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創業投資全國第一;深圳軟件出口全國第一;全國專利申請和授權的數量全國第一;深圳人均購書連續16年全國第一;深圳文化氛圍指數全國第一;深圳信息化水平全國第一;深圳雖然位居經濟前沿,但是,褒貶不一,許多現象存在著爭議,許多東西讓人無法理解,有人說深圳人現實,有人說深圳人情淡漠,有人說深圳如果你細心的觀察,許多現象會讓你改變這些看法!
在公共汽車上,你會發現年輕人主動給老年人讓座,而且讓座率全國最高。
在深圳的大街上,你會發現停在馬路邊的獻血車,一個個年輕人排隊無償獻血,每年參加無償獻血的市民已超過38萬人次,捐血總量超過300噸,由無償獻血者捐獻的血液救治的傷者患者將近13萬人次,深圳人均獻血量全國第一。
深圳最早成立義工組織,義工組織活動最廣泛,凡有大的活動,人們爭當義工已成自覺行動。
深圳是向西部貧困地區獻愛心最多的城市,個人捐資助教,一對一資助貧困學生蔚然成風,企業幫貧助教已成為自覺的義務。深圳每年向貧困地區捐資達1000多萬元。四川大地震,深圳在發生後短短8天時間捐款3.2億。深圳的彭年酒店董事長餘彭年先生堪稱深圳慈善事業的楷模。
從事公益事業二十餘年,啟動“彭年光明行動”,已有10個省的15800多位患者恢複光明。餘先生將彭年酒店年每年收入的純利潤以及香港和其他的收入,全部投入到“彭年光明行動”中。餘先生立下遺囑,全部財產數十億元不留給兒孫,全部捐獻給社會。
深圳,不單單是中國的深圳,更是世界的深圳。作為我國向世界開放的窗口,如果到深圳的萬象城、中信廣場就會發現,這裏雲集了千百家世界各國品牌產品,仿佛置身於香港與國外。
深圳總是活力四射,激情滿懷。走在深圳的街頭或寫字樓的走廊,年輕人個個步履匆匆,洋溢著青春的自信與執著,讓人頓感力量倍增。深圳彙集了成千上萬的年輕創業者,深圳這座城市的人口平均年齡隻有28歲。
當你漫步在深圳大道,你會發現在深圳很難找到一個相同的大廈,每個大廈充滿個性,說明深圳標新立異、追求創新的性格,僅從高聳林立的摩天大樓,根本無從判斷哪裏是深圳的中心,就像這裏的人一樣沒有界限,五湖四海,各地人、各民族融為一體。深圳是張揚個性,鼓勵創新,允許不同,允許對立與競爭的城市。
深圳,已成為我國留學人員回國創業的首選之地。無數的海歸派來到深圳安家落戶,開始了他們人生的激情歲月。其原因,深圳有著與國外相近的工作環境與做事規則。
在深圳,聳天的樓群,構成了現代化的氛圍,賽格廣場來自世界不同膚色采購電子的人群,華強北步行街上走著川流如梭的行人,與馬路上疾駛的汽車,構成了這個城市獨特的風景線。
深圳是一個四季閱讀的書香社會,人們盡管忙碌,還是忘不了晚上讀書與進修;深圳是個琴聲飛揚的藝術之都,晚上與禮拜,多少家長帶著孩子參加鋼琴培訓,舞蹈訓練,無愧為一個美麗的文化家園。深圳是個中國飲食文化的廟會,生活在深圳,一天吃一種風味的菜係,也要吃個十天半月,難怪有人說:生活在深圳,吃遍全中國。
深圳,有許多奇怪的現象,讓你無法理解。上百萬的樓房,年紀輕輕的人付全款買走;二十多歲的年輕人開著奔馳寶馬的比比皆是。即使混得一般般也成為家鄉人羨慕的對象。深圳人有自己創業的艱辛,也有打拚的甘甜,時刻挑戰著自我,實踐著與自己前輩不同的人生。可以這樣說,在深圳,時刻挑戰著自我,發現著自我,實現著自我,完善著自我,創新著世界,創造著未來,用汗水書寫著自己的青春曆史。
深圳不僅是座創新的城市,也是個創業的天堂。深圳1200多萬人,就有1200多萬個的夢想。深圳的創新精神,成全了許多創業者的夢想,實現了多少有誌男兒的抱負,而正是這些無數創業者的奮鬥、奉獻,成就了這座城市今天的輝煌與燦爛。
在深圳,年輕人的經曆告訴我們,隻要敢闖、敢試,什麼難題都不難解決!
三、深圳的“太陽每天都是新的”
20世紀70年代末,封閉的中國開始打開國門,一向感覺良好的中國人,發現竟與世界先進國家的差距如此之大,血的教訓,使中國認識到落後就要挨打,隻有奮起直追,才是唯一的出路。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中國開始向國外學習。改革開放初期,我國經濟走的是一種學習型經濟模式,采取引進、模仿、借鑒、追隨、學習的辦法,國內的改革也是摸著石頭過河,借鑒學習西方先進的技術與管理經驗。這種學習型經濟模式就是從深圳開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