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道祖師
引言
唐朝時期,西充的著名絕粒道士程太虛,在南岷山修道成仙,被唐宣宗封為道濟真人。西充的著名高僧圭峰禪師何炯,成為華嚴宗第五祖,被唐宣宗封為定慧禪師,名震朝野,流芳百世。唐宋以來,西充修建了太虛祠與圭峰禪院來奉祀他倆。
程太虛隱居南岷
傳雲漢代有個名叫何岷的人,在西充南去十四裏處的山中修道成仙,故名此山南岷山(今西充永清鄉南岷山村內)。其山層巒疊嶂,奇險幽峻,古樹參天,灌木深翳,連綿三十餘裏。雲影嵐光,浮沉出沒,煙霧飄拂,時雨時霽。山勢回環,倚雲臨壑,奇峰怪石,盡皆天成。山中有九井十三峰,各依山勢奇異而命名。諸井清澈見底,終年不涸,清泉盈溢於外,落瀉深澗,小者為溪,大者為瀑。風景尤勝者,要數其間的“七峰五井”。七峰是:步虛峰山巔淩空,高接月宮;馭仙峰宛如蓬萊,真仙馭臨;宿鶴峰堆寒積玉,潔如鶴羽;洞虛峰東壁仙洞,離天尺五;醮壇峰煙淩漢表,風飄仙樂;伏龍峰卓立霄漢,朝雲暮雨;丹霞峰祥雲彩霞,旭日天涯。五井是:蘸月井銀蟾碧泉,水映廣寒;漱玉井瀑布橫飛,珠落玉盤;磨劍井光芒利劍,震懾妖魔;清心井飛泉觸石,一滴沁心;伏虎井靈泉通神,八仙永駐。這樣的峰井傳說甚多,一言難盡。此山素有“南岷仙境”的美譽,山道險峻,僅數道山寨可通。近處絕壁上鐫刻遊人題《南岷山》一詩雲:“岷山高迥古稱雄,向有幽人隱此中。嶺樹摩青攢碧漢,石泉噴白引長虹。群峰凸地羅星象,一柱撐天掛日宮。東瞰大方千百嶂,互呈蒼翠興無窮。”南岷山分為前山和後山,前山謂之大南岷,山頂建有程太虛真人之廟;後山謂之小南岷,山巔建有白馬祖師之廟。特別是程真人之廟建造得雄偉壯觀,氣勢磅礴,構造殊異,精巧絕倫。其廟建在跨鼇峰上,左有觀音岩,右有八仙洞。正殿用檀香木雕塑程真人之像,木質活肢,身穿道袍,麵貌若生,巍然端坐於雕龍刻鳳的大椅上。寬闊的廊房雕龍畫鳳,滿布巧奪天工的神像群,並畫有《韓湘子列傳》大小壁畫百餘幅,純用水墨畫成,水暈墨章,如兼五采,大有唐畫風格。廟前有照壁一堵,浮雕八仙過海諸般道教神仙,栩栩如生,世所罕見。廟後院建有花圃丹房,布置華麗,儼若富豪別墅。後門青石砌成,雲遮霧掩,上刻一聯雲:“石徑有苔經雨洗,洞門無鎖賴雲封。”
程太虛,西充人,生於隋煬帝(楊廣)大業年間(約605年),曾隱居南岷山修道,卒於唐憲宗(李純)元和四年(809年),終年205歲。據《蜀中名勝記·西充縣》記載:“南岷山則有九井十三峰,漢何岷之所隱也。隋程太虛嚐修煉於此。《誌》雲:‘太虛自幼好道,精修勤苦,隱居南岷山絕粒。有二虎侍左右,九井十三峰,皆其修煉處。一夕大風雨,砌下得碧玉印,居人每乞符祈年,印以授之,輒獲豐稔。’唐元和(唐憲宗年號)中解體後,遷神於玄宮,容貌不變。宣宗(唐宣宗李忱)命人求之,使者過商山(陝西商縣東南,地形險阻,景色幽勝),宿逆旅躡險,有居第如公館,青童引見。一道士自稱程太虛,祖居西充。且囑曰:‘明歲,君自蜀入南岷山,無忘我。’及至蜀,熟視畫像,與前見者無異。唐敕號通濟真人,宋賜號道濟太師。《碑目》雲:《唐程仙師(程太虛)蟬蛻偈》、《皂莢碑》、《唐仙林觀碑》,中書侍郎趙彥昭(西充人)撰,俱在本山之降真觀。”程太虛真人在南岷山修道時,或居於何岷修道的山洞裏,或居於一棵千年空心古柏中,日月為伴,煙樹為鄰,饑食野果,渴飲山泉。修道養壽,采藥煉丹,年逾百歲,鶴發童顏,皆稱絕粒道士與程真人。生前常施藥濟人,畫符驅邪,死後成神,顯靈祐民。百姓感其恩德,修廟以祀,唐建仙林觀,宋名降真觀,香火鼎盛,曆代不衰。
