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搞定貪婪(2 / 3)

攀比心理——攀比心理大概是最容易引起貪婪欲望的心理要素了。許多人在看到周圍的人有房有車、腰纏萬貫的時候,未免有些眼紅。尤其是在看到那些條件與自己想當甚至不如自己的人竟然比自己富有、比自己更有權力或名譽的時候,一種攀比心理便會油然而生:既然他都可以,我為什麼不行?於是,貪欲開始膨脹,讓自己想方設法也要得到別人擁有的一切。

這類喜歡與人攀比者,大多在幼年時期父母家教過分嚴格,讓他們養成了一種爭強好勝,自尊心特別強的性格。因此,在步入社會之後,他們無法容忍一貫優秀的自己會比別人混得更差,從而才會讓攀比心理引發自己的貪欲。

補償心理——許多人在年輕的時候日子清貧寒苦,因此在得到一定權力之後,就會不自覺地依仗手中權力謀取私利。有些人曾經過得孤獨坎坷,於是在戀愛或結婚後,對於感情要求特別強烈,幾乎是無休止的索取。

他們的貪欲,則是補償心理在悄悄作祟。所謂補償心理,說得簡單些就是“我當初缺少什麼,現在就要加倍補償回來。”補償的對象可以是財富情感,也可以是權力名譽,因為這種強烈的彌補情緒,從而導致這些人的貪欲膨脹。或許在真正得到他們想要得東西之後,這些人並不快樂,可為了彌補以往的損失,他們仍舊會不斷地向周圍索取。

除了上述這些心理因素所導致的貪婪之外,客觀的社會條件也是促使某些人貪得無厭的重要原因。

例如,某些媒體、社會機構所宣揚的某些投機者不勞而獲取得巨額財富的神話,或者過分渲染成功者的奢華生活,而沒有告訴人們他們奮鬥的艱辛;又或者社會法製不健全導致的某些貪婪者不僅沒有收到相應懲罰,反而過得舒舒服服……這些錯誤的導向會讓一些信念不夠堅定、社會價值觀還未成熟的人造成極大的副作用,讓他們覺得貪心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生活。於是,貪欲開始在他們心中萌芽,成長了起來。

戰鬥啟示:

中國古代道家認為“人性本惡”,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欲望,貪婪的心是本性的需求加上個人價值觀組合的產物,在成長的過程中,我們會遇到許多對人性的挑戰,能否讓自己的心堅守生命的聖潔,關鍵在於自己的選擇與自我對話。

3.知足者方能常樂

知足者常樂

——民間諺語

上世紀80年代,美國加州流行起了一種“金字塔”遊戲。在人們的傳言中,凡是投資1000美金並加入到金字塔俱樂部的人最終都會獲得16000美金的利潤。

其實遊戲的規則相當簡單,某人拿出1000元後,他就可以和其它的31個人一起成為了“金字塔”的最下麵一層,他們的1000元中有500元交給了上麵一層,另500元交給了金字塔頂的那個人。不難算出,這樣以來,處於“金字塔”頂端的那個人就會獲得16000元的利潤,而倒數第二層的人也能夠將自己1000美金的成本收回。

這個遊戲在當時風靡一時,許多人都加入到了當中去。這個遊戲真的能夠讓人瞬間致富嗎?其實隻要通過簡單的計算我們就會發現,對於32個新人來說,要想上升到“金字塔”的頂端獲得那16000美金的利潤就必須要引進4096個願意掏出1000美金的新人,而這32個人獲得的16000元錢全部來自於這4096個新人,因此最終損失掉自己1000美金的人仍然占了絕大多數。

這個結果誰都可以輕易得到,然而為什麼還有那麼多人為之癡迷?原因不言而喻——貪婪。誰都不希望自己成為金字塔低的那個人。而貪婪正好給他們帶來了樂觀情緒,盡管這種樂觀有些毫無理由,但是他們把眼睛盯在了16000美元上,忘記了別的事情。而這也讓他們當中的絕大多數調進了陷阱,成為別人的墊腳石。

