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傳說

引言

千百年來,西充境內流傳著很多優美動人的民間傳說故事。本章特意收集整理了欽差迎接李夫人,紀亨滎陽守父陵,張三爺題扶龍樓,譙周探寶,高宗敕建忠祐廟,牧童當附馬,史小姐破鏡重圓,以及化鳳山、虹溪河、寶馬河、李家河、龍灘河、西充河的傳說故事。

欽差迎接李夫人

漢初的紀信將軍,是西充縣紫岩場扶龍村的人。傳說紀信是天上的太白金星下凡,來拯救世人的,母親快要生他的時候,滿屋都是紫色的煙霧,霧中有個白發老人,手拿斑竹棍,笑嘻嘻的站在一旁,直到紀信生下地後,他才慢慢隨著煙霧不見了。全家人都很驚詫,認為這娃兒長大後,一定會當大官的。有一天,紀信在村上讀書回家時,在路上揀到一根斑竹棍,他用雙腿夾住,這斑竹棍忽然變成一匹高大雄壯的駿馬。他騎著馬回家,母親見了這馬,以為他調皮,偷騎別人的馬,叫他快騎回去還給人家。紀信說:“娘,這馬是斑竹變的,不是孩兒偷騎的呀!”他母親不相信,紀信便下了馬,這馬又變成一根斑竹棍。他母親見了,轉憂為喜,說道:“兒呀,你千萬不要將此事告訴別人,免得別人說是非。”紀信點頭答應了。紀信的母親回憶生孩時,霧中見著持斑竹棍的老人,相信兒子的話是真的,便找算命先生給紀信算個命。算命先生問了紀信的生庚八字,翻了一下萬年曆,滿臉堆笑地說:“恭喜,恭喜,這位公子八字大,三十二歲有帝王之位,但有一些風險。”紀母聽後,嚇得臉青麵黑,忙叫算命先生不要亂說,以免遭受飛來之禍,立即付了算命錢,拉著紀信回了家。時逢秦末,天下大亂,各地紛紛起義,反對暴秦。紀信漸次長成,魁梧英俊,他見百姓受苦受難,英俊瀟灑十分愛憐,立誌拯救百姓。遂辭別雙親,離鄉別井,騎著斑竹棍變的馬投軍去了。走呀走呀,不知走了多久,來到了江蘇沛縣。好在這馬不吃不喝,行走如飛,隨心所欲,殊不知剛到沛縣,這根斑竹棍倏忽不見。這時候沛公劉邦正在招兵買馬,舉義攻秦,紀信便到營中投奔沛公。沛公見紀信一表人材,十分喜愛,便任命他為貼身衛士。

紀信跟隨沛公衝鋒殺敵,英勇奮戰,南爭北戰,屢建奇功,由部曲長升為將軍。又隨沛公攻破鹹陽,攻滅三秦;衝出包圍,攻克彭城,不意被項羽打敗,退兵滎陽。項羽親統數萬精兵,乘勝追擊,將滎陽城圍得水泄不通,連日攻城。漢王劉邦心急如焚,眾謀士又無退兵之策,眼看要城破身亡。在這危若累卵之際,紀信將軍挺身而出,進帳拜見漢王,說道:“主公,我有一條脫身之策,不知主公聽否?”漢王說:“有何妙計,快快講來。”紀信說:“我與主公相貌相似,明晨由我扮著你的模樣,乘坐王車,帶著人馬從東門殺出,項羽必定全力殺來。主公可以帶著眾文武,乘隙從西門突圍,定能成功。”漢王同意這個計策,立即吩咐眾軍,分頭行事。第二日晨,天剛微明,紀信坐王車,舉大旗,帶領眾軍從東門殺出。項羽聽說漢王統兵突圍,傳令眾軍,齊集東門,活捉漢王。經過一場血戰,圍住漢軍,項羽走近一看,見車中不是劉邦,知道上了當,一怒之下將紀信燒死,時年三十二歲。後來,劉邦打敗項羽,逼迫項羽在烏江自殺身死,坐了天下,創立漢朝。他沒有忘記紀信將軍的救命恩情,派了一個欽差大臣,來到紀信故裏,傳達皇上的命令,在紀信故鄉設置安漢縣,並封紀信的兩個兒子紀通與紀亨為侯。又命令地方官員在紀信故居的扶龍山修建紀公廟,在化鳳山修建紀信將軍祠,四時祭祀。這時候,紀信將軍的夫人李氏已回到故鄉,欽差於是帶著她與紀通、紀亨一同進京。

