該死,該死,死得越早越好,是他派兵來滅掉我們蜀國的呀!”到了這年八月,司馬昭害病死了,果然應驗了譙周公的話。司馬昭死後數月,他的兒子司馬炎廢元帝,代魏稱帝,建立晉朝,史稱晉武帝,追尊司馬昭為文帝。後在晉武帝泰始二年(266年),文立在晉朝當了濟陰太守,次年(267年)又晉升為太子(司馬衷、即晉惠帝)中庶子,精心輔導太子讀書,深受晉武帝喜愛,而名震朝野。晉武帝曾下詔說:“太子中庶子文立,忠貞清實,有思理器幹。前在濟陰(濟陰太守),政事修明;後事東宮(太子),盡輔導之節。昔光武(漢光武帝劉秀)平隴、蜀,皆收其才秀,所以援濟殊方,伸敘幽滯也。其以立(文立)為散騎常侍(侍從天子,參與機要的官)。”安樂公劉禪降魏後,居於洛陽,思太子劉璿死於鍾會之亂,不立次子劉瑤為嗣,而立愛子劉珣(劉禪第六子),文立竭力阻諫,劉禪不采納。泰始七年(271年)劉禪病逝,劉恂繼為安樂公,淫亂無道,大家都很痛恨他,埋怨劉禪不采納文立的諫議。

李令伯求師施計

譙周是蜀漢的著名史學家和教育家,西充國縣(今西充槐樹鎮)人,少時就讀於綿竹秦宓門下。秦宓為蜀中名士,曾以天辯問難於吳使張溫,言天有頭、有耳、有足、有姓,眾皆驚服。譙周任典學從事時,曾在成都創辦“蜀漢太學”,培育了大批英才。安漢陳壽、臨江文立、襄陽羅憲、武陽李密,被稱為“譙門四賢”。蜀亡時(263年),譙周六十三歲,一直住在二兒譙賢家中(今順慶舞鳳鎮五裏店譙賢鋪)養病,不問政事,他的得意門生譙門四賢,先後來謁。

晉武帝泰始三年(267年)春,李密(字令伯)來安漢看望譙周,談及皇上任他為洗馬(太子侍臣),擬上表辭官,又怕人懷疑他貪念蜀國,不滿新朝,而遭受災禍,便請求老師給他想個辦法,免遭物議。譙周說道:“武帝是個寬惠仁厚的人,又提倡以孝治天下。你在奏章中,要以盡孝道去說服武帝,待盡完孝道,再去報效朝廷,武帝定會答應你的請求。你精誠孝親,必多貴子,若恃才傲物,將受其害。”李密是健為武陽(今四川彭山縣)人,祖父李光,曾任朱提太守,父早亡,母何氏改嫁,全賴祖母將他養大成人。李密聰慧過人,博覽五經,機警辯捷,以學問文章著名於世,蜀漢時任尚書郎,屢次出使東吳,很有才辯。蜀漢滅亡後,晉武帝征他為太子洗馬,李密依照譙周的教誨,以祖母年老多病,辭不應征,特地寫了一篇《陳情表》上呈晉武帝。文曰:“臣密(李密)言:臣以險釁(命運不好),夙遭閔凶(幼遭不幸)。生孩六月,慈父見背(去世)。行年四歲,舅奪母誌。祖母劉,湣臣孤弱,躬親撫養。臣少多疾病,九歲不能行,零丁孤苦,至於成立(成年)。既無伯叔,終鮮兄弟。門衰祚薄(福分淺薄),晚有兒息(兒子)。外無期功強近之親,內無應門五尺之僮,煢煢孑立,形影相吊(慰問)。而劉夙嬰疾病(被病魔纏繞),常在床蓐。臣侍湯藥,未嚐廢離(停止與離開)。逮奉聖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後剌史臣榮,舉臣秀才。臣以供養無主,辭不赴命。詔書特下,拜臣郎中,尋蒙國恩,除臣洗馬。猥以微賤,當侍東宮,非臣隕首所能上報(誓死報恩)。臣具以表聞,辭不就職。詔書切峻(急切而嚴厲),責臣逋慢(回避和怠慢);郡縣逼迫,催臣上道;州司臨門,急於星火。臣欲奉詔奔馳,則以劉病日篤;欲苟順私情,則告訴不許。臣之進退,實為狼狽。伏惟聖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遺老),猶蒙矜育,況臣孤苦,特為尤甚(更加嚴重)。且臣少事偽朝(蜀漢),曆職郎署,本圖宦達(希望做大官),不矜(顧惜)名節。今臣亡國賤俘,至微至陋,過蒙拔擢,寵命優渥(優厚),豈敢盤桓,有所希翼(非分之想)?但以劉日薄西山,氣息奄奄,人命危淺,朝不慮(預料)夕。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餘年。母孫二人,更相為命,是以區區不能廢遠(放棄奉養遠離)。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劉今年九十有六,是臣盡節於陛下之日長,報劉之日短也。烏鳥私情(烏鴉能反哺),願乞終養。臣之辛苦,非獨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見明知,皇天後土,實所供鑒。願陛下矜湣愚誠,聽臣微誌,庶劉僥幸,卒保餘年。臣生當隕首,死當結草(生死報恩)。臣不勝犬馬怖懼之情,謹拜表以聞。”晉武帝嘉其忠孝,賜奴婢二人以奉膳。後來,李密祖母病逝,就任尚書郎,出任漢中太守。數年後,因賦詩獲罪而免官,憂鬱而卒,終年六十四歲。他有六個兒子,皆英挺秀逸,號稱“六龍”。長子李賜,任汶山太守;少子李興,任太溥參軍;幼子李盛,任寧浦太守,興旺發達,子孫昌盛,果然應驗了譙周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