貪婪或許會讓我們得到一時的快樂和慰藉,但從長遠來看,貪心如果一旦失控,人就會頭腦發熱,就會變的瘋狂而不計後果。那麼最終損失掉的,或許不僅僅是1000美元那般簡單。辛苦打拚的財產、美滿幸福的家庭、努力獲得的權力與榮譽,都可能因為貪婪的失控變得煙消雲散。

佛教經典《佛遺教經解》中說:“知足常樂,即是福樂安穩之處。知足之人,雖臥地上,猶為安樂;不知足者,雖居天堂,亦不稱意。不知足者,雖富而貧;知足之人,雖貧而富。”

其實,要嚐試克服貪欲,最有效方法正如其中所說——知足常樂。懂得滿足,懂得珍惜現在的一切,貪念就會被弱化,讓人放下執著,快樂起來。

或許有人會覺得,知足常樂隻是一句空話而已。根本沒有可操作性嘛!

其實,隻要你可以按照下麵三個方法去嚐試,要做到知足常樂並不困難。

方法一:給自己的行為設下“度”。

世間凡事皆應有度,超過了某個度,事情就會發生質的變化。例如水超過了100度,就會轉化為蒸汽。物質如此,心理亦然:自信超過了某種程度,就會變成狂妄自大。其實貪心本身對我們來說並無什麼危害,可怕的是貪心得頭腦失控,讓事情超過了某種限度,從而引發不想看到的結果。

既然如此,那麼我們如果能夠為自己的行為指定一個決不越界的“度”,便可以克服貪婪所造成的惡果。比如在股市當中,誰都希望自己能夠賺個盆滿缽滿,然而股市的漲跌卻往往並不盡如人意。有些人看到自己的股票下跌,為了降低成本,便不斷補倉。倘若這支股票日後還會張揚,固然能賺得更多,可若是就此疲軟下去,投得越多,隻能是虧的越多。因此,在短線炒股者當中,便有了“止損”一說。所謂“止損”,就是實現為自己設定某支股票的虧損限額,例如20%,一旦股價跌到20%的止損線,毫不猶豫立刻拋出。

這樣做,雖然可能導致自己割肉在低點,但是最大限度保護了即得利益。總之該賺到的錢一分沒少,總比無休止地虧損下去要好。

這個“度”往往是我們在頭腦清醒狀態下做出的理智界限,因此它可以在我們的大腦被貪欲占據時,為自己的行為進行一個最後的規範。倘若我們覺得自己可能在利益麵前變得衝動貪心,不妨參考“止損”的做法,給自己設定一個可操作範圍,並且強製自己決不越界。做事有度,可是克製貪欲的好方法。

方法二:審視自己已經獲得的,而不是尚未得到的。

貪念的產生,往往是因為我們覺得自己所得到的東西還不夠。既然不夠,就得不斷設法獲得。於是目光便集中在了那些自己沒有的事情上,越是這樣,我們就會越覺得自己很貧窮,似乎什麼都沒有。

然而事實上呢?倘若我們換個角度來看,問題或許就不同了。看看下麵這個故事,你會領悟到一些什麼:

一個年輕人總為自己家庭貧窮而感到苦惱,他想改變這種現狀,卻不知該怎麼辦。一天,他聽說在附近的城鎮上住著一位老者,似乎永遠不知道煩惱為何物。於是年輕人便決定去找那位老者,看看他到底有多麼富有,才能如此快樂。

令年輕人驚訝的是,這位老者家庭也很貧窮,甚至比自己還要慘。可他卻依舊滿臉笑容,快樂的心情絲毫沒有被清貧的生活所掩蓋。

“老人家,”年輕人直截了當地問道,“請恕我直言,您那麼貧窮,為什麼還可以過得如此快樂?

“貧窮?誰說的?”老人依舊笑著回答,“我的身價至少在百萬以上。”

“怎麼可能!您在亂哈拉吧!”年輕人不信。

“你看,我擁有健康的體魄、睿智的頭腦、快樂的心情、善良的心以及那麼多的朋友。我想請問你,如果有人出價20萬來買其中的一樣,我會賣麼?我會用這點錢去換我的身體和頭腦麼?當然不會!既然如此,我的身價不是在百萬以上了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