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當代社會矛盾問題研究的意義
對當代中國社會關係現代化建設全局的重大現實矛盾問題進行研究和探討,有助於充分認識並解決這些社會矛盾問題,有助於推進中國社會向著和諧有序的方向發展。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清醒認識中國社會在發展道路上和現代化進程中的矛盾問題,並積極主動地去思考和探索促進當代中國社會和諧發展的基本對策和實現路徑。
(一)研究社會矛盾的基本價值
研究社會矛盾的基本價值建立在正確認識和妥善處理當代中國社會矛盾問題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之上。在當代中國,正確認識和妥善處理社會矛盾問題是國家政治生活的主題,是社會主義社會和諧發展和現代化建設順利進行的基本前提。作為發展中國家,中國在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中必然出現大量的社會矛盾,尤其是在改革深化和體製轉軌的過程中,社會矛盾自然會比較突出。立足於社會主義社會的現實國情,這些社會矛盾從性質上看屬於人民內部矛盾。如果能夠正確認識和妥善處理,這些社會矛盾就能夠得到及時化解或者趨於緩和;如果缺乏正確認識或處理不當,這些社會矛盾就可能影響社會的安定團結,製約改革開放的深入發展,延緩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建設進程。因而研究和探討社會矛盾問題不僅具有巨大的理論價值,更為重要的是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1.當代中國社會矛盾體係的基本層次
當代中國社會矛盾是由諸多矛盾組成的複雜體係,從總體上可以把它們分解為基本矛盾—主要矛盾—具體矛盾三大層次。正確認識和妥善處理這些社會矛盾,需要把握社會矛盾體係。
第一,當代中國社會的基本矛盾。毛澤東指出:“在社會主義社會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產關係和生產力之間的矛盾,上層建築和經濟基礎之間的矛盾。不過社會主義社會的這些矛盾,同舊社會的生產關係和生產力的矛盾、上層建築和經濟基礎的矛盾,具有根本不同的性質和情況罷了。”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之間的內在聯係和相互作用,構成社會的基本矛盾運動,這是中國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在當代中國社會矛盾體係中,社會基本矛盾具有總體性、決定性和根源性的顯著特點。社會基本矛盾貫穿人類社會發展的整個曆史過程,決定主要矛盾的根本性質和具體矛盾的態勢,是當代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和具體矛盾產生和發展的總根源。
第二,當代中國社會主要矛盾。對當代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的界定,在總結1956年黨的“八大”以後二十多年曲折發展曆史經驗的基礎上,具有了一個較為清醒的認識。鄧小平在1979年指出:“我們的生產力發展水平很低,遠遠不能滿足人民和國家的需要,這就是我們目前時期的主要矛盾,解決這個主要矛盾就是我們的中心任務。”1981年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的《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幹曆史問題的決議》正式表述為:“在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以後,中國所要解決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當代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在社會矛盾體係中具有派生性、階段性和主導性的特點。主要矛盾是社會基本矛盾與各種具體矛盾之間的基本環節,是在社會基本矛盾基礎上產生並受到社會基本矛盾決定性的影響,是社會基本矛盾在一定社會曆史發展階段上的集中表現;同時,主要矛盾又規定和影響著具體矛盾,並對具體矛盾的發展和解決起著主導性的製約或促進作用。
第三,當代中國社會具體矛盾。當代中國社會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的運動,表現為社會現實生活中的各種具體矛盾。這些具體矛盾“是在人民利益根本一致的基礎上的矛盾”,因而是人民內部矛盾的表現,在社會矛盾體係中具有多樣性、交錯性和非對抗性的特點。社會現實生活中的具體矛盾是紛繁複雜和多種多樣的,各種具體矛盾相互貫通和相互滲透,形成錯綜複雜的網絡體係。這些具體矛盾是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在一定曆史時期的展開,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主要矛盾在人民內部的具體表現,在總體上具有非對抗性。具體矛盾既受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的決定和規定,又影響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的運動與解決。當代中國社會具體矛盾,主要表現為城鄉矛盾、區域矛盾、階層矛盾和思想矛盾。這些具體矛盾是當代中國社會矛盾的基本內容,也是作者關注和思考的基本指向。
2.當代中國國家政治生活的基本主題
