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正確認識和妥善處理社會矛盾是深化改革的基本保證。社會主義製度本身需要不斷完善,社會主義優越性還需要充分發揮出來。改革是為了完善社會主義,解決社會基本矛盾中不相適應的部分,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因而改革是中國社會主義發展和完善的必由之路,是社會主義製度的優越性得到充分發揮的基本途徑。社會矛盾的解決離不開改革,許多深層次社會矛盾的解決有賴於改革的深入發展;同樣,改革需要正確認識和妥善處理改革過程中進行利益調整而出現的各種社會矛盾,隻有正視改革過程中出現的社會矛盾,采取正確的方針和對策予以處理,才能為改革的不斷深入創造一個良好的社會環境。在1994年,江澤民強調指出:“要認真研究新形勢下人民內部矛盾的表現形式和發展趨向,特別是要注意在深化改革中由於進一步進行利益格局、利益關係的必要調整而可能引發的新矛盾新問題,千萬不可疏忽大意。”中外大量的曆史教訓表明,許多改革運動失敗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沒有能夠正確認識和妥善處理改革過程中產生的各種社會矛盾,並最終導致社會矛盾的激化和社會秩序的失控。
第二,正確認識和妥善處理社會矛盾是維護穩定的重要基礎。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需要一個安定團結的政治環境和社會環境。鄧小平指出:“中國的問題,壓倒一切的是需要穩定。沒有穩定的環境,什麼都搞不成,已經取得的成果也會失掉。”如果社會矛盾由於不能正確認識和妥善處理而趨於尖銳和激化,就必然會影響中國社會的穩定和發展。毛澤東指出:“為了從根本上消滅發生鬧事的原因,必須堅決地克服官僚主義,很好地加強思想政治教育,恰當地處理各種矛盾。隻要做到這一條,一般地就不會發生鬧事的問題。”可見,正確認識和妥善地處理各種社會矛盾是維護穩定和消除動亂的基本前提和重要途徑,黨的領導人對此具有十分清醒的認識。
第三,正確認識和妥善處理社會矛盾是推進發展的根本動力。在社會主義社會裏,社會矛盾及其運動是社會主義社會不斷向前發展的動力。毛澤東指出:“對立統一規律是宇宙的根本規律。這個規律,不論在自然界、人類社會和人們的思想中,都是普遍存在的。”“許多人不敢公開承認我國人民內部還存在著矛盾,正是這些矛盾推動著我們的社會向前發展。”不斷正確地處理和解決矛盾的過程,將會使我國社會內部的團結日益鞏固,從而有利於激發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和創造力,調動一切積極因素推動社會主義事業生機勃勃地向前發展。江澤民在黨的十四屆五中全會上關於《正確處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若幹重大關係》的講話中指出:“在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過程中,必須處理好各種關係,特別是若幹帶有全局性的重大關係。正確處理這些重大關係要貫徹一個總的思想,就是以鄧小平同誌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和黨的基本路線為指導,針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搞現代化建設所遇到的涉及全局的新矛盾和新問題,明確我們應當堅持的原則。目的是在總結曆史經驗的基礎上,努力把握客觀規律,統一全黨認識,團結全國各族人民,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加快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在某種意義上,正是由於始終注意研究和解決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實踐中出現的新矛盾和新問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才能不斷地順利發展,才能創造性地全麵推進。
(二)構建和諧社會的基本視角
和諧社會不僅是馬克思主義理論體係的重要範疇,而且是馬克思主義的旨歸。馬克思主義認為,和諧是矛盾的同一,即事物之間的統一協調和依存合作,而社會和諧就是社會矛盾的同一。但是,和諧不是絕對和永恒的,而“是矛盾的暫時的相對的統一”。構建和諧社會是建立在社會差別的基礎上,建立在社會自我曆史演化的基礎上,其政治社會學意義在於強調社會形態的組織性和社會發展的統一性。社會形態的組織性和社會發展的統一性是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馬克思、恩格斯提出未來理想社會是共產主義社會,其本質仍然在於避免和消除社會分裂,實現社會和諧以及在和諧社會中人的自由全麵發展。
