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告別懶惰(1 / 3)

第一章 告別懶惰

每個人都會有不想做事,不想思索的時候。倘若這種感覺偶爾出現,隻是我們身體、大腦疲倦的信號,無傷大雅。然而,若這種情況屢次出現,那就是懶惰的信號了。懶惰,讓人身心萎靡不振、不思進取,讓人望著遠大目標而心有餘力不足。要走出自己的人生道路,就必須學會告別懶惰。

1.你今天有點累嗎?

用鐵門隔斷過去和未來,因為你正生活在獨立的今天之中。

——十九世紀醫學、教育家奧斯勒(William Osler)

我們都有這樣的感覺:總有些日子感到很累,整個人都懶懶的。這種感覺,既在早晨睜開眼睛的一瞬間又在晚上下班的時候:

從早晨開始,被鬧鍾吵醒了好夢,想多睡一會,卻上班遲到;或許工作打盹搞錯了文檔,被主管批;或許因為胡思亂想蹉跎了時間,拖延了工作進度;或許你費盡力氣完成任務,卻依然離老板的要求甚遠……

更糟糕的還在後麵:工作老是因為不能按時完成,越積越多你隻有無休止地加班,導致你的睡眠經常嚴重不足;工作總達不到老板的期許,他無視你的賣力工作,不斷的挑剔與指責搞得你心情煩躁。這一係列的事最終的結果就是讓你覺得自己身心疲憊,而更危險的是你真的就此開始一點一點陷入“懶惰”的漩渦。

我們在做任何事的時候大多數時間都處在過程中,當過程與結果發生錯位時,“懶惰”漩渦就產生了。這樣的狀態將一直把我們禁錮在一個小圈子裏惡性循環,形成強大的壓力,把成功的每一個要素一點一點從我們身上吞噬掉,阻礙我們向前走。或許還有人不以為意,覺得懶一點,並沒有什麼大不了的。果然如此麼?我們不妨悉數以下懶惰所帶來的危害吧:

危害之一:“懶惰”會使我們錯過成功的機會。其實這一點每個人都深有體會:懶惰的時候,總覺得累,希望把自己扔在床上砸一個坑或者擺個大大的“s”,遇事不願意行動,並且還會為此找無數的借口拖延,事情越積越多,但又不能不做,於是我們總是忙著彌補過去的空缺。這時候,一旦機會來臨,我們又哪有時間抓住它呢?

危害之二:“懶惰”會使我們的人際關係迅速降溫。當陷入“懶惰”狀態時,看到周圍的朋友同事,心裏想與他們交流說話卻懶得動,一副冷漠的樣子。時間略長,朋友會漸漸遠離,讓我們在不知不覺中變得越發孤獨。

危害之三:“懶惰”會使我們浪費大量的生命。當陷入懶惰狀態時經常會想東想西卻懶得動手,大把大把的時間快速流逝,許多計劃隻出現在腦海裏卻無法實現。更可怕的是,有時候我們所謂的思考很可能隻是在狹小的思維空間裏打旋兒,那便連計劃都談不上了。

危害之四:“懶惰”會使我們一點一點失去奮鬥的激情。懶惰的時候,哪怕自己喜歡做的事情,都不願意去做,無聊的感覺會越來越頻繁地充斥著你的心。

累、總是感覺到疲倦,是陷入懶惰的征兆。當陷入“懶惰”狀態時,我們的一切生活便開始變得很糟。無論你是在學習、辦公、推銷或是其它的任何一種工作,如果你覺得自己這一段時間都沒有活力,那就要開始警惕了:這到底是工作的疲憊還是已經陷入“懶惰”狀態?

戰鬥啟示:

懶惰的人,仿佛隨時都會覺得很累。然而“累”往往隻是個開始,活力的消失、進取心的磨滅、工作情緒的倦怠、新鮮感的遠離都將接踵而至。最終的結果,便是讓一切成功因素離我們而去。所以,無論如何,也不要讓疲憊的征兆延續下去

實戰練習:你陷入懶惰的狀態嗎?