中國社會發展的曆史經驗表明,能否正確認識和妥善處理社會矛盾是一個關係到執政黨能否製定正確的路線、方針和政策以及社會主義事業能否鞏固和發展的重大政治課題。無論過去、現在還是未來相當長的曆史時期,正確認識和妥善處理社會矛盾都是中國國家政治生活的主題之一。
在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改造時期,以毛澤東為核心的中國共產黨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非常重視對社會矛盾問題的研究,嚴格區分了兩類不同性質的矛盾,提出了解決兩類不同性質矛盾的正確方法和指導方針,對社會主義社會兩類矛盾作了許多重要而精彩的論述。由於對社會矛盾的正確認識和妥善處理,在這一時期中國共產黨團結了一切可以團結和應當團結的力量,成功地完成了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改造的曆史使命。雖然在波匈事件發生的同時,中國也遇到了一些波折,但是這些社會矛盾得到了較好的處理,從而推動中國社會的穩定發展和進步。1956年之後,中國由社會主義革命時期轉入社會主義全麵建設時期,由於對國際國內形勢的錯誤估計,沒有能夠正確認識兩類不同性質的矛盾和妥善處理中國社會在曆史轉折時期的社會矛盾,導致反右鬥爭的擴大化,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遭遇了曲折。1957年10月9日,毛澤東在中共八屆三中全會的講話提綱中,提出“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社會主義道路與資本主義道路的矛盾是主要矛盾”,從而否定了黨的“八大”關於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的正確判斷,也背離了毛澤東自己關於正確處理兩類不同性質的社會矛盾的思想。對社會矛盾的認識失誤最終引發了“文化大革命”,導致中國社會出現了整整十年的內亂,敗壞了黨的威信,破壞了人民的團結,教訓可謂深刻。
1981年6月,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決議明確指出:“毛澤東同誌在1957年春提出必須正確區分和處理社會主義社會兩類不同性質的社會矛盾,把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作為國家政治生活的主題……具有長遠的指導意義。”這意味著正確處理社會矛盾作為中國國家政治生活的主題。以鄧小平為核心的中國共產黨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在領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整個過程中,始終比較重視正確處理社會矛盾。鄧小平說:“實現四個現代化是一場深刻的偉大的革命。在這場偉大的革命中,我們是在不斷地解決新的矛盾中前進的。”以江澤民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高度重視處理社會矛盾問題,提出了正確處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的十二個帶有全局性的重大關係問題,進一步發展了毛澤東關於兩類矛盾的學說。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從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戰略高度,強調要正確處理新形勢下的各種社會矛盾。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貫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全過程的長期曆史任務,是在發展的基礎上正確處理各種社會矛盾的曆史過程和社會結果。”堅持科學發展觀是正確處理現階段各種社會矛盾的根本指針。
黨要鞏固執政地位,必須充分履行好人民賦予的權力,切實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如果不能真正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不僅會影響到執政地位的鞏固,而且可能導致社會矛盾的尖銳和激化;社會矛盾的尖銳和激化反之必然動搖和削弱執政黨的政治地位,因而必須正確認識和妥善處理各種社會矛盾。“怎樣認識與正確處理社會主義社會的矛盾,什麼是社會主義國家政治生活的主題,弄清這一點,是關係著黨與無產階級國家興衰存亡的大問題。”從另一個角度看,黨要鞏固執政地位,就必須提高執政能力,然而衡量執政能力強弱和執政水平高低的一個重要評判標準是能否正確認識和妥善處理各種社會矛盾。從世界各國政黨發展史來看,社會矛盾尖銳和激化,紛爭頻仍,是執政能力弱化的表現;反之,社會矛盾緩和,社會衝突適度,政通人和,這是執政能力較強的表征。因此,正確認識和妥善處理社會矛盾是黨鞏固執政地位的客觀要求,是黨增強執政能力的關鍵環節,是黨提高執政水平的基本標尺。
3.當代中國社會和諧發展的基本前提
正確認識和妥善處理社會矛盾是中國社會和諧發展的基本前提,是推動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進步的重要條件。社會曆史的發展離不開社會曆史主體——人的實踐活動,人作為社會曆史的主體,需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來協調和推進社會矛盾的運動,從而使其有利於社會的和諧發展和現代化建設的順利進行。正確認識和妥善處理社會矛盾是發揮人的社會曆史主體作用的一個基本表征,是一個涉及改革、發展和穩定的全局性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