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是獨特性。人們常說,“食在中國,味在四川”,川菜的兩大特點,一在味,二在和。川菜風味的特色在味的多樣性,講究一菜一格,百菜百味。有的人把川菜的特點誤認為是麻辣,這是不全麵的。麻辣菜品隻占川菜的20%~30%,馬識途曾有詩說:“癡人皆說麻辣燙,哪知川菜色味香。”川菜的“和”,也是中國文化的特色。在川菜中“和”不是平和,不是一般化,不是平淡無奇。“和”是多樣性、多元性、多變性的綜合。“和”中有特,“和”中有變,“和”中有創,“和”是通過“調”來實現的,所謂“五味調和”,使“和”達到和諧、和美的境界,達到出神入化的最高境界。什麼是最高境界?添一分則多,減一分則少,要求做到恰到好處。平時我們在烹調中覺得最難的是掌握火候。不管“烹”或者“調”要掌握一個分寸,都要有一個度。“烹”的度是火候,過火不行,火候不到也不行,必須恰到好處。調是對味而言,我們要把主料、配料、輔料先加以搭配。然後才是調和,“調”的度在於和。川菜的很大特點是把單一型的味調製成複雜型的味,川味的味型目前有38種之多,許多製作方法是其他菜係所沒有的。
總之,川菜既有源遠流長的曆史傳統,又有豐富的物質基礎,加上精心的烹調技術,從而在中國形成獨具特色的、別具一格的一大菜係。這個菜係是中國也是世界人口最多的菜係,是餐館的量最多、分布地域最廣的菜係,是菜品和味型最多的菜係。希望“美食之都”好好將這些特點發揚光大。
四、美食之都在觀念上應采取大概念
美食之都的主體當然是正宗川菜。除主流川菜外,還應包括各地方的特色川菜,如眉山的東坡菜、武侯區的三國菜、內江大風堂的張大千菜。此外,既要有佛門素食,又要有青城山的道家菜,還要有伊斯蘭的清真席,以及藥食同源的養生席。
除川菜外,粵菜、淮揚菜、魯菜以及湖南、湖北、安徽等其他菜係都應有門店成為其招牌餐館。
除中餐外,日本料理、法國大菜、俄國大菜、韓國料理以及東南亞的泰國菜,包括肯德基等“洋快餐”也應該有所體現。
總之,美食之都是中國的美食之都,也是世界的美食之都。因此,在觀念上,應采取“大概念”。
五、推進美食之都的幾點建議
“美食之都”雖然掛牌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還要經常考察,如果名實不符,就可能亮出黃牌,根據成都市政府的規劃,市商務局的打算,還要做許多事來推進美食之都的工作。我現在提幾點建議:
1.一首《康定情歌》可以唱紅一個城市,一部《五朵金花》的電影,能使一個地區四海聞名,韓國電視劇《大長今》的播放使韓國飲食文化得以傳遍天下。我們也可利用音樂、電視、電影工具來推薦美食之都。據我了解,窄巷子“上席”的總經理著名詩人石光華,搞了一部電視連續劇《川菜江山》,以川菜開派大師藍光鑒、黃晉臨為原型的一部川菜曆史大劇。我和石光華談過一次,他說北京飲食服務公司想拍這個劇,錢由山西煤老板出。我認為省和市都可以插進來,他們有煤老板,我們有酒老板,錢不成問題,領導表個支持的態度就可以。
2.利用電視網絡傳播川菜的操作。四川烹專是中國烹飪的最高學府,他們已投入800萬元建立電視網絡,讓中國和外國的家庭主婦通過學校拍攝的紀錄片在自己的家裏就可以學到如何烹飪川菜的方法,這是把川菜推向全國、推向世界的好方法。
3.四川烹專已出版了中英文對照、圖文並茂的大型圖書《中國——川菜》,省政府將此作為禮品送與省外、國外友人,很受歡迎,現在存書不多。我建議積極籌備印刷第二版,目前即可收集改進意見,如麻婆豆腐,最初有人譯為“一個身患天花、臉上留下疤痕的老婦人做的豆腐”,是什麼豆腐也不知道。現在是音譯“陳麻婆豆腐”,依然都不知道是什麼豆腐,不如譯為“以麻、辣、鮮、香、嫩、燙為特色的紅燒豆腐”,再注釋為陳氏老太婆首創。
4.製作“成都市美食地圖”,標明店名、特色、地址、電話。外地客人慕名而來,按圖索驥,吃遍成都,每年都換成新的版本。我這裏有樣本可參照。
5.川菜烹飪大師和幾位川菜名人想搞一個美食之都感受館,好像萬事皆備,隻欠地盤。成都如有此願望,王忠林市長可以先同他們見一麵,談一談。
6.“美食之都”的第八條標準“注重提高公眾對傳統美食的關注程度”。成都頭上有許多光環,從群眾的知曉度來說,美食之都的排名可能在後,這就有擴大宣傳的工作空間。
定期在成都搞美食節活動,彙集全川各地的精品以及名特小吃,推廣、推動和創新,也是拉動內需之一法。
時間有限,我也力竭聲嘶,就談到這裏,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