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推進成都美食之都建設1(2 / 3)

最後,預祝本次研討會圓滿成功!祝與會的各位領導,各位專家、學者,各位代表身體健康、生活愉快!

謝謝!

關於推進美食之都的幾條意見

廖伯康

推進美食之都與再論川菜文化是兩個大題目,兩者兼顧,很不容易,我現在姑且試試。

我今年整整88歲,聽力、視力、記憶力都大大下降,更為突出的是聲帶變厚變粗,加上閉合不全,聲音沙啞,我講起來吃力,大家聽起來難受。醫生提出不宜多講話。古代文人學士老了不能寫作就“封筆”,我目前的情況不但要封筆,而且還應該“封口”。

不宜發言,還要求發言,真是強人所難。難,也得談下去,談五條意見,談不下去時就中途停止。

一、美食之都的標準與由來;

二、美食之都首先應是美食文化之都;

三、美食之都應是弘揚川菜之都;

四、美食之都在觀念上應采取大概念;

五、推進美食之都的幾點建議。

一、美食之都的標準與由來

前天省民俗學會執行會長江玉祥同誌告訴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下麵的創意城市網絡對美食之都搞了八條標準,這就是:

1.城市中心地區有高度發達的美食行業;

2.擁有活動積極的美食機構、大量傳統餐廳和廚師;

3.擁有本國特有的傳統烹飪配料;

4.擁有在工業時代科技進步情況下依然留存的當地烹飪訣竅、方式和方法(可翻譯為:在當前情況下還保留傳統的烹飪方法);

5.擁有傳統食品市場和食品產業;

6.舉辦過美食節、烹飪比賽、相關獎項等活動;

7.尊重當地傳統產品的生產氛圍,注重促進其可持續發展;

8.注重提高公眾對傳統美食的關注程度,在烹飪學校推廣關於傳統烹飪和保護烹飪方式多樣性的課程。

八條標準有七條都強調了傳統,為什麼?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為什麼看重了成都?首先是了解到成都是中國曆史文化名城。曆史文化名城中的飲食文化曆史悠久,傳承至今,這就是授予稱號的由來。

為什麼如此強調傳統呢?傳統即曆史,曆史在於文化的傳承,文化的厚重就在於它有曆史。一時一地流行的東西,是曇花一現的東西,是時尚。沒有生命力的時尚,形不成曆史。

2010年2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創意城市網絡”授予了成都市“美食之都”的稱號,對此王忠林副市長說:“維護和提升美食之都的稱號是成都長期的責任,成都將以此為起點,以紮實的工作接受教科文組織的審查,切實做好美食文化的挖掘、保護和傳承,加快推進成都美食產業的發展,把成都建成享譽國際的美食之都。”兩年來,成都市政府在推進成都美食之都的建設上做了大量的工作,這是有目共睹的。

二、美食之都首先應是美食文化之都

文化是一個族群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的體現,它包括了許多方麵,當然也包括了飲食文化。

飲食文化在人類文化中的地位與作用是十分重要的,我對它的認識有三個基本觀點:

一是從文化起源看,飲食文化是人類的第一文化,其他文化都是在以後相繼產生的,所以從時間次序來看,人們把飲食文化稱為母文化,其他文化稱為次文化。

二是從文化涉及的人群來看,飲食文化是涉及每一個人的文化,又是每一個人都能參與的文化,其他文化很難做到這一點。

三是從文化的影響來看,飲食文化滲透人類的各個領域,人們常常用“飲食語言”來表達各種事物的社會現象,我在交給大會的一篇文章中,列舉了一百條諺語來說明這個現象。時間有限,我就不多談了。

三、美食之都應是弘揚川菜之都

弘揚川菜,應發揮川菜文化的三大特色。

一是包容性。縱觀四川兩千年曆史,由於戰爭和自然災害原因,造成四川以外的人群和四川本地人群的大流動、大遷徙。人口的大流動引起了飲食文化、飲食習慣的大交流。川菜經過多次的交彙與融合,經過多次兼收並蓄,在四川特有的氣候、物產以及曆史文化、飲食習慣的條件下,許多不同的多樣性,最終融彙於川菜文化的包容性中,形成了獨具一格的川菜特色,而成為中國四大菜係之一,與黃河流域重酥滑的魯菜、嶺南地區重生猛海鮮的粵菜以及長江下遊重清鮮的淮揚菜並列為中國的四大菜係。

二是創造性,充分體現在它對物質的利用和美食的追求之中。川菜的創造性有它得天獨厚的物質基礎。天府之國沃野千裏、江河縱橫,稻麥薯豆應有盡有,豬羊雞鴨六畜興旺,時鮮蔬菜四季不斷,加上四川的平原、淺丘、深丘、山地、高原,地形地貌的複雜性,帶來物類品種的多樣性。再加上四川釀造技術十分精良,不但川酒聞名全國,還釀造出獨具特色的調味品,如郫縣豆瓣、德陽醬油、閬中醋、宜賓芽菜、南充冬菜、新繁泡菜、夾江五通橋豆腐乳等等,不勝枚舉。有了四川特有的原料、輔料、作料,調料成為川味特色的物質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