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是能人的天下,智者的天堂。總結其原因,那就是深圳人自強不息的創新精神。
創新,是深圳的“根”;創新,是深圳的“魂”。創新貫穿深圳整個的曆史進程。
一、特區的設立就是創新
深圳,是全國最早的綜合改革的試驗區。從誕生那天起,深圳就和創新聯係在一起,與創新是孿生姐妹。在計劃經濟的時代,在毗鄰香港的深圳建設特區,猶如在自己樓頂上打個天窗,看看外麵精彩的世界,吸收外麵的新鮮空氣,這本身需要極大的勇氣,需要超人的膽略。
深圳創新的起點就是政策創新,在國內視為禁區的一些政策開始在深圳試行,同時,製定了一係列優惠政策。新政策的實施,產生了巨大的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更堅定了深圳市委市政府創新的信心,催生了以後的製度創新、科技創新等。可以這樣說,深圳每前進一步,都和創新息息相關,都是克服重重阻力,勇於創新的結晶。
深圳人的創新獨具內涵,不僅僅創意新穎,想象力豐富,而且有新方法、新思路。創新,又是一項全新的課題,特別是創新體係建立,包括創新產業體係、創新資本體係、創新政策體係、創新服務體係、創新人才體係、創新文化體係,需要大膽探索與實踐。
在機製上創新,製度上創新,管理上也有創新,實施組織上更要創新。
在心理上,大膽進取,永不滿足,敢於超越;在思路上,打破常規,超越現狀,挑戰自我;在措施上,靈活多樣,求新求變。
在深圳,創新給企業開辟了一條生路,一個個陷入困境的企業,因創新開辟了一片新的天地,所以,尋找新項目,開辟新市場,總是非常積極,非常專注。市場是海,企業是船;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創則變,變則通,通則效,成為創新企業奉行的信念。因為企業最大的目標是效益,有效益,企業才能生存。
如今當你站在蓮花山頂,目睹偉人的塑像,一種敬佩之情油然而生,自然想起那“春天的故事”,不禁讓人心潮澎湃,讓人心情激蕩,三十年前,這位老人“在南海邊劃了一個圈”,開辟了改革開放的試驗區。正因為偉人的英明決策,才有了今日中國改革開放的巨大成功,才有了共和國今天的輝煌。
1992年初,偉人再次來到深圳,“殺出一條血路”,“要敢闖”等一句句擲地有聲的話語,給在前進中彷徨的深圳,猶如一針興奮劑,既是對深圳的創業充分的肯定,又是對深圳人的激勵與鞭策,人們的激情像開閘的急流,洶湧激蕩,吹響了又一次進軍的號角。於是,才有了今日深圳的成功。
作為深圳人,都有深刻地體會,沒有小平的英明決策,沒有改革開放,沒有思想解放,就沒有深圳的今天。思想解放,就意味著觀念上的創新,意味著政策的創新,辦法上的創新。這樣,深圳才為全國提供了改革開放的寶貴經驗,加快了全國改革開放的進程。
下麵我們欣賞一下深圳人創新的經典之作:
深圳率先在蛇口實行計件工資,打破傳統的級別工資,同時,開始實行獎金製。
深圳率先實行建築工程承包製。將當時被稱為亞洲第一高的國貿大廈公開招標,創造了3天一層樓的深圳速度。
深圳第一個引進被認為資本主義的股市,開辦深圳證券交易所。
深圳第一個率先實行土地拍賣,為全國土地出讓提供了經驗。
深圳第一個建立外來務工人員的醫保製度。
這些曆史事件對於中國的發展,都有著裏程碑的意義。
二、深圳總是“先行一步”
深圳人站在時代的前沿,與時俱進,搶抓先機,許多事情跑在別人的前麵。事實上,從特區成立之日起,深圳人也總是“先行一步”,每一步都走在了全國的前列。深圳從“三來一補”到企業改革轉型,從發展高科技到整個城市自主創新,為全國做出了表率。深圳人敢想、敢幹、敢於創新的精神,無不讓人敬佩。深圳創造的經濟奇跡,就連對深圳心有異議的人也暗自服氣。
事實勝於雄辯。短短30年的時間,深圳人就是靠著一股子敢闖敢拚的創新精神,殺出了一片全新的深圳。從第一聲拍賣土地的棰聲敲響,到中國第一高樓——國貿大廈的建設,從第一個“三天一層樓”的建設速度,到政府采購公開招標,從發展高科技作為興市戰略的實施,到創建國家創新型城市的提出;從人均gdp率先達到1萬美元,位居全國第一,到外貿出口額連續12年全國第一,深圳每一步都走在全國的前列。在深圳發展的過程中,深圳創造了上千個“全國第一”,成功地走出了一條高速發展,前無古人的新路子。深圳太多太多的第一,讓人欣慰,讓人激動,讓人信服!
目前深圳的第一,仍接連綿不斷,並且,層次不斷提高,標誌著深圳的發展已經上升到了更高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