程道士讚頌仙山
唐朝時期,西充的道教與佛教異常繁盛,道教出了個絕粒道士程太虛,後在南岷山(今西充永清鄉境內)屍解成仙,世稱程仙師,被唐宣宗(李忱)封為道濟真人。唐建仙林觀於南岷山,宋代更名降真觀,明朝增建太虛祠。佛教出了個圭峰禪師何炯,成為華嚴宗第五祖,在陝西興福院圓寂後,唐宣宗追諡他為定慧禪師。西充僧人,將其生前講經說法的資福寺,更名為圭峰禪院。
程太虛世居西充,博覽群書,過目成誦,滿腹經綸,不慕仕途。他於唐太宗(李世民)貞觀年間(約623年),隱居南岷仙山,精研老子的《道德經》與莊周的《南華經》,朝夕琢磨,心領神會,並將東晉葛洪所著的《抱樸子》一書反複誦讀,探求煉丹與成仙之術。據說後得異人傳授,練成絕粒與胎息道術,不吃人間五穀雜糧,深居山洞,饑食山果,渴飲清泉。一日狂風暴雨,山岩崩塌,現出一方碧玉印,大可盈尺。每蓬天旱成災之時,他畫一道靈符,蓋上碧玉印,頓刻大雨驟至,萬物滋潤,而獲豐收,百姓感恩戴德,稱他為程仙師。自此廣收門徒,傳播道教,來南岷山學道的人很多。更奇的是,程仙師在講經時,常有二虎靜臥聽經,馴如家犬,人皆不懼。程道士博學多才,出口成章,將南岷山的九井十三峰,一一命名,並作詩讚頌。其詠《步虛峰》詩雲:“試說南岷第一峰,步虛峰上勢淩空。等閑翹足乘風馭,便可騰身到月宮。緱嶺上升王子晉(周朝仙人),羅浮飛過葛仙翁(葛玄)。我今欲把三屍(道教謂人體內有青姑、白姑、血姑三屍作祟)脫,歸去蓬萊天界中。”詠《馭仙峰》詩雲“山在虛無飄渺間,傳聞峰頂馭真仙。三竿紅日雲峨裏,一枕清風華嶽巔。囊裏胡麻堪駐景,爐中妙藥可延年。更無弱水三千裏,便有蓬萊在眼前。”詠《宿鶴峰》詩雲:“鶴峰岑寂隱相依,頂戴朱砂白羽衣。夜見千堆寒雪積,暗含數點白雲飛。孤山隱去林和靖(北宋詩人林逋,隱居西湖孤山栽梅養鶴),華表歸來丁令威(丁令威學道成仙後,化變成鶴回鄉,停在華表上鳴叫)。騎上揚州吾不願,芝田有食養天機。”詠《洞陽峰》詩雲:“南岷勝概壓諸方,東壁奇峰出洞陽。尺五日輪才晃耀,大千世界便輝光。扶開華嶽煙雲渺,顯得蓬萊日月長。世道廢興原有數,浮沉聚散亦何傷。”詠《醮壇峰》詩雲:“蒼鬆老檜擁華壇,鶴唳猿啼白晝閑。煙篆香殘淩漢表,風飄仙樂響山間。高燒泰華金蓮炬,齊到黃岡玉筍斑。獨步蒼苔尋故址,恍然咫尺覲天顏。”詠《伏龍峰》詩雲:“卓立南岷碧漢中,彩雲祥瑞伏龍峰。盤旋宇宙錚嶸勢,鼓舞風雷變化蹤。泉吐香涎通小竅,煙籠蒼角挺喬鬆。朝雲暮雨陽台下,不敷巫山十三重。”詠《丹霞峰》詩雲:“登高放眼亦寬賒,五色祥雲晤彩霞。才接晴虹撐碧漢(天空),旋移旭日照天涯。楓頭帶赤飄晨鶴,林表翻紅閃暮鴉。一抹深深知幾許,碧桃枝上有仙家。”詠《蘸月井》詩雲:“銀蟾蘸影碧泉中,萬裏雲收湛太空。直到清虛無一物,水晶宮映廣寒宮。”詠《漱玉井》詩雲:“瀑布橫飛翠碧間,微音入耳送清寒。冷然一曲非凡響,萬顆明珠落玉盤。”詠《磨劍井》詩雲:“源泉岩溜漾清波,淬出光芒利太阿(古劍名)。橋下斬蛟餘事耳,斷除天下幾妖魔。”詠《清心井》詩雲:“飛泉觸石玉丁當,中隱神龍歲月長。多少人間煩苦事,隻消一滴便清涼。”詠《濯印井》詩雲:“一脈靈泉天地通,金章玉篆洗磨中。水清不愛人妝點,印色何曾染得紅。”
