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告別懶惰(2 / 3)

不信?請看下麵兩個活生生的例子:

Terry & Helena,一對加利福尼亞州奧蘭治縣的普通夫妻,二人結婚三年,沒有孩子。由於夫妻兩人都有工作,而且暫時沒有要孩子的打算,因此每天都忙碌於各自事業的他們幾乎無暇與對方溝通。每天僅有的幾小時獨處時間也被電視、網絡和那張寬大柔軟的樟木雕花床瓜分殆盡。

“為什麼要那麼麻煩?我們已經結婚了,還需要耗費精力維係感情麼?”在被問到兩人感情維護的問題時,Terry不以為然地笑道。臉上茂密的胡須也隨之不安分地抖動起來。

我們都知道,人與人之間的感情需要不斷溝通才能正常維係,夫妻之間也是如此。缺少溝通,心靈之間的距離便會逐漸疏遠,愛情也隨隨之消逝。僅有一紙結婚證明,對於維係感情毫無用處。

Terry和Helena兩人其實都知道這一點,不過由於懶惰,而不願耗費精力在這上麵而已。兩年之後,Helena有了原意同自己溝通的男人,於是向Terry正式提出離婚申請。一個家庭頻臨瓦解。

王國華,40歲,台南某建築公司經理,兩年前與妻子離異,獨自帶著八歲的兒子生活。王先生在工作上兢兢業業,卻在對兒子的教育上粗暴不已。孩子犯錯,他最常見的教育方式就是喝罵或者體罰。完全沒有耐心去進行勸說、誘導。他的做法讓孩子被服了極大精神壓力,小小年紀便患上了重度自閉症:在學校不善與人溝通,自卑、壓抑、有自虐傾向。對於將來的成長極為不利。

王先生的狀態毫無疑問也是懶惰的表現——因為惰性的存在,他不願意耗費精力去對兒子進行疏導和柔和教育。因為在其潛意識裏,那樣做太費事。於是為了避免“太累”,他選擇了粗暴卻簡單的打罵教育。自己雖然省心省事,卻給孩子造成了巨大痛苦。

除此之外,懶惰帶給我們的“好處”還有不少:

為了避免犯錯,避免修正錯誤帶來的麻煩,抱著“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的心態麵對工作。少工作,自然就少犯錯。於是懶惰者盡可能偷懶耍滑,最終一事無成,甚至成為被炒掉的那條“魷魚”。

在生活中,始終抱著批評的態度麵對一些問題。看什麼都不順眼,成天指手畫腳卻無法對事情提出有建設性幫助的意見。因為他懶得思考!

每天情緒不佳,埋怨不休。認為事情總不如自己想象得那般順利。可當有人建議他多做些調節情緒的活動時,卻不願意去做。因為覺得那太麻煩,要費腦子、費體力。於是每天依舊鬱悶不已毫無進步。

想過有錢的日子,卻把希望放在樂透、賭馬、賭球上。希望成為一夜暴富神化的主角。從來不曾考慮在事業上、理財技巧上學點真正的財富之道。因為……那太麻煩了!

戰鬥啟示:

懶惰給我們帶來的東西的確不少,可有什麼是我們真正想要的?家庭破裂?子女抑鬱?一事無成?情緒低靡還是生活窘迫?

恐怕你對於這些“好處”都沒有太大興趣吧!不過若我們繼續懶惰,它們就會像幽靈一般纏住我們不妨,讓我們的生活變得糟糕起來。

所以,不要再像Grace那般幼稚,覺得懶惰能帶給我們什麼樣的美好生活。隻有當我們戰勝懶惰的時候,美好生活才會真正出現!

實戰練習:懶惰給我帶來了什麼?

給自己幾分鍾時間,思考一下懶惰能給自己帶來什麼?無論好處或者壞處,都可以寫下來。當你完全總結出了偷懶的好處和壞處之後,你就會發現自己是否有必要改變這一現狀了。

3. 為什麼我總是這麼懶

世界上隻有一個怪物,就是懶漢。

——NBA步行者隊主教練裏克·卡萊爾(Rick Carlisle)

為什麼我們會變得懶惰?

懶惰者渴望充足的休息、渴望簡單便捷的生活、渴望盡量少的思考及勞作。而當我們處於極度疲憊的情況下時,便會產生這些反映。那麼,是不是說我們的懶惰表現是因為身體的疲憊或者大腦的倦怠所產生的?因為我們太累的,所以需要休息?

問題並非如此簡單。因為即便我們在床上呼呼大睡三天三夜,那些懶惰的人依舊不會變得勤快起來。相反,休息得太久,反而會讓我們對於勞作、思考更加抗拒。由此可以得出結論,在大部分情況下,懶惰與身體是否疲倦並沒有太大的直接聯係。

在心理學研究領域,並沒有我們常說的“懶惰”一詞。對於上述的那些現象,在心理學中被稱作“動力缺失”。這一名稱極好地解釋了我們懶惰的根本原因——缺乏動力。因為我們喪失了動力源泉或者壓根還沒發現自己的動力來源,因此才變得懶惰。歸根結底,這是由我們心理上的問題所造成的。

懶惰通常有兩種層次的表現:行為上的懶惰以及思想上的懶惰。

行為上的懶惰,常常為我們所認同。例如,當天本可以完成的任務,非要拖到第二天甚至第三天。做事懶散拖拉,絲毫沒有積極主動去完成學習、工作的意思。至於家務搬運等體力勞動,更是能躲就躲,視而不見,一副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樣子。

不過,這樣的懶惰屬於“輕度懶惰”,危害並不大。而思想上的懶惰則可以稱得上是真正的“病入膏肓”。患有思想懶惰的人視思考為大敵。凡事都不願過多考慮,覺得那是件很累的事情。連思考這一人類最引以自豪的本領都放棄了,懶到這種份上,也稱得上是一種境界。隻不過這種境界帶來的直接後果就是思維退化,觀察力降低,麵對困難如果不去借助別人的力量,很難克服。

對於行為懶惰的人來說,問題的關鍵原因就是缺乏明確的目標與行為步驟。

沒有目標和計劃,每天手頭上的工作也就成為了可做可不做的擺設。既然在心理上沒有界定每天必須作多少事情,當然是越少越好。畢竟追求安逸是人類的天性,缺乏督促的動力,這種天性自然表露無遺。

而對於心理懶惰來說,原因可就複雜得多了。

Bruce的工作很輕鬆,至少看起來的確如此。在項目組裏,他的工作就是負責將別人設計出來的成果通過整理組合,形成一個完整的設計呈報客戶。這個工作是他自己選擇的,盡管薪水不高,卻沒有任何難度。因為Bruce不願意讓腦細胞耗費在構思和設計上。“過分的思考會讓我腦細胞快速死亡。”這是Bruce的座右銘。當然,在整合別人設計的時候,他也並非沒有遇到過困難,不過這很好解決,隻需要請教初始設計者即可。他們十分樂於就自己的設計意圖向Bruce做出最完善的解釋,因為通過論證和解釋,設計師們往往會找到更好的靈感。隻是這與Bruce並沒有太大關係,他隻需要知道,當遇到問題的時候,無須浪費自己的腦細胞就行了。工作輕鬆,又不需要過分思考,Bruce自得其樂。

然而,這種生活並沒有如他設想的那樣持續到自己退休。經濟蕭條和公司決斷上的錯誤讓財務狀況陷入窘境,為了壓縮開支,高層決定裁員。自然,像Bruce這樣毫無技巧性的工作崗位,是被壓縮的主要對象。就這樣,不到35歲的Bruce被裁掉了,理由是“對公司貢獻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