襄城侯滎陽守陵

紀信將軍假扮漢王劉邦,晨出滎陽城,向楚霸王項羽詐降,被項羽活活燒死。項羽受騙上當,十分惱怒,領兵衝進滎陽城,放火燒城,盡殺居民。滎陽百姓敬仰紀信忠烈,將紀信將軍的骨灰埋在滎陽城郊的廣武山上,造墳立碑,四時祭祀。紀信將軍的夫人李氏,帶著紀通、紀亨二子乘亂出城,回到西充扶龍村故居。這時紀信的雙親已逝,隻有破舊茅屋,便在這裏定居下來。紀信族人聞聽紀信已逝,十分悲傷,大家出錢出力,將紀信故居修葺一新。親人們又送來糧食與用具,樣樣齊全,李夫人非常喜歡。事隔年餘,劉邦統領大軍,逼殺項羽於烏江,建立漢朝。為嘉獎紀信救主安漢的功勞,沿襲秦製,不封死者,隻蔭封其子,將紀信將軍的長子紀通,封為襄平侯,將其次子紀亨,封為襄城侯。劉邦派使者來到西充,拜見了李夫人,宣讀了聖旨,全家都很高興。紀信族人聽到欽差大人來接紀通、紀亨二人去做官,都感到很榮幸,全族老幼與親戚近鄰,齊集紀信故居,向李夫人賀喜。李夫人便大設宴席,招待欽差與族人親朋們,一連熱鬧了幾天,方辭別族人與鄉親,跟隨欽差,帶著二子去京城叩謝皇恩。鄉親們依依不舍,將李夫人母子送了一程又一程,然後灑淚而別,互道保重。

李夫人跟隨欽差,攜二子去京城叩謝劉邦後,又隨二子去到封地居住,時而住在長子紀通處,時而住在次子紀亨處,心情十分愉快。後來劉邦死了,其子劉盈繼位。劉盈死了,劉邦的皇後呂氏專權,大封諸呂為王,呂產當了宰相,呂祿當了上將軍,掌握朝中軍政大權,排斥老臣,全部換成呂氏心腹的人為官。呂後怕劉氏皇族的人反對她,便假惺惺地立了一個娃兒皇帝,恒山王劉弘,稱為少帝。呂後覺得紀通很誠實可靠,便把他調進京城,當了一個持節宣詔的官。呂後執政了八年,害病死了。呂產與呂祿兄弟見呂後死了,失去靠山,二人密商盡殺劉氏在京諸王和一班老臣,篡位稱尊。太尉周勃和丞相陳平兩位大臣,早已預料到呂氏死後,諸呂必然叛亂。於是二人密謀及時鏟除諸呂,恢複漢室。便命紀通持節,假傳少帝聖旨,逼迫呂祿將兵權交給周勃。周勃接管兵權後,立即將諸呂殺光,火速平定了叛亂,國家轉危為安。陳平又遣紀通去代地,迎接代王劉恒進京為帝,史稱文帝。從此漢朝又走向複興道路,在朝在野的人,無不讚頌紀信和紀通父子忠於漢室的功勳。紀通在朝做官三十餘年,晚年回到故鄉,在扶龍山上,給父親修建了一座壯麗的紀公廟。他死後亦葬於故土的龍華山下,俗呼紀大墳。紀通在朝為官期間,李夫人一直住在紀亨封地襄城(今河南襄城市),紀通告老還鄉後,紀亨也離開封地,同母親一道長期住在滎陽城,並在廣武山為紀信修建了一座很大的墳墓(今河南鄭州市邙山區古滎鎮紀公廟村),四時祭祀。其墓形如小丘,周圍廣植鬆柏,四時青翠。當地百姓以為紀信將軍假扮漢王去送死,便把此墓譽為“紀陵”,古墓至今尚存。相傳,李夫人與紀亨病逝後,亦葬於紀陵的兩側,生死相伴,百姓無不稱頌。