道濟師仙洞傳道
據傳唐朝時期,果州出了兩個神仙,一是西充的絕粒道士程太虛,自幼在故鄉南岷山(今西充永清鄉境內)修道成仙,被唐宣宗(李忱)封為道濟真人。當時還在南岷山修建了仙林觀(又名降真觀),觀中塑供程真人的神像。二是南充的女道士謝自然,自幼在故鄉大方山修煉,後移居金泉山朝陽洞修道成仙,被唐德宗(李適)封為東極真人。當時還在金泉觀中,塑供謝自然的神像。謝自然曾拜程太虛為師,程太虛曾多次來朝陽洞,傳授謝自然辟穀絕粒和胎息之術。後來他師徒二人都先後修煉成仙,程太虛修成了屍解仙,謝自然修成天仙,白日飛升天界。他倆的事跡記載在《太平廣記》和《蜀中名勝記》中,金泉觀中還鐫刻有程太虛至朝陽洞傳道碑,古碑至今尚存。千百年來,一些文人雅士遊覽或瞻仰南岷山降真觀和金泉山朝陽洞時,作了很多詩文,來讚頌程太虛與謝自然。古人說:“山不在高,有仙則名。”南岷山與金泉山二山之名,一時傳播天下,來此遊曆的人絡繹不絕。
程太虛博學多才,自幼好道,長期隱居南岷山修道。其山有九井十三峰,連綿三十餘裏,古樹奇峰,雲影嵐光,山勢回環,倚雲臨壑。朝暉晚霞照山巔,煙樹雲封古洞多,猿啼鶴唳震山穀,飛瀑流泉似仙樂,譽為蓬萊仙境。漢朝的何岷、晉朝的葛洪,都曾在此山修道煉丹,留下了馭仙洞與丹霞洞等古跡。程太虛活到二百零五歲,屍解成仙後,山上修建有一座壯麗的仙林觀塑像朝拜。據《蜀中名勝記·西充縣》記載:“南岷山則有九井十三峰,漢何岷之所隱也。隋程太虛嚐修煉於此。《誌》雲:太虛自幼好道,精修勤苦,隱居南岷山絕粒。有二虎侍左右,九井十三峰,皆其修煉處。一夕大風雨,砌下得碧玉印,居人每乞符祈年,印以授之,輒獲豐稔。唐元和(唐憲宗年號)中解體後,遷神於玄宮,容貌不變。宣宗(李忱)命人求之,使者過商山(今陝西商縣東南),宿逆旅躡險,有居第如公館,青童引見。一道士自稱程太虛,祖居西充。且囑曰:明歲,君自蜀入南岷山,無忘我。及至蜀,熟視畫像,與前見者無異。唐敕號道濟真人,宋賜號道濟太師。《碑目》雲:《唐程仙師(程太虛)蟬蛻偈》、《皂莢碑》、《唐仙林觀碑》,中書侍郎趙彥昭(西充進士)撰,俱在本山之降真觀。”果州金泉山麓的會仙溪,是個幽靜而又神秘的地方,傳說會仙溪常有神仙出沒,早在東晉時期,儒仙葛洪(字抱樸)曾在此修道煉丹,後來建有抱樸庵。據《南充縣誌·古跡》記載:“抱樸庵在金泉山北,抱樸子修道之處,天下共計十三,此僅存遺址。”自從謝自然在朝陽洞修道成仙後,更是遠近聞名,據《南充縣誌·名勝》記載:“朝陽洞,一名隱仙洞,在金泉山嘴,鑿石為二室相通,戶東向,故名,傳為謝自然棲居處,洞旁刻貞元誥敕。”一日程太虛來到朝陽洞對謝自然說:“從前老子教人清淨無為,全性保真,而不以物累形。莊子說:不食五穀,吸風飲露,而自在逍遙。學道的人,一是養生,消災祛病,以修真延年;二是致仙,長生不老,羽化飛升。而飛升成仙的方法,在於煉氣養精,辟穀服餌,煉食仙丹而求永生。隻有身居深山古洞,來煉氣養精,服氣靜坐,辟穀胎息,如像嬰孩在母腹之中一樣,方能修煉成仙。”謝自然自此辟穀胎息,不食五穀,采藥煉丹,修道養壽,最後煉成神仙而飛升天界。
何炯誕生鷺鷥山