你今天有點累嗎?你這一段時間都覺得沒有活力嗎?到底是工作的疲憊還是已經陷入“懶惰”狀態?身體疲憊與“懶惰”其實相距不太遠,讓我們來測試一下。

以下幾條“懶惰”的典型表現會告訴你你現在的狀態:

——一想到做事情就無精打采,哪怕是原本自己最喜歡做的事,這種狀態已經持續了至少半個月。

——總是陷入漫無邊際的想象中,寧肯呆坐三個小時也不願意動一下。

——無論多緊急的事情你都願意拖延到明天再做。

——對周圍的事情漠不關心,不與周圍的朋友交流,哪怕心裏十分希望這樣做也不願意開口。

——疲倦的侵襲讓你回到家中無法同家人愉快地交談,雖然你希望可以這樣。

——遇到事情隻是接受,很少去想或者不願意去想“為什麼”。

——日常生活沒有規律,沒有要求,臥室總是亂得跟豬臥一樣。

——上半時無法專心,工作毫無激情可言。如果不是為了那該死的全勤獎,遲到早退是常有的事。

——過一日算一日,不想自己明天要幹什麼,沒有目標。

如果上述的9條表現之中有一半以上都能在你的身上找到映證,那麼問題就比較嚴重了。因為這說明“懶惰”一詞已經深入你的骨髓,或許你甚至都無法意識到這就是懶惰。若任其自由發展下去,你這後半輩子或許就會如此渾渾噩噩地過下去。成功?財富?對一個懶惰的人來說,當然是天方夜譚!

2.懶惰究竟有何好處?

人們總習慣於享受自己的習慣。

——潛能激發經典語錄

說懶惰是人性的弱點,或許有人不會表示同意。因為在很多人眼中“懶惰”已經不再是一個貶義詞,而是表現自己聰明靈俐,懂得投機取巧的表征。

“懶惰使人進步,是社會發展的動力”,剛滿21歲的紐西蘭學生Grace這麼認為,“如果人類不是懶於走路,馬車、火車乃至飛機就不會被發明;倘若人類不是懶於計算,計算機和網絡也遙遙無期……”像她這樣想的人,在我們身邊絕不占少數。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Grace的看法是正確的。人類之所以發明各種工具,就是為了讓自己從繁重的體力勞動中解放出來。於是才有了汽車、飛機,於是才有了計算機、網絡。

然而Grace們的觀察並不完整,他們隻看到了的人類製造工具的目的,卻沒有看到製造的過程。汽車雖然誕生於1885年,可是早在文藝複興時期,藝術巨匠達文西就畫過一張汽車的草圖。從人類最初的構想到其成為現實,其間凝聚了無數人的汗水和智慧。這絕不是懶惰者可以做出的成績。汽車尚且如此,飛機、計算機、網絡的誕生和發展就更非易事了。沒有前人勤勞的工作,這些滿足人類貪圖安逸的工具永遠隻能存在在於我們的想象之中。

懶惰又能怎樣?無非就是休息的時間大於工作時間而已!人生如白駒過隙,匆匆來匆匆去,何不讓自己輕鬆一些。時下不也流行所謂“慢板生活”嗎?休閑一點又有何妨?有些人依然孜孜不倦地為懶惰正名。

我們從來不反對適度休閑,也對慢板生活毫無敵意。然而這二者與懶惰並不能劃上等號。懶惰一詞,究其本意來講分為兩點。第一是懶,不想做事、不願動彈。除此之外,還有更深一層意思:缺乏動力,沉溺於習慣當中,不願改變。或者僅僅維持現狀就好,隻要不讓自己耗費太大精力。此為“惰”。

至於單純的“懶”,我們倒還可以接受,畢竟少一些工作,少賺一些錢,隻要能讓自己生活舒適,倒也無妨。況且畢竟“懶”是外在表像,可以很容易看出來,從而加以改正。可是“惰”的危害則要大上百倍。因為陷入惰性的人,或許表麵上看起來勞碌異常,實質上卻對生活工作毫無幫助,更可能造成某種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