張三爺題扶龍樓

蜀漢大將張飛,字益德,《三國演義》改稱他為張翼德,他是河北涿州人,與劉備是同鄉,以屠豬賣肉為業。他與劉備、關羽三人桃園結義,結為兄弟,對天盟誓:“同生死,共患難,匡扶漢室。”因張飛年齡最小,排行第三,人們尊稱他為張三爺。他和二哥關羽,輔助大哥劉備,在成都建立蜀漢政權。劉備稱帝後,封張飛為車騎將軍、西鄉侯,兼任巴西太守,長期坐鎮閬中。張三爺是個閑不慣的人,常騎著他那匹心愛的黑龍駒,到所轄州縣,這裏走走,那裏看看。他性情剛直,關愛百姓,最敬重忠臣孝子,最痛恨貪官與惡霸。遇到高興的事,就讚揚一番;遇到不平的事,就痛斥一頓。相傳,張三爺騎著馬來到化鳳山,恰巧當地百姓修建了一座新樓告成,不知取啥名最好,大家叩請張三爺給樓取個名字。張三爺說:“你們為啥要在山上修建這座樓呢?”大家異口同聲地說:“我們這裏出了一個大英雄紀信將軍,在滎陽城假扮漢王劉邦去詐降項羽,被活活燒死。如今我們在化鳳山巔建樓來紀念他,取其‘高山仰止,一邦增輝’之意。”張三爺說:“沒有紀信捐生救主,就沒有漢朝,劉邦如被項羽殺死,哪能坐上龍庭呢?就取名扶龍樓吧。”大家都說這個樓名取得好,並懇請張三爺題“扶龍樓”三字,雕刻在大匾上,掛在樓前。後來,張三爺在閬中遇刺,西充國人在鶴鳴山修建了三義祠來紀念劉、關、張三人。

相傳,張三爺是個文武雙全的武將,他不但能寫字,還會畫畫。他在閬中任太守時,魏國大將張郃來攻打閬中,他帶領萬餘精兵,在踞閬中不遠的八濛山,將張郃打敗。於是騎在馬上,手提長戈,在八濛山絕壁上寫道:“漢將張飛,率精卒萬人,大破賊首張郃於八濛,立馬勒銘。”後人稱此銘為《張飛立馬銘》或《八濛摩崖銘》,古跡至今尚存。由於渠縣附近也有一個八濛山,絕壁上也刻有張飛所寫的“立馬銘”,渠縣人傳說張飛是在渠縣擊敗魏將張郃的。有人評論說:“魏將張郃從陝西長安來進攻閬中,哪能繞道從渠縣來進攻巴郡閬中呢?”據北宋文學家曾鞏給閬中張飛廟寫的《桓侯廟記》記載:“當蜀之初,與魏將張郃相拒於此,能破郃寧以安此土,可謂功施於人矣。”可見無論閬中的八濛山或是渠縣的八濛山,絕壁都刻有張飛的“立馬銘”,證明張飛擊退張郃而題銘的事是真的。南北朝時期,梁國的陶弘景著了一部《刀劍錄》的書,書中記載:“張飛初拜新亭侯,自命匠煉赤朱山鐵,為一刀。銘曰:‘新亭侯,蜀大將也。’後被範疆殺之,將此刀入於吳。”後人將此銘稱為《新亭侯刀銘》。明朝的《丹鉛總錄》中,也記載了張飛書法的事,書中寫道:“涪陵有張飛刁鬥銘,其文字甚工,飛所書也。張士環詩雲:天下英雄隻豫州(劉備),阿瞞(曹操)不共戴天仇。山河割據三分國,宇宙威名丈八矛(張飛)。江上祠堂嚴劍珮,人間刁鬥見銀鉤(讚譽張飛書法如銀鉤鐵劃)。空餘諸葛(諸葛亮)秦川表,左袒何人複為劉。”明代卓爾昌編著的《畫髓元詮》中記載道:“張飛喜畫美人,善草書。”可惜的是,時間長了,現在再也找不到張飛字畫的真跡了,隻在古籍中看到這些記載。