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並稱為世界三大宗教。佛教源於古印度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王子釋迦牟尼所創立。自東漢明帝永平十年(67年)傳入中國後,經三國、兩晉到南北朝四五百年間,佛經的翻譯與研究日漸發達。到了隋唐時期,遂產生了天台、華嚴、唯識、禪宗、淨土、密宗等宗派。唐武則天時,法嚴宗師法藏,依《華嚴經》立宗,則天皇帝賜這位創始人為“賢首大師”。傳至四祖澄觀,更是發揚光大。這位高僧字大休,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本姓夏侯,十四歲出家,廣學三藏,博通經傳子史,後專弘《華嚴》,著有《大方廣佛華嚴經疏》等三百餘卷。由於唐朝皇帝德宗和憲宗的加封,又因他長住清涼山(即山西五台山),故稱他為清涼國師。這座五台山長約二百餘裏,五峰聳立,峰頂平緩,山上多佛寺,夏無炎暑,故稱清涼山,與浙江的普陀山、安徽的九華山、四川的峨眉山,合稱中國佛教的四大名山。
西充東去二十二裏有座鷺鷥山(今西充扶鎮圭峰壩村),這裏崇山峻嶺,林密竹茂,萬千白鷺(白鶴),常棲林中。晨霧彌漫,宿鶴似雪,落霞飛還,聯翩如雲。早出晚歸,捕食產卵,鬆風鶴唳,聲震九霄。時人有《詠鶴》詩雲:“清露滴時翹蘚徑(晨露捕食於溪蘚小路),白雲開處唳鬆風。好共靈龜作儔侶(龜鶴同春皆長壽動物),十洲三島(海中三神山)逐(跟隨)仙翁。”鷺鷥山附近有座鳳凰山(今圭峰禪院處),宛如一座仰天大佛,與鷺鷥山相對峙,二山之間的山麓是一個寬閣的平壩(今稱圭峰壩),壩中住著一戶姓何的富翁,耕讀傳家,樂善好施。是時,鷺鷥山巔建有草堂寺與觀音殿,何妻好佛,常拜佛於廟,祈生貴子。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春三月,何妻上山偶經山中古井,見井側有巨人跡,她好奇地踩了一下,心有所動,就懷了孕。到分娩時,異香滿室,嬰兒圓睜二目視母,炯炯有神,頭禿臉圓,齒白似貝,父疑不祥,棄孩於野。牛馬避開不敢踐踏,數百鷺鷥飛來,羽覆全身,眾皆驚奇,母親哭著將他收回撫養,遂取名何炯。何炯少年時,他父親以重金聘請當地宿儒李成仁來家教書。何公素重斯文,將何炯喚來,在堂前跪拜先生,站立一旁。何公說道:“炯兒年幼,愚昧無知,仰仗先生,嚴加管束,精心教育。”李師說:“誨人不倦,師之責也,培育英才,師之幸也。屈原之於宋玉,鬼穀之於張儀,孔子之於顏回,譙周之於陳壽,師生聲名遠播,相得益彰。”何公說:“請問先生,將何以施教?”李師說:“初學儒書,當從《大學》開始。大學之道,在明明道(顯明美德),在親民(革舊更新),在止於至善(善的最高境界)。什麼是至善?孔子雲:‘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為大同(儒家宣揚的理想社會)。’這是儒家教人修身、齊家、治國的經典。次則學《論語》、《孟子》、《中庸》,以及《詩經》、《書經》、《易經》、《禮經》、《春秋》五經。再次學諸子百家之文章,《史記》與曆代史書,以及《唐詩》。要把這些學完,需要十餘年的光陰啊。”何公說:“先生一席話,勝讀十年書,炯兒就交給先生,諸事費心,理當重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