1.和諧社會與當代中國
“社會和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出發提出的戰略任務,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和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證,是全麵建設小康社會以及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客觀要求。
第一,當代中國社會的總體現狀是提出和諧社會的現實背景。對中國社會的總體現狀的描述可以歸納為如下三個基本的時代特征:
中國社會的加速現代化。據統計數據和報告顯示,國內生產總值取得較快增長,綜合國力大幅度躍升,中國人民生活水平已經實現了總體上的小康。但是,也有一些學者強調指出,從國際社會的發展經驗來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在1000-3000美元的社會曆史時期,既是“黃金發展期”,又是“矛盾突顯期”。經濟關係和收入結構發生劇變,社會成員的訴求日趨多元,生態環境的整體破壞度和風險度日益加大,使得各種矛盾交錯叢生,尤其表現為社會利益格局失衡,社會分化加劇。如果舉措得當,妥善處理各種社會矛盾,那麼就能順利地推進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持續進步;如果應對失誤,不能很好地協調和正確處理社會矛盾,社會主義事業則可能會受到挫折。
中國社會的加速現代化更多地是經濟和科技的加速現代化,而人本身的現代化卻是居於滯後狀態,在經濟領域的現代化又著重表現為工業及其聚集地城市的現代化,而農業及其聚集地鄉村的現代化依然需要高度關注和大力推進,在科技領域的現代化著重表現為應用技術及其理論研究的現代化,而基礎理論研究的現代化仍然與發達國家存在較大的差距。
中國社會的利益多元化。新中國成立後,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製構成中國傳統利益格局的基本框架,國家幾乎控製全部社會資源,計劃經濟體製成為社會利益分配和調控的唯一機製,淡化社會階層和社會成員的利益差別,強調社會成員根本利益的共同性和一致性,以及社會成員的個人利益無條件服從於集體利益,局部利益服從於整體利益,並體現為二元格局前提下的大鍋飯式的平均主義利益分配方式。1970年代末,國家開始承認社會成員個體的物質利益和個體之間分配結果上的不均等。隨著思想的逐步解放和改革的不斷深入,逐漸形成以公有製為主體、多種所有製經濟共同發展的經濟格局,社會資源占有方式發生根本性變革,社會利益整體分配方式出現碎片化崩裂。1990年代初正式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的改革目標,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作用,肯定不同利益主體在經濟活動中的平等地位,以機會平等主導結果平等,從而在社會資源占有方式上和社會利益分配方式上發生了曆史性的轉換。經濟利益取代政治倫理成為聯係各種主體之間關係的最重要紐帶,但是政治權力在中國社會利益分配中的地位和作用依然重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使中國社會迅速進入了利益多元化時代。
伴隨著經濟利益的多元化,思想文化出現多元化特點和趨勢。在思想領域,信息時代所伴生的信息滲透性使得各種思想傳播的渠道和途徑增多,信息方式的改變明顯加劇了思想的差異性和多變性,強化了思想的獨立性和選擇性。同時,在文化領域,主流文化有所弱化,大眾文化爭奇鬥豔。思想文化的多元化集中體現在價值觀念嬗變上,其速度和強度堪稱新國中成立以來之最。
中國社會的發展不平衡。在市場化進程中,中國社會調節利益關係的遊戲規則由於改革進程的速度快慢、難度大小等實際情況的不同而出現不配套、不協調甚至矛盾衝突,而在轉型時期中國社會又無力迅速構建起統一有效的新製度規則,導致整個社會結構體係的無序和利益主體關係的混亂,中國社會發展處於失衡狀態。
這種失衡主要表現為:城鄉不平衡、區域不平衡、階層不平衡。城鄉社會發展差距較大,“三農”問題一度引起中國社會的廣泛關注,也引起了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讓一部分地區先好起來”的非平衡發展戰略所形成的區域重點投入和優惠政策在使東部沿海地區的經濟得到迅速發展的同時,產生了東、中、西部經濟差距拉大的現象,區域之間的利益衝突和發展矛盾較為明顯。在社會轉型和體製轉軌的過程中,由於對社會資源占有方式和控製程度的不同造成了競爭起點上的不平等現象,階層之間和群體之間以及社會成員個體之間的利益差別較為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