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這個創造了大量奇跡的城市,讓人們百思不得其解,沒有任何產業基礎,卻發展成為高新技產業的聚集地;隻有少量科技人員的“科技荒漠”,迅速成為擁有幾十萬科技大軍的創新基地;沒有任何文化積澱與基礎,卻造出了馳名世界的文化產業綠洲;大家在驚歎之後,不免會思考一個共同的問題——深圳創新的環境。
一、深圳選擇自主創新之路的原因
20世紀80年代,我國從日本引進了多條彩電、冰箱、洗衣機生產線,開始引進技術國產化,幾乎二分之一省市都有一個生產廠。到現在,再屈指數一數存活的企業還有多少?恐怕連四分之一都沒有?其原因就是我們引進的技術是過時的技術,跟不上時代的步伐,自然要被市場淘汰。
對於這個問題我們必須辯證看待:
第一,沒有當初的引進,就沒有今天的基礎。
改革開放之初,引進了大量國外先進技術,盡管引進的技術設備不是當時尖端前沿的,對於技術設備極大落後的中國來講卻是必須的,它不僅縮短了我國與世界先進國家的差距,而且,將中國的視野吸引到國外先進科技世界,激發奮起直追的動力。如果不引進這些技術,中國的經濟就不可能發展這麼迅速。但是到了30年後的中國經濟取得巨大成就,與發達國家差距越來越小的今天,中國引進的技術設備發生了質的變化,標準提高了,檔次提高了,選擇性提高了,中國人也變得難以對付,技術引進已經越來越難了。高端技術根本引不來,先進的設備沒人賣給你,先進技術高價也買不來,有了一定基礎的中國,麵對國際的科技壁壘,自主創新成為經濟保持高速增長的唯一辦法。
技術缺乏的滋味深圳的企業體會最深,感受也最為迫切,自主創新的願望也最急迫,因此,有很強的主動性與超前性,深圳企業承擔了我國自主創新的排頭兵的重任。
第二,由結構型技術向前沿技術引進的轉變。
20世紀我國引進的技術絕大部分為結構調整型技術,先進技術根本引進不來。什麼是結構性技術?也就是由於產業結構調整,即將淘汰的技術,這種技術的特點是“兩高一低”,即資耗高、能耗高、附加值低。這種技術不僅消耗了大量資源、能源,而且附加值不高,還嚴重汙染了環境。從20世紀中後期開始,雖然國際上的大集團與我國企業進行合作,多數是高科技組裝,芯片是人家的,我們隻是生產配件,創新少,對外依存度高。相當部分的高科技企業其實就是用國外的芯片配套組裝,核心技術在國外,隻是在我國生產。錢被外國人賺走了,人家就是利用我國廉價的勞動力。
目前,我國的企業普遍存在兩個共同問題:
一是企業的自主知識產權少。許多企業沒有自己的核心技術產品,沒有專利產品,往往跟在別人屁股後麵跑。
二是科技含量低。傳統產業在20世紀還有一定優勢,到現在綜合成本上升,在中國已經成為夕陽產業。企業要想發展必須發展高科技,提高產品附加值,提高利潤空間。出路隻有一個,那就是必須自主創新,發展自主知識產權的高科技產業,使企業真正向環境效益型、資源節約型轉變,走集約型的經濟發展路子。
在寸土寸金的深圳,土地、能源,在今天比內地任何一個城市都緊張。
如果繼續引進“兩高”技術,深圳不僅會裹足不前,而且,還會陷入困境。自主創新是深圳麵臨的唯一選擇,是大勢所趨,大任所迫,勢在必行,別無選擇。可喜的是,深圳較早地認識到了這個問題,自主創新已經取得了可喜的成績,為我國開辟了一條自主創新快速發展經濟之路。
第三,發展高科技必須上升到戰略高度來認識。
一個企業,要想長足發展,要想增強企業競爭力,必須有自己的高端技術;一個國家,要想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必須有自己的堅強科技後盾。中國的“神七”升天,大長了中國人的誌氣,這些航天尖端技術,是花多少錢從國外也買不來的。在經濟發展中也同樣如此,高附加值的技術,花多少錢也引不來。即使部分先進技術,後續跟不上,沒有技術先進的連續性,也會受製於人,讓利於人,被動於人,永遠處於落後被動狀態。一個企業,如果沒技術,也不研發,長期依賴別人,經濟發展不僅不可能持續,而且,也很難參與市場競爭,企業也不會得到長足發展。
第四,我國技術引進的依存度不斷下降。
通過10多年的自主創新,我國對國外技術的依存度已經使原來的50%多的技術降到30%以下,甚至更低,而且,隨著企業的不斷創新,這個比例越來越低。特別是深圳自主創新的模式與經驗已經引起了國家的高度重視,這個示範效應,不僅激勵深圳加快自主創新的步伐,而且會加速我國自主創新之路的進程。
深圳的傳統產業靠創新走出一條光明大道。他們不僅產品在創新,而且,經營模式也在創新。過去別人生產什麼,企業模仿什麼,什麼賺錢就生產什麼,自己就象牆頭草。模仿的結果是越來越被動,產品更新的速度跟不上,結果永遠落後在別人後麵。聰明的深圳企業家悟出了一個道理:那就是開發自己的東西。傳統產業想要長足發展,最終出路隻有走技術創新之路。