譙周探取玉琵琶

譙周,字允南,巴西郡西充國縣槐樹莊(今西充槐樹鎮)人,幼年喪父,與母兄同居,既長,耽古篤學,盡覽父藏奇書。從師廣漢秦宓,勤奮攻讀,精通《六經》,尤善書劄,頗曉天文,深明數術。其人體貌樸素,品性誠實,不愛修飾,洞察事物,潛識內敏。年輕時曾在益州太守劉璋處為官,劉備攻益州時,他勸諫劉璋歸降。劉備為漢中王時,任譙周為司業。諸葛亮領益州牧,任以勸學從事,蔣琬繼任丞相,援譙周為典學從事,他在成都主辦了“蜀漢太學”,被譽為蜀中孔子。當時被稱為“譙門四賢”的安漢陳壽,臨江文立、武陽李密、襄陽羅憲,都是他的得意門生。後主劉禪立劉璿為太子時,徙為中散大夫,太子家令,教侍太子,後遷光祿大夫。他見後主沉溺聲色,增廣聲樂,而大將軍薑維不恤國力,屢次興兵伐魏。他常勸諫後主節儉蓄德,少用兵爭戰,休養生息,皆不被采納。

蜀漢景耀年間(約260年)春,後主劉禪夜間常聞琵琶之聲,煩得他難以入睡,星象家們說是北方有寶,地氣所致,劉禪便命譙周回蜀探寶。時任中散大夫的譙周,奉命來川北探寶。他是簡樸成性的人,沿途不驚動地方官員,隻帶一個心腹家僮譙興,順著漢川古道行來。他打扮成算命先生的模樣,暗查私訪。好在他對星象占卜、算命拆字諸術非常精通,能預知吉凶禍福,不露破綻。這期間,他曾回到西充國故鄉,看望母親及哥嫂,家住一夜,又匆匆上路。數月時間,主仆二人走遍川北各縣,若大海撈針,一無所獲。一日來到古鎮舟口(今蓬安周口鎮),見此鎮位於嘉陵江畔,依山傍水,水陸交通十分方便。江邊商船密集若城,往來客商不絕,市井異常繁華。他倆來到一家臨江茶館飲茶小憩,旁桌坐著二位老人在聊天,一胖一瘦,須發皆白。胖老頭說道:“前天我到琵琶山(今營山封竇琵琶村)張老表家去耍,老表指著屋後的琵琶嶺對我說,這嶺一年四季都開著各種白花,凡是喝了這山裏泉水的姑娘,都長得白嫩俊秀,美貌極了。近來有個獵人夜晚在山裏捕獵,突然看見石頭開花,現出一個玉琵琶,頃刻而逝。你說怪不怪?”瘦老頭捋須說道:“天生萬物,無奇不有。我年輕時曾遊曆長江三峽,親睹巫山十二峰,千姿百態,雲遮霧掩。最為有名的是神女峰,倩影亭立,朝雲暮雨,難見真麵,傳說這峰是西王母的小女兒瑤姬所變。”譙周聽後,心有所動,問路來到琵琶嶺。爬上山頂細瞧,見此嶺形若琵琶,漫山盛開著白色如玉的鮮花,濃香撲鼻。泉水從奇峰流下,水麵漂流著凋落的花瓣,散發著奇香。更奇的是,數根粗壯古籐,橫跨山坳上空,糾纏在兩邊的密林中,宛如琴弦。古籐下麵便是通商大道,來往經商的人很多,販牛與挑背的人,日夜不絕於道。譙周猛然醒悟道:“此地天生一個琵琶,連弦都長全了,人在弦上走,焉有不發聲?皇上聽到的琴聲,莫非發自此處!”他便在附近的客棧中住下來,白天給人看相算命,夜晚到琵琶嶺上去探察。終於在這年中秋之夜,中夜交天之時,忽見嶺中一石如蓮花開瓣似的裂開,白光耀眼,內中現出一把小巧玲瓏的玉琵琶。譙周奮不顧身,跳進石中,搶出琵琶,那石又合攏了。他用綢布將這玉琵琶裹好,奔向成都,獻給後主劉禪。劉禪大悅,退朝回宮,將玉琵琶交給張皇後(張飛之女),配上弦,日夜彈唱。其聲音如急雨、如流水、如鶯語、如裂帛、如珠落玉盤,喜得劉禪如癡如醉,神魂顛倒。不久又下令改道,繞山而行,自此再無琵琶聲驚動後主劉禪。後來劉禪降魏,不知琵琶之所在,而譙周探取玉琵琶的事,一直流傳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